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飞
(汉中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 陕西汉中 723000)
李家湾水电站引水隧洞沿燕子砭河右岸布置,全长5294.3m,圆形断面,内径3.8m,坡比1/500,设计引水流量14m3/s。隧洞处于李家湾背斜构造的东南翼,沿洞线地层岩性有:寒武系下统钙质细砂岩与斑纹状泥质灰岩互层,白云质灰岩;奥陶系中上统灰色、紫红色龟裂纹灰岩;志留系下统粉砂质泥岩、灰绿色~黄绿泥质页岩夹砂岩。隧洞进口段为崩塌、坡积体,含泥碎石土,含块石、孤石,厚度较厚,围岩不稳定。表层为通村公路扩建,山体开挖,堆积形成的松散体。
由于隧洞进口段为坡崩积块碎石土,结构松散,自稳性差,拟选超前管棚法、超前锚杆法、超前小导管法三种实施方案。管棚法预支护长度不小于10m,一次施工成棚,支护能力强,安全可靠,但施工技术复杂,要有适合隧洞断面尺寸的钻机,并且造价较高。超前锚杆法经济快速,安全可靠,能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但无法对洞内松散块碎石土进行固结灌浆处理。超前小导管法不仅能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小导管对前方松散块碎石土进行固结灌浆,既经济快速,又安全可靠。经优化比选,采用超前小导管法进洞。
在洞脸边坡坡脚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底宽0.4m,深0.4m,开口0.6m的倒梯形截水沟,厚度0.3m,减少地表径流对洞脸边坡的冲刷破坏。在洞口右侧设置2m×1m×1m(长×宽×深)集水坑,采用浆砌块石和干砌石交错砌筑,厚度30cm。
锚杆采用全长黏结型,杆体选用Ⅲ级螺纹钢筋,直径22mm,长2.5m,纵横间距1.0m,梅花形布置。锚杆尾部外露10cm左右,与钢筋网焊接(φ6@20cm×20cm),砂浆的配合比(重量比)为水泥:砂=1:1,水灰比=0.38~0.45,采用中细砂,最大粒径小于2.5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厚度15cm,分3次完成,并及时养护。
为确保施工安全并顺利进洞,在洞口浇筑长3.0m的钢筋混凝土明涵,厚40cm,环向钢筋φ22@20cm,纵向钢筋φ14@25cm。同超前小导管联合稳定洞脸,增强洞脸围岩自身支护能力。
小导管采用Q235钢管制作,规格为φ42mm×3.5mm,注浆孔眼φ8mm,眼距150mm,梅花形布置,端部加工呈锥形,以利于插入孔内,末端预留长度不小于400mm的止浆段,尾部焊接φ6mm加筋箍,防止打入小导管时尾部开裂(见图1)。
图1 小导管制备样图
沿隧洞设计拱线上方15cm的位置布设2排小导管,用于进洞施工超前支护,间距45cm,排距35cm,外插角度控制在2~5°,末端预留50cm,与明涵环向钢筋焊接。在洞内起拱范围内布设单排小导管,环向间距 40cm,外插角度 5~10°。
(1)开挖前先喷射10cm厚混凝土封闭掌子面作为止浆墙;测量复核隧洞中心线和高程,按设计标出小导管位置,钻机钻孔,孔径比小导管直径大20mm,并用吹管清孔;检查钻孔的外插角度,人工配合钻机将小导管顶入,再注浆。
(2)人工开挖进洞80cm后开始明涵施工,与洞脸接触处用C25混凝土喷射密实;明涵浇筑养护7d后,以人工开挖为主,配合风镐施工,每次进尺控制在0.8~1.2m之间。
(3)开挖结束后,立即喷射C25混凝土5cm封闭洞身岩面,作为临时支护。
(4)临时支护完成后开始系统锚杆的施工,锚杆规格与洞脸边坡锚杆一致,环向间距1.0m,排距与钢拱架的纵向间距一致,末端外露10cm,与钢筋网、钢拱架焊接,在墙脚附近设置加强锚杆。
(5)钢筋网采用φ6@20cm×20cm,紧贴喷射混凝土面布设,网格之间及搭接处绑扎牢固,与锚杆搭接处焊接。
(6)在洞脸开挖至注浆小导管还剩2m时开始洞内超前小导管的施工。超前小导管沿拱线上方15cm布设,水泥浆水灰比0.5~1.0,注浆压力0.5~1.0MPa。超前小导管末端与钢拱架焊接,在此之后相邻超前小导管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0m。
(7)拱架采用14#工字钢,节点部分焊接。浇筑0.5m×0.5mC25混凝土基础,将钢拱架置于混凝土基础之上,与隧洞轴线垂直,并紧贴着混凝土面架设,钢拱架与超前小导管、系统锚杆焊接。在钢拱架与喷射混凝土面间隙较大时用水泥块填塞。钢拱架的纵向间距控制在0.5~0.7m之间,每榀拱架设φ20@100cm的连接筋。
(8)喷护C25混凝土厚度10cm,要求钢拱架与临时支护混凝土面之间的间隙喷射饱满密实。
图2 超前小导管支护纵断面图
土边坡稳定,未对洞身产生不良影响;洞口集水坑将地下水位线降低至洞口以下,消除了地下水对洞身的不利影响。
采用超前小导管和联合支护技术,把隧洞进口段松散的块碎石土固结成整体,提高了掌子面前方围岩的强度和刚度,极大地减少了开挖引起的围岩松动和坍塌,保障了施工安全。施工中未发生任何事故,仅用50余天完成了进口段79m土质围岩的开挖,得到了建设单位的肯定。
[1《]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技术规范》(SL377-2007).
[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L/T5166-2002).
[3]汪胡桢.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