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森兴 编辑/易可
有人以个别因从事过激烈运动而短寿的运动员为例,对“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产生怀疑,认为“生命在于静养”。这两种相悖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养生理念的讨论,对此议题进行讨论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应该说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只不过各自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依据,给出解释。
总体上讲,“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说法在理论与实践上似乎得到更多的支持,有着更多的佐证。例如“体医结合”“体育疗法”这些专业术语在现实中已有定论,并为多数人认可并付之实践。此外,更有甚者,现在已经出现了像“体育生活化”这样的新名词,这表明体育已逐步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国外大数据的材料也证实了此观点,美国在疾病预防中(包括体育活动)每投入1美元,医疗费节省8.2美元,抢救费节省100美元。现在国内部分省市出台了新规定,即节余的医保费用(数量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可以用于支付健身的费用,这是基于对“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健康养生之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不应停滞于陈旧的观念,不应拘泥于对事物旧有的认识。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养生理念也应顺应变化,人们需要新型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应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中,体育锻炼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研究员,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上海市体育高级教练员评审委员学科评议组组长,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曾任上海市体育局科教处处长。
首先,现代生活、工作的特点迫切需要运动来填补空缺。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劳动密集型”正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得当今人们的活动量与强度大大降低,那种需要大量体力活动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运动正适逢其时、取而代之,是对体力活动普遍不足进行补偿,顺理成章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运动可以用来对抗现代的“富贵病”。当今,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食品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等诱人的可口食物,而长期有规律的适度运动不失是对抗富贵病的良策。
再次,运动是对抗现代环境污染、促进人体健康的利器。为了应对空气、水、土壤、食品污染因子对人体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运动不但可以增加抵抗力,还可以通过出汗、加速排毒、促进代谢,帮助人体带走更多的体内有害物质。
最后,运动不仅具有促进身体健康这种物质层面上的功能,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功效,它可以改善情绪、释放压力、愉悦身心、调适心态。面对现代职场中激烈的竞争,“互联网+”的虚拟境遇,人们的心态需要借助运动来宣泄与调节,空巢老人可以借助锻炼来排泄孤独的情绪。
那么,持有“生命在于静养”观点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呢?
一是以动物为参照,举出乌龟长寿的例子,乌龟动少静多。这恐怕有失偏颇,影响寿命的因素非常复杂,人与动物两种生物体更不能作简单的类比。
二是以个别因从事过激烈运动而短寿的运动员为例。这里要分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一,普通人平时的锻炼完全不同于职业运动员的专业训练,两者根本不是一码事,静养也不是不动。其二,即使是专业运动员的寿命,也需用大数据来说话,而不能用一两个极端的例子。《英国医学杂志》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运动员更长寿。论文对1896年到2010年奥运会的15174名奖牌得主的寿命进行了统计,并与国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人群相比较,得出了如下结论:奥运会奖牌得主比大众对照人群平均多活2.8岁。
生命在于运动,但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运动在于适度。我们不否认因过度甚至极限运动导致运动员短寿的个别案例,也要防止在普通人群中产生过量运动、超负荷练习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适度运动、科学锻炼呢?
一是项目适宜。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不是哪个项目都是适合自己的,应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爱好与特长,找到适宜的选项。不要贪图新鲜,不要好高骛远。例如,中老年人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练习,有老年人参加马拉松跑的报道,但不应去仿效这种极端的例子。再如有膝关节疾患的人群应尽量避免半蹲姿势的练习。那种挑战极限、有激烈冲撞的项目,都应排斥在健身养生练习之外。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广场舞等这些轻运动是首选。喜欢球类的建议以乒乓球、门球、气排球为主。在上述练习中,如果能够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做到“杂练”,更值得提倡。
二是频度适度。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练习的次数可根据各人的状况来调节。健康且有锻炼习惯的成年人,一般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足矣。如果有各种原因,某时段多练一些,某时段少练一点,也不必太在意。不必去追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境地,更不必做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三是负荷适度。负荷包括运动量和强度两大要素。运动量是指完成的次数与组数,强度是指完成动作的激烈程度。比较权威的适宜的运动负荷应该是运动后的即刻心率为(220-年龄)x80%,老年人为70%。手机上APP软件也有许多适宜负荷的介绍,而实际操作起来又不太现实,多数人不可能戴着心率表去锻炼。因此,我们推荐微微出汗、略有喘气、意犹未尽应是多数健康人养生练习的适宜负荷,自然完全没有必要像职业体育那样去寻找“更快更高更强”的感觉。
四是动作技术适度。怎么舒服就怎么练,做动作可以跟着感觉走,只要动起来就好。有人甚至戏称,这是养生练习中的黄金法则。就是说不必刻意用教科书的技术模式来对照自己,不必讲究动作标准与否,不必追求动作做到位了没有,不必在意动作姿势是否优美,不必去学习模仿高难度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