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武
【摘 要】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学的有效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人们把关注的目光逐渐投向课堂,聚焦在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本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围绕有效、教学、教学策略等关键词,以课堂教学模式为立足点展开探索与研究。“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我国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文以笔者所任职学校的实践研究为例,探讨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從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教学改革;有效教学;策略;学生发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457(2018)03-0090-07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Effective Teaching in Ordinary High Schools
HU Zhi-wu
(Sanshui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Group,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Teaching refor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ystematic reform in curriculum reform.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must be faced in the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recent years, people gradually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 classroom, focusing on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subject of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ordinary high school classroom”, focusing on effective,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other key words to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and research.“Everyth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purpose of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21st century in our country. The new curriculum emphasizes changing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emphasizing not 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life, but also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real lif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actice study of the author in school as an example, explores classroom teaching aimed at changing the past “inculcation”, adopts a variety of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arous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respects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values the students unique feelings ,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to create a relaxed and pleasant classroom life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guid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knowledge exploratio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operate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evelop in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cess to create a good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leas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we can get as much teaching effect as possible so as to achieve specific teaching goals and meet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omes from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It is imperative to study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ordinary high schools.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Student development; Teaching quality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逐步有效的推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1 有效教学研究的背景分析
1.1 宏观背景分析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
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经文献检索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教育者应如何组织、实施有效教学等问题。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从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和教師接受了教育新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构建高效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
2 与有效性教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有效性教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逐步完善,其研究切入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的哪些活动和行为与预期教育结果(包括学生的成就、考勤、带任务学习行为、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等)有密切联系,但其落脚点却是学生,以学生的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
与有效性教学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辨析如下:
2.1 “有效”
所谓“有效”,即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2 “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3 有效性教学
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综合性、协调性发展。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形成教与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2.4 关于“有效教学研究”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我国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项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笔者所在的佛山市三水中学,近年也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改革上,积极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3.1 非毕业班教学以“一体化教学案教学”为载体
2011年上半年,我们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四个实验班中开展了教学案教学试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水中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于2011年9月在全校40个非毕业班各学科中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案教学(体育学科实行走班分专项教学,由学生选报)。
“一体化教学案教学”旨在探索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我们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精力的总量是一定的,一科花时多必然会另一科花时少。在教学评价单一的背景下,教师拼抢学生时间的现象始终存在,此其一。其二,新课程实施进入第八个年头,其倡导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终身发展等核心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课堂以教师为主满堂灌、教学成本(时间、精力等)高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自然要把目光投向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园地,“追求课堂高效率”应是“践行课标新理念”的题中之意。
3.2 毕业班以学科课题研究为试点
高三毕业班以地理学科开展的课题研究为试点,高三地理科组开展的是《高中地理有效复习备考策略的研究》。
3.3 分段研究各有侧重
3.3.1 调查研究和准备
课题组通过师生座谈、问卷调查、推门听课、个案分析等形式,对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以下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是课外作业过多,学生普遍缺乏回归课本、整理笔记的空间(从高一到高三无一例外);二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突出的问题是使用多媒体平台教学,幻灯片展示信息量大,学生忙于抄笔记,甚至要课后补抄,有些同学还使用相机拍照)。高三地理课题组选择2011届文科生为调查对象,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业水平、学习认知、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目前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在课题准备阶段,我们通过学科组、备课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专题研讨,加强舆论导向、提升理论认知水平。我们还邀请了省教科所的张俊洪教授来校作“有效教学”主题报告,反响强烈,老师们纷纷表示加深了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3.3.2 研究实施
我们在高一、高二四个实验班开展了教学案教学试点基础上,制定了《三水中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见附件1),于2011年9月在全校40个非毕业班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案教学。《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中明文规定:“推行3+1或2+1”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为3:1或2:1,各科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灵活控制,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方案》还明确规定了课外作业量:“数学∶语文∶英语∶其它高考科目時间比为1∶0.5∶0.5∶0.3。原则上,数学课外作业时量不超过40分钟,语文、英语不超过25分钟,其它学科不超过20分钟。”《方案》还规定:“高二阶段水平考试科目不留课后作业。”
高三地理课题组全面研究课程标准及广东省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理清高考复习的主干知识,构建高考复习的知识体系,集体编写《高考地理主干知识串讲》。以2011届高三(3)班为实验对象,其余六个平行班为对照组。实验的检测。定量检测:以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基准,分别考查 “佛山一模”、“广州一模”、“佛山二模”等几次重大考试成绩,并作纵向和横向的标准化比较,重点是对差异的显著性进行分析(F检验和t检验);定性方面的检测主要通过调查的方式进行,重点分析学生在学习认知、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转变。
3.3.3 总结提升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进行课题总结。
3.4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3.4.1 规范教学案
撰写教学案的目的,于教师,是头脑风暴、智慧共享、资源共享;于学生,则是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回归。教学案须包含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主体参与、课堂检测反馈和课后巩固提高等主要环节。教师由于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方法有异,因此教学案不能完全替代教案。
3.4.2 先研讨,后写教学案
我们要求备课组每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课时分配、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内容开展充分地研讨,然后分工协作撰写教学案。每课时教学案初稿形成后,备课组再讨论修改,最后由备课组长统稿、印制。
3.4.3 教学案交流
每周高一、高二开展一次教学案交流(有时高三也参加),两个备课组之间相互研讨,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再存档。跨年级的教学案交流还有利于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
3.4.4 推行微格教学,强化课后研讨
课堂教学研讨中,我们推出了录像分析课,即先由信息技术科工作人员将某位老师的常态课录制下来,再拿到科组活动中边观看边研讨。录像分析课不失现场感,又给评课者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3.4.5 “三课”交流
“三课”即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年教师探讨课、高级教师示范课。“三课”交流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传统形式。在本项研究中,“三课”交流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方向引领、全员参与、凝聚智慧之作用。
3.4.6 制定评价标准
研究制定《三水中学有效备课》(见附件2)评分标准、《三水中学课堂有效上课评价量规表》(见附件3)评分标准。通过相关要求,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4 项目研究的初步成果
4.1 提升了理论认识
4.1.1 对“有效”的认识
传统认识中对教学“有效”的理解,往往关注的是效果,具体反映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通过本项研究,促使我们加深认识,教学上的“有效”应该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效果”,即实现了预期目的、产生了实际效果,有效就是有效果。
第二层次,是“效率”,即不仅关注是否有效果,而且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就是有效率的效果。
第三层次,是“效益”,即不仅关注是否有效果,也不仅关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且强调所产出效果对效果承受主体(学生)所产生的好处或效益,即有效率、有效益的效果。
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教学要对学生产生好处,要有“效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以“效益”为目标。实际上,教师不仅仅只满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还要追求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即“高效”。
4.1.2 对“有效课堂”的认识
“有效课堂”,是指师生的教学行动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能地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是指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在强烈的效率、效益和效能意识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具体而言,有效教学的效果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二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三是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通过行动研究,使我们进一步领悟到——
a.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b.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课堂讲授知识,坚持“三不讲”原则:学生一看就明白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明白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不讲。
c.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d.有效教学要求回归教学的本与真。我们认为,洋思、杜廊口等中学教改成功的真谛在于,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开小差。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一般在课堂上20分钟后就开小差,因而,课堂效果的关键是学生紧张地学,教师紧张地调研、点拨、指导,课堂上学生学得紧张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
e.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f.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要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4.1.3 对“教学评价”和“课堂评价”的认识
a.“教学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予以评价。即使是在可操作的学生考试分数层面上,不应只看“平均分”、“比值差”,而更要看学生的有效成绩。即要考量教师的教学是否对各种水平的学生有效,而无论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水平差异有多大。换句话说,教学的有效性应以追求学生学业水平进步最大化为取向。
b.“课堂评价”是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而予以评价。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无论课程改革,还是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如计算机辅助教学),都不及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来得重要。通过对比、跟踪研究我们发现,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任何其他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
我们认为有效、真实的课堂评价应遵循如下原则:课堂评价的反馈应为学生清晰地描述学习目标上的进步,并告之如何提高;课堂评价的反馈应鼓励学生进步;课堂评价应是形成性的,或以形成性为主;形成性课堂评价应是经常性的。
本项目研究,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互听课、互评课。我们以“有效教学”为考量点,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导向,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两大方面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包含了:教学设计(25分)、教师素养(15分)两个维度,分别从学情分析、目标层次、教材二次开发、贯彻“三维”目标等方面评价教师。
“学生的主体活动”包含了:参与状态(20分)、思维状态(20分)、达成状态(20分)三个维度,分别从“主动、轻松、和谐;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共享、共进”、“自主、积极、活跃;感知、体验、交流;心态开放、个性张显”、“情感渗透、感受成功喜悦、目标达成度、分层发展状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
我们从“教”与“学”双方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形成了《三水中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量规表》(见附件3)。对引导教师备学情、备教材、备目标的层次性,以及评价学生从“终结性、一元化评价”向“发展性、多元化评价”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此外,我们还关注学生本人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4.2 建构校本的课堂有效教學策略体系
4.2.1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我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动态管理的模式,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4.2.2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综合效用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a.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b.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因而,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c.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认知、情感、道德、社会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应善于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电教平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现在不少的学校课室都有电教平台,我们必须用好它。课程拓展的学习领域为课堂带来多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同时也要求课堂必须具有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推动力。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d.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各学科备课组必须强化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法,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本校实施的“一体化教学案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实践。
加强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等。
4.3 教学模式初见雏形,高考再创辉煌
在推行“一体化教学案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为3:1或2:1,即所谓“3+1”或“2+1”教学模式。每节课都须含“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主体参与”、“课堂检测反馈”和“课后巩固提高”等四个环节。目前,师生反馈情况良好,“3+1”或“2+1”教学模式已初见雏形。2011年高考,我校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再创历史新辉煌:本科上线761人,本科上线率76.1%;三水区的文理科总分第一名以及7个单科状元均出自我校,黄志强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2011年高考,三水中学获佛山市高考优胜奖。
5 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5.1 课堂教学变革已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換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2 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达成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5.3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要珍惜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它对于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6 结语
综上所述,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与改革。就有效教学的最新发展来说,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从反思性教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借鉴了许多的合理因素。有效教学的研究对教学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要使有效教学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必须不断地发展它、补充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附件1:
三水中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
1 宗旨
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二者融为一体的教与学方案,使用教学案教学,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的良好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自2011-2012学年上学期始,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各班各学科推行“一体化教学案教学”。
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特制定《三水中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
2 教学案形成及使用
(1)各备课组根据全学期教学内容和本备课组每位老师的专长,分解教学案的编写任务,由本备课组各位老师分别完成初稿。
(2)备课组全体老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对初稿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再交编写老师修改。
(3)备课组长对修改稿进行审查,并最终定稿。
(4)由备课组长统一印刷。
(5)备课组老师必须使用教学案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对教学案进行个性化处理,但要保证教学案的主干知识和重要练习的落实。
3 教学案编写要求
3.1 教学案构成
教学案一般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主体参与、课堂检测反馈、课后巩固提高四个部分构成,各学科可以根据本学科特点作适当的增减。
(1)课前自主学习为学案部分,应标明“请学生自主学习(复习)教材第××章第××节P××至P××(第×课)”;围绕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规律、重点、难点展开,设计供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设计3-5道学生自主解答的题目,力图让学生提前掌握本课的一些基础达标题。
(2)课堂主体参与为教案部分,针对一些典型的概念和主干、核心知识,剖析典型概念,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逻辑体系。
(3)课堂检测反馈一般为10-15分钟左右的紧扣课堂讲授内容的作业,当堂完成,当堂点评。
(4)课后巩固提高为课外深化或拓展作业,具体作业量由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或教学内容自行决定。
3.2 教学案编写原则
教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文本,是帮助教师解读教材,加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预习生疑,探究解疑,生成新思维,产生新思想,掌握新方法,形成知识链,拓展迁移的基本方案。其编写原则是:
(1)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便于学生的学、思、问、探究、交流。
(2)导学性原则: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交流和总结。
(3)探究性原则: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大胆思考,积极讨论的主动性。
(4)层次性原则: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思考的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5)高效优质性原则:提高时效性、删除无效语言、环节。问题设计,活动设计精到,课堂效果好。
4 “一体化教学案教学”注意問题
(1)教学案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流程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过程与方法.教学案的设计要从校情和学情出发,注重实效,切忌生搬硬套.教学案必须按课时设计,教学案栏目设定要依据学科的特点。
(2)在某一单元的章节的教学案编写时,备课组长必须提前谋划,这一单元或章节共需设计多少个教学案,然后把任务分解到人,备课组长要作为教学案的总把关人,对每一个教学案进行审核。
(3)老师要每天检查,每周、每月督促学生养成整理教学案的习惯和保存教学案的习惯,每用完一个教学案要整理,既是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又是一个完善的过程。
5 课堂教学模式
推行3+1或2+1”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为3:1或2:1,各科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灵活控制,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6 课外作业时量要求
数学∶语文∶英语∶其它高考科目时间比为1∶0.5∶0.5∶0.3。原则上,数学课外作业时量不超过40分钟,语文、英语不超过25分钟,其它学科不超过20分钟。高二阶段水平考试科目不留课后作业。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Joanne M.Arhar著,黄宇等译.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许华琼,胡中锋.对有效教学研究的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1(9).
[5]顾明远主编.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劉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石中英等主编.行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胡捷利、杨扬.关于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阐述[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2(1).
[12]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李康.教育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1994(2).
[14]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15]吴素芸,邓庆环.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8).
[16]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DB].
http://hgxx.szftedu.cn/blog/user1/sujie/archives/2009/884.html
[17]相红英. 如何把“有效教学”理念落在实处[DB].中国教师阅读网《教师天下》http://reading.cersp.com/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51.
[18](美)罗伯特·J马扎诺著,邓妍妍、彭春艳译.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19]加涅.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1992(5).
[20]江山野.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1983(9)、(10).
[21]黄高庆.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11).
[22]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N].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23]祖晶.简论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教育评论,1998(5).
[24]丁安廉,和学新主编.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