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消积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320例临床观察

2018-04-17 08:59张慧张晓敏原晓风通讯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4期
关键词:食积莱菔子内热

张慧 张晓敏 原晓风(通讯作者)

130000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

130000长春中医药大学2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在儿科门诊中有>50%的患儿以咳嗽为主诉就诊。《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云:“凡有痰无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痰有声谓之咳嗽”。持续>4周的咳嗽通常称为小儿慢性咳嗽[1]。传统中医将小儿慢性咳嗽归为“久咳”“久嗽”“痉咳”“风咳”“疳咳”等范畴[2]。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喉炎、支气管炎、上气道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小儿的慢性咳嗽在近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西医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中医治疗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旨在健脾宣肺,止咳化痰。笔者在此基础上加上清热消积,内热已清,则咳嗽自止。本文就2016年6月-2016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儿科门诊的慢性咳嗽病例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慢性咳嗽患儿320例,采用简单的随机分组法,按照接受诊治顺序给患儿编号1-320号,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治疗组160例,男78例,女82例。对照组160例,男87例,女73例。年龄9~16岁;病程1周~4年,平均3~4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反复咳嗽或持续咳嗽>4周。②血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到明显异常。③咳嗽时间长,服用抗生素无效。

排除标准:①咳嗽时间≤4周。②有结核感染、支气管异物及器质性病变。③对已知中药成分过敏。④血常规偏高,存在细菌感染。胸片显示存在明显异常。⑤未按规定接受治疗的患儿。

治疗方法:对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接受诊治的320例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照组:口服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方药:山楂(炒)、槟榔、枳实、瓜蒌、枇杷叶(蜜炙)、莱菔子(炒)、葶苈子(炒)、桔梗、连翘、蝉蜕。用法用量:口服,<1岁,5 mL/次;1~2岁,10 mL/次;3~4岁,15 mL/次;≥5岁,20 mL/次;3次/d,疗程为5 d。

治疗组:口服免煎中药治疗。处方:陈皮6 g,炒莱菔子10 g,茯苓10 g,清半夏6 g,知母10 g,瓜蒌10 g,皂角刺6 g,旋覆花10 g,桂枝6 g,芦根10 g。自拟方,以上免煎中药各1袋。服法:9个月~1岁,1剂/3 d;1~3岁,1剂/2 d;3~5岁,1剂/1.5 d;>5岁,1剂/d。

方中以陈皮和莱菔子为君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入脾胃经,有行气,除胀之功。莱菔子甘平,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二者既可以健脾消食,又可以化痰止咳。茯苓和清半夏共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清半夏属辛温之品,与茯苓相配,一化痰散结,一健脾宁心,相辅相成。桂枝和芦根共为使药,桂枝行水化气,可以温肺化饮,芦根味甘寒,既可以清肺热,又可清食积之火。知母甘苦性寒质润,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作用,可以清解食积所生之热。瓜蒌甘寒,长于清热化痰,也可以导痰热从大便而下。皂角刺味辛,既可以通力气道,又可以“通肺及大肠气”。旋覆花苦降辛开,咸能软坚,降气消痰而平喘咳,消脾行水而除痞满。若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细辛以通鼻窍。若咳痰黄稠重者,加胆南星、杏仁、贝母,以清润化痰。若风痰眩晕重加僵蚕、天麻以化痰息风。若食积较重者加鸡内金、枳实。若胀满重者加木香。若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n(%)]

观察方法:在诊治期间治疗组合对照组均不可以服用其他中西药,如有违反视为放弃,从而观察疗效。1周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疗效的标准制定[3]。①治愈:口服中药汤剂后咳嗽消失,停药后1个月未复发。②好转:咳嗽服药后好转,但是遇到致敏因素等刺激,有轻微咳嗽,继续服药后症状得到控制。③无效:服药后症状未得到明显缓解,或者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160例,其中治愈58例(36.2%),显效 78 例(48.8%),好转 23 例(14.3%),无效1例(0.6%),总有效率99.4%。对照组160例,其中治愈28例(17.5%),显效50例(31.2%),好转65例(40.6%),无效17例(10.6%),总有效率89.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例1:患者,女,4岁,2016年12月初诊,主诉:反复咳嗽2个月。现病史:2个月前,因外感风寒,出现咳嗽,鼻流清涕,咽痛,经家长自行给予药物(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流涕咽痛等症状消失,但是仍持续的咳嗽、有痰,不能缓解,夜间咳嗽较重。该患儿分别就诊于多个诊所及社区医院,反复应用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口服肺宁颗粒、止咳橘红等药物,均无好转,故来我院就诊。患儿咳嗽,痰黄,以夜间为主,食纳差,时有腹胀,夜卧不宁,舌红苔黄,小便短黄,大便干结,2 d 1行。查体:T 36.5℃,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闻及干性啰音。血常规及CRP未见明显异常。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中医诊断:咳嗽(食积内热)。给予口服免煎中药治疗,方药如下:陈皮6 g,炒莱菔子10 g,茯苓10 g,清半夏6 g,知母10 g,瓜蒌10 g,皂角刺6 g,旋覆花10 g,桂枝6 g,芦根10 g。口服3剂中药后,患儿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夜咳减轻,睡眠尚可,舌淡红,苔淡黄便干。复诊时调整方药,上方加火麻仁10 g、郁李仁10 g。口服4付后,患儿咳嗽明显减轻,仍有痰,夜寐安,大便略干,舌淡红苔薄白。继续坚持原方2付,痊愈。

分析:患儿反复咳嗽2个月,病程较久,耗伤肺气。患儿内热较重,大便较干。又遇风寒,出现鼻流清涕,咽痛,邪气入里,出现舌红苔黄,夜卧不宁,烦躁不安,容易出汗。外因和内因同时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外因是感受风寒,内因是食积内热的体质。故采用清热消积,健脾止咳的治疗原则。治咳先治痰,化痰先理其气,本方应用陈皮以理肺中之气,半夏、茯苓以理脾中之痰。陈皮不仅可以止咳化痰,还可以健胃消食,通便[4]。莱菔子止咳化痰,润肠通便。桂枝温肺化气,芦根、瓜蒌、知母味甘寒,既可以清内火,又可以止咳化痰。皂角刺宣发肺气,旋覆花降逆止呕,化痰止咳。又因患儿便干,在清热消积,健脾止咳的基础上,加上通便之品,故给予火麻仁和郁李仁,“肺与大肠相表里”,二仁都归属于大肠经,大便通利,肺气的宣降才能恢复。

讨 论

在病理上,脾肺两脏相互影响。脾气受损,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肺气不足,导致土不生金,水湿内停,从而产生咳嗽。肺气受损,宣降失常,不能为脾布散水谷精微,水湿停聚,其此为子盗母气。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故肺与大肠相表里,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的关系[5]。肺气下降,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肺气雍滞,宣发肃降失常,导致腑气不通,肠燥便秘。在遣方用药时加上火麻仁、郁李仁等归属大肠经的药物,既润肠通便又清内热。笔者遵从原晓风教授食积内热理论,对小儿慢性咳嗽的治疗,使用清热消积,健脾止咳化痰为主,或加疏风解表利咽,或加清热解毒。咳嗽的病程很长,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予抗生素、止咳类药物不缓解,治疗效果并不好[6]。因此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内热已清,则咳嗽自止。

猜你喜欢
食积莱菔子内热
莱菔子热奄包外敷神阙穴联合按摩疗法治疗胃肠胀气的临床观察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治排尿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