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贵,谢绍河,,邓岳文,梁飞龙
(1.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广东 汕头 515822;2.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广东 湛江 524025)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属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蚌科(Unionidae),冠蚌属(Cristaria),栖息在江河、湖泊中,耐污水能力较强,几乎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褶纹冠蚌贝壳外表面为黄褐色、黑褐色、淡青色,壳内面珍珠层呈乳白色、鲜肉色或者淡蓝色,内脏团肥厚,珍珠质分泌速度快,壳间距较大,适合培育内脏团大型有核珍珠和大型附壳造型珍珠[1-3]。
开展附壳造型珍珠培育技术研究,可以丰富珍珠品种,满足人们对珍珠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附壳造型珍珠培育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核形状、模核材质、模核固定方法和养殖方式等方面[4-9]。为提高育珠蚌的优质珠率,本实验采用不同蚌龄褶纹冠蚌和不同规格复合造型模核进行了附壳造型珍珠培育实验,效果良好。
育珠蚌:蚌龄2—5龄,壳长150~240 mm,腹缘中间到出水口处呈椭圆形,壳形端正,内脏团肥满度偏瘦,外套膜厚度偏薄且较透明。为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雷州养殖基地人工培育。
复合造型模核:形状为释迦牟尼佛。珠核底部粘贴有一软质基座,软质基座位于造形珠核底部向外延伸5 mm,其厚度为0.5 mm。
育珠网笼:网夹50 cm×20 cm,网径3 cm×4 cm;圆形网笼,直径30 cm,网径3 cm。
复合造型模核的制作:根据释迦牟尼佛浮雕制作造型模具,将炼制的软质材料装入模具中,保持180~220℃压制形成软质造型外模;利用硬塑料制成硬质造型里模,经洗涤离干备用;将硬质造型里模套入软质造型外模中,形成半包式复合造型模核。
模核消毒:模核经洗洁精和清水清洗干净后,用75%的酒精浸泡5~10 mins,取出用脱脂棉花擦干,移放于手术台上的手术盘中备用。
手术蚌的准备:手术前将手术蚌自养殖水域取回,清洗干净壳表的附着物后,挑选符合植核手术要求的母蚌吊养在小水池,水深保持约80 cm,微波充气,暂养1 d,换水2~3次,使手术蚌排除体内的污物及粪便等。
栓口:手术母蚌经浓度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5~10 min后移到手术台上,用开口器轻轻插入蚌的两壳之间,慢慢撑开,塞入塞子加以固定。开口宽度1.0~1.5 cm,壳口不能开得过大,以免损伤闭壳肌。用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壳内污物,再用海绵轻轻将外套膜边缘部分的黏液擦去。
植核:栓口后,用压舌板轻轻挑起壳缘中央偏前端的外套膜壳肌,拨开的宽度与模核宽度大小相当,宽度过大容易引起外套膜收缩,或致使污物进入通道,影响成珠质量。左手用镊子夹起剥离的外套膜,右手用镊子夹住模核,正面向上,小心地从拨口处送入,再用整模器推进使其紧密地贴于左壳中央偏后方的珍珠层上,滴加保养液做消毒保养处理。
休养和育珠:植核完成后,将育珠蚌左侧壳面朝下平放于圆网笼中休养,密度为每笼3只,休养时间约30 d。休养期结束后,手术蚌装放于网夹中吊养,密度为每个网夹5只,吊养水深35~40 cm。育珠时间1.5年。
实验1:设立2.0、3.0、4.0和5.0龄4个年龄组,每蚌龄组设3个重复组,每重复组用蚌100只。每蚌左壳植入32 mm×26 mm造型模核1个。比较蚌龄对育珠蚌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的影响。每实验组抽样检测10个优质珍珠的珍珠层厚度,附壳珍珠的珠层为边缘部分比较厚,图像部分比较薄,本实验测量边缘部分。采用桂林广陆数字测控有限公司生产的三按键电子数显卡尺测定,精确到0.01 mm。
实验2:设立四个组合,分别植入规格32 mm×26 mm、36 mm×26 mm、40 mm×26 mm和44 mm×26 mm的模核1个,模核厚度均为6 mm。试验蚌龄2.0龄,体长15~16 cm。每规格设3个重复组,每重复组用蚌100个。比较模核规格对育珠蚌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的影响。
实验3:设立四个组合,模核规格36 mm×26 mm,模核厚度分别为8.0、12.0、16.0和20.0 mm。蚌龄2.0龄,壳高15~16 cm。每厚度组设3个重复组,每重复组用贝100个,比较模核厚度对对育珠蚌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的影响。
时间: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地址:广东绍河珍珠科技园。
统计育珠蚌休养期间的成活率和留核率,以及育珠蚌在育珠期间的成活率、留核成珠率和优质珍珠率。
育珠成活率=育珠结束成活蚌数量/育珠开始时蚌数量;
留核成珠率=商品珠数量/植核数量;优质珍珠率=优质珍珠数量/收获商品珍珠数量优质珠判定依据为珍珠表面光洁,无肉眼可见的斑点,图像清晰,边缘完整,珠层厚度大于500 μm。
利用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比较各个实验组的成活率、留核成珠率和优质珠率的差异。如果具统计学意义,再利用最小显著差数(LSD)检验比较各组间平均数的差异,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
如表1所示,2—5龄不同蚌龄组的育珠蚌在成活率和留核成珠率方面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现出蚌龄与育珠蚌成活率和留核成珠率成反比。育珠蚌的蚌龄对珍珠层厚度存在显著影响,其中3龄蚌分泌珍珠质速度最快,养殖一年半珍珠层平均厚度达到1.68 mm,珍珠质分泌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3龄、2龄、4龄和5龄。
表1不同蚌龄的褶纹冠蚌附壳造型珍珠培育结果
从表2可见,模核规格显著影响育珠蚌成活率、留核成珠率和优质珠率(P<0.05)。其中,模核规格32 mm×26 mm组育珠蚌成活率、留核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显著高于44 mm×26 mm组,但32 mm×26mm和36mm×26mm以及40mm×26mm和44 mm×26 mm组之间在育珠蚌成活率、留核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方面具统计学意义。建议壳长15~16 cm的2龄褶纹冠蚌培育附壳造型珍珠采用长度小于36 mm的模核。
表2不同规格模核的褶纹冠蚌附壳造型珍珠培育效果
从表3看见,模核厚度对褶纹冠蚌附壳造型珍珠培育效果存在显著影响(P<0.05),模核厚度8mm组的育珠蚌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显著高于16 mm和20 mm组。厚度8 mm和12 mm以及16 mm和20 mm组之间在育珠蚌成活率、留核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方面差异不显著。因此,建议壳高15~16 cm的褶纹冠蚌采用厚度小于12 mm的模核培育附壳造型珍珠。
表3褶纹冠蚌不同厚度模核的植核育珠效果
研究表明,珍珠贝类的年龄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大珠母贝(Pincdata maxima)和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等海产珍珠贝类以及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褶纹冠蚌(C.plicata)等淡水珍珠贝类的珍珠培育效果存在影响。尹立鹏等[10]指出低龄马氏珠母贝(P.martensii)植核育珠能够显著提高育珠贝的留核率、成活率和珍珠层厚度。符韶等[11]认为年幼的珠母贝(P.margaritifera)植核育珠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成珠率。梁飞龙等[12]指出,大珠母贝首次植核的适合贝龄为2.5年,随着贝龄的增加,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逐渐降低。梁飞龙等[13]认为,低龄企鹅珍珠贝(P.penguin)育珠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龄贝。Xu等[14]认为3—4龄三角帆蚌(H.cumingii)分泌珍珠质能力最强,2—3龄次之,5龄后珍珠分泌能力明显下降。
本实验结果显示,2—5龄褶纹冠蚌培育附壳造型珍珠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成活率和留核成珠率差异不显著,但表现出蚌龄与育珠蚌的成活率和留核成珠率成反比。蚌龄对育珠蚌珍珠质分泌速度存在显著影响,其中3龄蚌分泌珍珠质速度最快,2龄次之,5龄最慢,与Xu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在生产中可以选择1龄或1.5龄的褶纹冠蚌植核培育内脏团有核珍珠,半年至一年后蚌龄达2龄时再粘贴造型模核培育附壳造型珍珠,经过1.5年的养殖,在一个育珠蚌体内既可以收获内脏团有核珍珠又收获附壳造型珍珠,改变一个育珠蚌只培育一种珍珠的现状,提高育珠蚌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育珠效益。蚌龄小于2龄,蚌体一般偏小,不能植入比较大规格的模核。如果蚌龄达到4年以上,建议延长育珠时间以增加珍珠层厚度。
研究表明,模核规格对附壳珍珠培育的育珠贝成活率、成珠率存在影响。例如,梁飞龙等[4]认为,模核规格,主要是模核高度显著影响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培育的成珠率。谢绍河等[5]指出,模核规格越大,育珠蚌成活率和优质珠率越低。本实验显示,模核厚度越大,育珠蚌成活率和优质珠率越低。笔者认为,长宽规格相同的模核,厚度过大时育珠蚌的外套膜不能完整覆盖模核,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不能沉积到模核边缘与粘贴面交界处,影响成珠质量。其次,育珠水体中的污物和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过宽的外套膜与模核间隙进入到蚌体中,影响育珠蚌的成活率和留核成珠率。可见,模核高度(厚度)是影响育珠蚌成活率和优质珠率的主要因素,而优质珠率的高低决定育珠效益的高低。目前生产的附壳造型珍珠模核厚度多为3~6 mm,建议不要超过12 mm。
目前,培育附壳造型珍珠的模核材料主要为软性和硬质材质二种,结构多为单一结构。软性材质为印模胶、石蜡、PVC软塑料、橡胶等,但表面条纹不清晰,珍珠上层后珠面模糊,立体感不强。硬质材质为贝壳、明玉或有机玻璃,须手工雕刻而成,不易批量加工成型,珠核一致性差,制作成本高,难以满足养殖者与消费者的要求。使用单一结构模核培育的河蚌附壳珍珠周边常常伴有黄边或黑边,影响成珠质量,若将黄边或黑边切割掉,则导致造型不完整。其次,由于珍珠贝类贝壳天然具有弧度,单一结构模核与贝壳珍珠层难于紧密结合,优质珠率低。
复合造型模核由软质造型外模和硬质造型里模组成,将软、硬两种材质的优点结合在一起,通过软质造型外模的柔性提高模核与贝壳结合的紧密度,并且不容易磨破育珠蚌的外套膜,成珠率高。同时,通过硬质造型里模的支撑作用而使软质造型外核不会因育珠蚌贝壳的弧度而变形,成珠造型规则,立体感强,经济价值高。其次,在造型珠核本体的底部周边设有软质边结构,能够将珍珠养殖过程中进入育珠蚌体内造型模核边缘的污水或其他杂质等滞留在软基边外,确保成珠周围无黄边或黑边,外观美观,品质高。第三,模核设有软基边对贝壳内表面珍珠层具有吸附作用,在植核手术固定珠核时不需粘贴黏合剂或钻孔绑线,减少生产环节,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第四,单一结构模核需要将模核固定在贝壳内表面的平坦处,限制了模核的大小和粘贴位置。复合造型模核的研发可以在育珠蚌体内更多位置粘贴大规格模核,解决了附壳造型珍珠培育中存在的优质珠率低的技术难题,并且能够根据需要批量高效生产佛像、会徽、各种会议和旅游纪念品等。第五,还可在造型珠核本体添加磁性材质等保健材料生产保健珍珠。
参考文献:
[1]谢忠明,张元培,邹乐道,等.人工育珠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2):17-47.
[2]张根芳.河蚌育珠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2-129.
[3]耿明生,王永俊.宿鸭湖褶纹冠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利用[J].科学养鱼,2009(10):32-33.
[4]梁飞龙,刘永何建国,等.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的培育[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1):38-41.
[5]谢绍河,梁飞龙,林展新,林伟财.附壳造型珍珠培育技术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31(1):34-38.
[6]闵志勇,林国荣,林娟娟.妈祖像形珍珠培育技术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7,14(2):49-53.
[7]冯永勤,赵桂春,尹南忠,等.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规模化培育技术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1,38(4):163-166.
[8]谢绍河,梁飞龙,林伟财,等.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培育附壳造型珍珠的术前处理及养殖模式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2(4):89-95.
[9]闵志勇,林娟娟.不同技术措施对妈祖像形珍珠培育效果的影响[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2):42-45.
[10]尹立鹏,邓岳文,杜晓东,等.贝龄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贝生长、成活率和育珠性状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2,19(4):715-720
[11]符韶,邓陈茂,黄海立,等.珠母贝人工培育黑珍珠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6):1340-1345.
[12]梁飞龙,王钦贵,邓岳文,等.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大珠母贝植核育珠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5,35(4):51-56.
[13]梁飞龙,邓陈茂,符韶,等.企鹅珍珠贝游离珠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08,27(2):91-96
[14]Xu Q Q,Guo L G,Xie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pearl cultured in the triangle mussel Hyriopsis cumingii of different ages and its immune mechanism[J].Aquaculture,2011(315):19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