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乐,王丽,周仲瑜
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余乐1,2,王丽3,周仲瑜1,2
(1.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 430074; 3.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74)
观察针刺风池、后溪配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影响。对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取风池、后溪穴配合颈夹脊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1周后再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患者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BA)血流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Vs)、平均峰流(Vm)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患者经过治疗后,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明显得到缓解,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风池、后溪配合颈夹脊穴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眩晕症状。
针刺疗法;颈椎病,椎动脉型;穴,夹脊;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失稳或局部炎性反应,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收缩或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以眩晕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快节奏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2]。近年来其发病呈逐渐年轻化趋势,尤以CSA较为复杂,且易复发。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颈椎病的发生率为3.8%~17.6%,约70%颈椎病患者伴有椎动脉受累[3]。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CSA疗效确切[4],且应用广泛。笔者采用针刺风池、后溪配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为客观指标,观察CSA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及眩晕等症状,作为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依据。现报道如下。
40例患者均为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18~55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2年3个月,平均5.7年。
参照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5]。①有猝倒史,伴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颈部过伸或转动至某一方位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③数字化显影显示颈椎节段不稳,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孔变形;④经颅多普勒超声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⑤应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神志正常,行为配合,言语清晰者;③年龄18~65岁;④两周内未经过颈椎病的系统治疗者;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以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患者;②脑源性、眼源性、耳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颅内肿瘤等所引起的眩晕疾病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原发性及其他严重性疾病者;⑤针灸穴位及其相邻皮肤存在外伤或皮损者。
患者俯卧于诊疗床上,局部常规消毒后,针灸医师采用0.30 mm×40 mm环球牌一次性毫针(苏州针灸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取颈2、4、6夹脊穴,配合风池穴(双)、后溪穴(双),颈夹脊穴要求有酸胀感,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颈夹脊穴应稍向内斜刺0.5~1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后溪穴直刺0.5~0.8寸。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
3.1.1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
患者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检测血流速度。采用Siemens-512型彩色TCD检测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记录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流(Vs)、舒张末期峰流(Vd)、平均峰流(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
3.1.2 症状与功能评分
参照“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6],要求患者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完成相关症状评分,并做好记录。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症状功能评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100%。
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颈部能正常活动。
显效: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休息后可缓解。
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日常工作仍受一定影响。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临床疗效结果
40例CSA患者依从性较好,没有脱失病例。治愈12例(30%),显效18例(45%),有效6例(15%),无效4例(10%),总有效率为90%。
3.4.2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CSA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Vs、Vm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1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比较(40例) (±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1)<0.05
3.4.3 治疗前后血管相关指数比较
由表2可知,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PI、RI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治疗前后血管相关指数比较(40例) (±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1)<0.05
3.4.4 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比较
由表3可知,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果标明针刺在改善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方面作用明显。
表3 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比较(40例)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0.0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椎动脉受压及交感神经刺激[8]相关,而椎动脉优势学说[9]是最新的成果。椎动脉优势的存在进一步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壁僵硬,血管弹性降低。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越突出,血流动力学改变越大,基底动脉越容易弯曲,进而产生形态学的改变[10]。而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CSA的病理基础。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到一定程度,可出现脑缺血的症状,故多发作眩晕。TCD是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参考指标,并以Vs、Vm为主。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血流主要以低流速为主[11],部分研究表明以高流速为主[12]。血流速度降低或增高与否,均表现为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笔者研究并分析了CSA的临床症状与发病机制后,得出CSA的临床症状与血流动力学关系密切。
CSA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属中医学“眩晕”“项痹”及“头痛”范畴。本病病位在脑,病机表现为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或外风等扰乱清窍[13-14],治拟益精生髓,活血通脉。《杂病源流犀烛》:“筋急之原由血脉不荣于筋骨也。”提示气血不足,血行不畅,致使颈项筋骨、头面清窍失养,故而发病。《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为髓海,脑海不充,气血亏虚,故发作眩晕。《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夹脊穴与多经脉经气相通,督脉别走太阳,与膀胱皆夹脊而行,共主一身之阳,督脉为“阳脉之海”,经脉通畅,则血自上行入脑。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我们选取针刺夹脊穴以调畅经脉,补益脑髓。另外,风池为足少阳、阳维脉之会,有平肝熄风、明目止眩之效,为治项强、眩晕之要穴[15-16]。“输主体重节痛”,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故擅通经脉而利关节。以往有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对脑血管收缩和扩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17]。颈夹脊周围及深部神经分布较多,刺激夹脊穴可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少各种原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调节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针刺颈夹脊、风池穴,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状态,缓解肌肉痉挛,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得以恢复,缓解临床症状[18-19]。但通过针刺风池、后溪穴配合夹脊穴,以TCD作为客观监测血流动力指标,目前报道不多。我们通过临床症状评价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并且疗效稳定,能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
TCD作为动态观察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仪器,简易无创且准确可靠,临床应用较广泛。通过TCD观察椎动脉的走向、形态及记录血流参数,可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20]。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行TCD检测,可进一步观测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为评价针刺夹脊穴治疗CSA的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TCD检测表明,绝大多数CSA患者的椎动脉存在走行弯曲或内径变细等,造成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弹性下降、阻力增高等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本研究通过针刺风池、后溪及夹脊穴可改善BA及双侧VA血流速度、减少血管阻力,改善供血不足造成的眩晕为主的相关症状。通过TCD在针刺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表明,CSA患者通过针刺夹脊穴等穴位治疗后,颈部血流速度加快,血管阻力指数降低,对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风池、后溪及夹脊穴治疗CSA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缓解颈部眩晕等症状。由于TCD尚不能有效阐明针灸治疗CSA的作用机理,故仍需做进一步探究。
[1] 何振荣,赵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28(4):417-420.
[2] 李普光.红外热像术研究手法治疗颈椎病[D].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
[3] 金哲峰.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TCD指标观察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08.
[4] 周建伟,胡玲香,李宁,等.针刺推拿综合方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4):227-231.
[5]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6]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9.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8] 于腾波,夏玉军,周秉文.交感神经因素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 (3):157-159.
[9] 范大鹏,孙波,金哲峰.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0):310- 312.
[10] 卢万俊,仇圣刚,彭剑.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形态及血管性眩晕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 (7):727-730.
[11] 王莉闪,蒋国卿.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椎病患者脑底动脉的评价[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6):449- 450.
[12] 王楚怀,卓大宏,赖在文,等.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14(3):98-102.
[13] 王俞波.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7,46(A03):448-449.
[14] 祁荣叶,高爱华,曹坎铎,等.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4):120-121.
[15] 倪金聪,沈莲,夏伟民,等.针刺风池穴对颈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J].上海医药,2013,34(6):47-48.
[16] 张狄,黄振,宋双临,等.温和灸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0): 1239-1242.
[17] 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 (2):17-18.
[18] 袁晓军,郝喜书,赖仲平,等.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5):285-286,260.
[19] 庄垂加,阮传亮,黄聪阳.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基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23-24.
[20] 邢晨芳,张烨峰.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5):281-282.
[21] 陈晶,朱娜,李小茜,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构血液动力学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1):807-809.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Hemodynamics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1,2,3,-1,2.
1.,430061,; 2.,430074,; 3.,430074,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Fengchi (GB20), Houxi (SI3) and Jiaji (EX-B2) on abnormal blood supply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Forty CS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rdinary acupuncture by selecting Fengchi, Houxi and Jiaji points after examination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The changes in hemodynamics and improvement of vertigo were observed after 1-week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also evaluated.After the treatment, the 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 (Vs) and mean flow velocity (Vm) of basilar artery and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ie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pulsatility index (PI) and resistance index (RI)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0.05); the patients showed improvements in symptoms including vertigo, headache and neck-shoulder pain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symptom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0.05).Acupuncture at Fengchi, Houxi and Jiaji can improve the hemodynamic indexes and mitigate cervical vertigo of CSA patients.
Acupuncture therapy; 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ebral artery type; Point, Jiaji (EX-B2); Ultrasonic test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R246.2
A
1005-0957(2018)04-0444-04
国家科技计划(基金)项目(2012YQ160203)
余乐(1986—),男,医师,硕士,Email:yule@hbhtcm.com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4.0444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