彭婷婷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养老行业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不仅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健康、环境以及精神层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那么,发展什么样的养老模式、什么样的养老产业才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记者走进北京市朝阳公园随机探访了几位正在锻炼身体的大爷大妈,他们现在是怎样养老的?得到的回答多集中在居家养老方面,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养老产业园、民营养老机构等存在的问题,包括异化为房地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价格过高、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这反映了人们对养老产业的高期望值与现行养老产业服务水平严重不足的矛盾。”麦麦养老创始人何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养老场所异化为房地产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建设养老公寓、产业园等正成为一些房地产企业新的“掘金点”。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宁波已经出现了一些养老地产,其中宁波市江北区的“星健兰庭”和东钱湖的“钱湖柏庭”颇受市民的关注。这些养老地产除了可以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外,还会向入住老人提供娱乐、医疗等配套服务。
在錢湖柏庭展示中心的门口,可以看到一条“总价49万,养老东钱湖”的宣传标语,而这49万元买到的并不是一套房产,而是一张入住的门票。销售人员说,钱湖柏庭采取的是会员收费制,根据消费者选择的户型,按照大约1万元一平方米的价格收费。消费者在交费取得会员资格后便会取得这套房产的永久使用权,会员资格也可以在过世后转让给子女,住宅的产权仍属于开发商。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地产涉及的配套项目较多,包括餐饮、娱乐、养生、保健、医疗等内容,其带来的成本是可以想象的。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多选择满足高端人群的养老产业,以保证项目不亏损。
据悉,目前已有大批地产商集中进入到养老产业。据地产服务公司高力国际发布的《夕阳十里,朝阳在前——养老地产深度解析报告》显示,目前进入品牌养老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已超过35家,非上市房地产公司超过80家,非上市保险公司超过20家。
高力国际分析,传统房企之所以热衷进入到养老地产行业,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利润有所下滑,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房企能否实现战略性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土地可以用来发展养老产业,再通过养老产业附加值提升土地的溢价与收益。
但记者注意到,一些地区存在着借养老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空置率普遍较低。由于配套资源和适老产品与服务较为缺乏,让一些中老年人对“养老房产”仍持观望态度。高力国际认为,目前自持经营类养老项目的空置率普遍较高,分别在35%至45%之间。而养老产业属于非快速消费型产业,需要有较长时期的培育期。一般养老院入住率要达到75%至85%才能实现盈亏平衡。高力国际提出,较高的空置率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过度建设或者是供给过剩。
“保健医疗服务业包括中医理疗等,而养老养生服务业则包括养老社区即养老地产。”广东省惠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赖书杨表示,养老地产和房地产有着本质区别,比方说养老社区的电梯是宽的,楼层高度比较平矮,与房地产的楼层高耸入天有极大不同。
有养老问题的受访子女也向记者表示,有些养老项目档次高、收费贵,社会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如果能够面对中等收入家庭开发出多层次养老项目,那么受众面可能会广些。现在的养老压力还是很大的。
浙江赛得健康产业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涂国红认为,进军养老产业不能用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思维,房子其实只是服务老年人群的工具而已,更多的需要打造全龄健康养老模式,养老服务的内涵是让老人生活得更快乐、生命质量更高,而不只是待在养老公寓里。
不能满足老年人心理文化诉求
记者走进北京一家普通养老院,其布局是宾馆标间形制,房间里面放置了一台电视、两张床,外加一个卫生间,公共空间几乎没有。老年人虽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照料,但看上去却并不快乐。
一位长期在养老机构做义工的志愿者诸英表示,子女都要为生活而奔波,对父母的照料和陪伴时间毕竟有限。有的老人自愿去养老院,只是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当我们抱怨老人们被某些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忽悠时,是否想过老人或许只是想有个人说说话?
“看到养老院的这些老人,更坚定了我在家给父母养老的决心。我也是做子女的,父母现在年纪也大了,更想和我待在一起,这样才是家的感觉。除了有家的感觉外,他们更想做个普通人,或者说不想被当成弱势群体。他们觉得能正常生活就会很有存在感。”诸英对记者说道,所以其更倾向于养老产业能够围绕着居家养老进行。
记者看到王大妈的时候,她正从外面买菜回家,“我并不想每天面对的都是白色的床位、暮气沉沉的老人,还有单调又雷同的陈设。”当记者问到其是否想过去养老机构养老时,王大妈表示,虽然她也是个老人,但更想要过自己的小日子。
据记者了解,在一些老龄化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区,家庭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已在逐步提高。目前,许多社区正在丰富“居家养老”服务产品、实施“适老型社区”改造计划,利用多种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料式服务。比如,鼓励便利店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鼓励饭店开设老年人食堂并提供外卖服务、鼓励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等。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仍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持续性、周期性、广泛性,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能否让老年人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幸福生活关乎到社会民生层面,“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是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尤其是针对活跃老人精神、价值观方面的供给比较单一片面,存在市场的盲点与空白。”建投享老50+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王大妈向记者表示:“老了没事儿干,要是有些娱乐活动丰富一下生活也不错,但现在除了跳广场舞较为普遍外,也没发现谁能组织一下其他娱乐活动,因为我好静,不爱跳来跳去的,要是有个读书会啊、诗社什么的让我去参加一下也行啊。”
业内人士认为,每个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兴趣与爱好,如果能够通过组织各类社会活动,使他们找到施展才华的社会舞台,那么他们将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从而获得认同感和幸福感。
事实上,自2014年起,新兴的养老产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会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何畏表示,相关企业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新建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以服务为导向”的新兴养老产业方向。比如组建合资养老公司,引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引进人才,制定照护服务标准;从零开始研究老龄人群适合的养老服务内容及商业模式,以实践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专业护理人才较为缺乏
面对“银发潮”的到来以及老年人照护问题的骤然增多,康复医疗、保健医疗等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升级需求也不断升级。记者采访时发现,当前,城市家庭养老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养老护理员已成为稀缺资源。
有数据显示,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养老行业的比例并不高,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在许多省市达到了30%,第二年达到了50%,第三年达到70%甚至更高。
据了解,当下,护理员大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年龄偏大、多数都未经过专业化培训,护理水平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身体、精神、心理等全方位护理需求。
“我们现在并不要求学历,只要肯安下心来在这里干活儿的我们就聘用。”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经开区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坦言,在目前的情况下,强制要求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是不现实的,很多养老机构为解燃眉之急,主要招聘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来补充缺口。
作为有养老压力的向女士告诉记者,找护理只能从家政公司雇用,但这些护理者大多缺少资质,又普遍缺乏基本护理知识和技能,难以提供专业周到的护理服务,有些医疗服务的要求根本就做不到。
向女士继续说道,其实,作为子女,在照顾老人方面精力的确有限,况且养老真的是很专业的事。之前只知道很多老年人容易摔跤,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咨询医生、上网查资料才知道老人容易摔跤是因为脑部的疾病造成肌肉没有力量,在行走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脚的问题带来磕绊。如果做一个塑料的垫板放在脚跟处,就可以减少摔倒的概率。这虽然是小事,但显然需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一个从来不接触这些信息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其背后的专业知识和应对措施呢?
对此,何畏表示:“过去养老产业属于福利性质,仅为国家解决‘五保户、‘鳏寡孤独人群进行养老托底,从而导致整个养老行业的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据民政部2012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在1200万以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仅为10%。专业技术沉淀严重缺乏,体现在整个养老产业照护标准缺失上。”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超过一半的老人都同时患有两三种疾病。而一些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疾病如偏瘫、老年性痴呆症等,病期长达数年。既要医,又要养,护理起来难度更大。因此,老年护理方面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一是因为工作强度大,每天要照料病人的生活起居,脏活累活苦活都得承担,而且责任重大;二是薪资待遇比较低,服务对象的要求又高,付出与收入之间难成正比。
专家认为,养老护理职业前景好,尤其需要具有不同专业层次、经过系统培养背景的专业人员。
老年日用品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养老产业发展快,必然会带动各细分领域的快速成长,养老日用品便是其中之一。据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8亿人,步入到超老龄社会。所以,结合养老产业下游以及我国老年人口的潜在消费力,养老产业目前的潜在规模或已接近5万亿元。可以说,老年用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但目前我国市场的供给规模仅为4000亿元,存在着巨大供需缺口。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缺口?华正养老服务机构创始人张华正表示,一是还没有形成市场;二是老人没有办法合理地针对其生活需要去挑选产品,而作为子女更没有办法去挑选满足长者需要的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目前国内老龄用品行业属于真空待开发区。
《2016年中国老年用品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前景研究》也指出,老龄用品不同于一般产品,不仅要重视销售前的宣传推广,更要注重售后的使用指导及维修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对产品的认知及接受程度,逐步培育稳定的消费群体。因为老年群体的消费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既是消费谨慎群体、心理脆弱群体,对购买产品和服务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对产品的实用性、服务的可靠性及价格的合理性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又是情感依赖和相对稳定的群体,一旦接受并习惯了某种产品以及服务就不易改变。
那么,制约养老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是什么?北京寸草春晖养老院院长王小龙表示,我们现在80%多的产品都是进口的,小到扶手,大到床,还有地胶。国产的产品从质量、环保、技术的一些指标上看还是有一些差距。
据悉,当前,老年康复辅具产品的科技含量总体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较少,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产品上。虽然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智能假肢、护理机器人、智能化康复训练设备等高科技研发成果,不仅功能上达到了国际水平,而且成本远远低于进口产品,但很多成果仅处于样机阶段,并未实现产业化,未能达到推广应用的程度。
业内人士认为,還有一个问题是如何与老人建立连接。比如北京,一个街道就相当于一个小县城,完全可以有各种产业、平台及系统与老人建立联系。这里面的产业潜力也有很多是可以挖掘的。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娱乐等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产业也成为老年群体的消费对象,这些又将直接影响到相关制造业企业与服务性企业,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坚持以服务为导向是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作为新兴的养老产业,在经历了大兴土木的基础建设时期后,必将走向以精细化管理、高品质服务为导向的新时期。”何畏表示,2013年10月国务院35号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行业的若干意见》发布,2014年被公认为是“养老元年”,新兴的养老产业仅仅只有三年时间,而养老产业从过去的福利性质转变为“以服务为导向”的产业性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