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刘晓娜 张美芳 张岩 张文慧 张虎刚 吴晓敏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小儿急性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直肠滴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中药灌肠治疗4,JL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理想.
【关键词】小儿急性疱疹性咽峡炎中药滴注4,3L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等为特征的疾病.其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趋势,常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3岁儿童,一般整个病程为4~6d,重者可至2周以上.,现对小儿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160-01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5月一2018年10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小儿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患儿20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诊断标准确诊,疱疹仅限于口腔内,无双足及肛周疱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偏高;病毒检查示EV71病毒阴性:排除手足口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1—3岁,平均2.00岁.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1~3岁,平均2.6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隔离,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均采用淡盐水漱口,体温超过38.5℃者给予解热镇痛药口服.严重呕吐者予以补液,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煎剂灌肠(自拟方药物组成为连翘2g,金银花2g,防风3g,黄芩3g,黄连1.5g,马齿苋2g,炙甘草2g,葛根2g,生地3g,石膏12g等,随证加减).以200mL水煎至l00mL.滤渣备用.操作时使用一次性输液吊瓶,吸入中药汤剂,无菌手术剪剪掉输液过滤器头及针头,缓慢插入患儿肛门内约8-10cm,然后采取左侧卧位滴注,拔管后捏紧患儿肛门,抬高患儿臀部,尽量保留药液20min,每次2mL/kg,每日2次.两组患儿均以5d为1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煎炸,油腻,刺激食物.
1.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咽痛,发热,疱疹等症状消失,咽部检查恢复正常.好转:咽痛及咽部疱疹明显减轻.未愈:咽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2d退热效果比较因发热对患儿造成的危害较大,往往高热连续2d易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及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故将发热2d作为观察指标.治疗组52例,退热41例,有效率为82%;对照组48例,退热24例,有效率50%,观察组与对照组在2d内退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1).
2.2两组治疗5d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52例.治愈41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例,治愈24例,好转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蕴毒证,多为外感暑热夹湿,上攻咽峡所致,治当辛凉解表,化湿退热,清热解暑,本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防风祛风解表;黄芩、黄连:清热化浊;马齿苋: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葛根:解肌退热;生地:清热凉血;石膏:清热泻火退热;甘草:调好诸药,护胃安中;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化湿退热之功。药理学研究认为[43:本方诸药具有退热、解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如对2,4一二硝基酚所致的大鼠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虽然口服中药治疗小儿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更好,但是由于中药苦口,小儿用药困难.直肠滴注法法从直肠给药,使药物能在肠道保留0.5~1h左右.因此法为浓缩灌肠液,量少,患儿不疼不胀不难受,避免了口服苦汤药带来的抵触情绪:并且直肠给药没经过消化道和肝脏解毒,经肠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下腔静脉,与静脉滴注西药相比,不仅副作用少,而且中药灌肠退烧作用温和,持久,稳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通便的作用,既治标又治本,所以体温下降后不易反弹。
本观察表明,应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急性疱疹性咽峡炎不仅能很好地减轻症状,且具有机体吸收好,起效迅速,不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的作用,明显缩短疗程,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疗效,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手足口病診疗指南(2018版)
[2]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