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生活

2018-04-16 08:58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8年3期
关键词:斯宾塞杜威生活

叶存洪

在人类社会初期,教育和生产生活本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逐渐从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学生。这本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教育与生活渐行渐远。表现在受教育对象上,教育是“小众的教育”,是有钱、有闲人的教育,是“少爷小姐的专利”;表现在内容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表现在教育性质上,教育被看作是上层社会才能享有的奢侈“消费品”,与普通百姓有很大的距离。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对古典主义教育“虚饰大于实用”进行了严厉批评,认为这种教育既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又不能充分发展个性。他说:“从远古直到现在,社会需要压倒了个人需要,而主要的社会需要是对个人加以约束……所考虑的不是什么知识最有真正的价值,而是什么能获得最多的称赞、荣誉和尊敬,什么最能取得社会地位和影响,怎样表现得最神气。”这一切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中的社会。他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出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个人“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为目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这就是斯宾塞著名的“生活预备说”。

然而,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公开声明他与斯宾塞把教育看做生活的准备完全不同。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因此,要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这就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主张。

不管是斯宾塞的“生活预备说”,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尽管各自的学理不同,但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反对教育对生活的脱离,都关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因为考虑“安全”、追求“应试”、讲究“高效”等多种原因,今天的教育似乎又与生活渐行渐远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课程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教学方法“死记硬背”、单一的“你讲我听”等等,学生被有形的、无形的围墙与世隔绝。这种被康德称作“空对空”的思维、被叔本华称作“不生产”的思维,最嚴重的后果便是年轻一代的思维缺乏悟性,整个人群创新能力降低。还因为教育远离生活,学生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面对一些“下里巴人”的东西时会无所适从,上当受骗,甚至“女硕士被文盲骗去卖了”。

有机会参观欧美国家的一些学校,几乎每到一所学校,都能看到有木工教室、厨艺教室,学生学做手工、学习厨艺,直通生活。近年来,省内外也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教育生活化。比如,杭州市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开展“新六艺”教育,茶艺、园艺、棋艺、书艺、乐艺、手艺,学生在为期一周的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增强感性知识。当然,这些还只是初步,如何由“一周”走向“日常”,还有很多路要走。不用担心少上了几节课会影响“分数”、影响“升学率”,几节课真的没那么重要,很多时候,生活出教育,实践出真知。

猜你喜欢
斯宾塞杜威生活
改变
斯宾塞的自我安慰
耶!70岁啦!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杜威归来
渴望成功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