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滴入疗法 不可滥用 王树平

2015-08-08 10:24
健康博览 2015年7期
关键词:灌肠直肠黏膜

是药三分毒,有人说直肠给药直接经静脉吸收,不经过肠肝循环,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对胃肠无刺激,是一种绿色、廉价、方便的治疗方法。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听听医生怎么说。

什么是直肠滴入疗法

直肠滴入是将药液装入输液瓶,用输液管通过直肠滴入给药,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实际上,直肠滴入疗法并不是什么新兴的医疗技术,就是原来的小剂量保留灌肠,是临床直肠给药的一种方法。常见直肠给药的制剂有栓剂(普通栓剂、双层栓剂、中空栓剂、微囊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骨架控释栓剂)、灌肠剂(多为中药汤剂,如传统灌肠剂、小剂量灌肠剂、泡沫灌肠剂)、凝胶剂及膜剂等。

哪些情况适合直肠滴入疗法

直肠壁有黏膜和动脉、静脉、淋巴丛,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黏膜被吸收。有些药物经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吸收进入大循环,可减少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减效和药物的肝脏损害:另外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还有些药物被直肠淋巴系统吸收进入淋巴循环。因为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对于一些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且适宜直肠给药的疾病,直肠滴入确实是一种较好的给药方法。

直肠给药作用于局部,如消痔、肛裂愈合、导泻、润滑、杀虫、抗炎、消肿等:全身作用有退热、镇痛、抗炎等。另外,按照中医理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肾主水液,司二便:同时尿道、膀胱、盆腔、前列腺等紧邻直肠;近年来,一些中医利用中药煎煮液直肠给药治疗肾病、盆腔炎、前列腺炎等常见疾病,取得了一定成效。

直肠滴入疗法有禁忌

直肠滴入治疗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更不要相信“百病可治”的宣传。此治疗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直肠给药从原理上说好像是可以通过肠系膜吸收进入体内循环起作用。但是,由于直肠黏膜皱褶少,无绒毛,液体容量小,吸收面积较小,药物吸收比较缓慢,吸收进入血药循环的药量十分有限。直肠感觉神经特别丰富,这些神经感受器对热、冷、触痛等刺激非常敏感,稍有刺激即有便意。直肠滴入给药深度儿童一般4~12厘米之间,成人一般10~15厘米之间,正好在感受敏感区,药液进入直肠,均会产生一定刺激性,引起排便感觉,药物很难存留。另外,一次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儿童为4~8毫升,成人为10~15毫升。如何能保持药液能足量停留在直肠,以利于吸收?尤其是儿童更难控制。因此,直肠滴入除局部用药外,其药用效果远远不及一些直肠常用的栓剂、膜剂、凝胶剂。因这些药剂是固体或半固体,可以在直肠内停留,缓慢释放药物,利于药物的吸收而发挥药效。

直肠滴入的药物吸收与给药液体量、给药深度、给药温度、给药体位、不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的理化性质、保留时间、直肠环境等因素相关。譬如,直肠中粪便存在可以影响药物的扩散,妨碍药物与直肠黏膜接触:直肠缺乏有规律的蠕动,体液容量仅为3毫升,对于水溶性较差的药物溶解和释放不利。这些因素就决定了直肠滴入药物吸收的不规则性。

直肠滴入也不是一种安全、无菌的给药方式,肠道内含有很多细菌,有可能随着滴入液进入肠道深处,造成污染。尤其是一些抗生素有可能杀灭肠道内的有益菌群,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继发性感染而腹泻等。

直肠有其固有的生理环境,长期或多次直肠滴入给药,会导致直肠黏膜、直肠的酸碱度、直肠壁的分泌吸收等生理功能和生理环境的改变,损伤肠道。

用药选择必须对疾病有针对性,药品的使用必须遵循药品使用说明书,未按药品说明书注册的方法用药,一旦出现药物损害,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害患者健康的用药方法是绝对不能推广。

直肠滴入用药有禁忌。从药物选用方面讲,由于直肠内水解酶活性比胃肠道低,pH接近中性,一些需要酶代谢、需要酸碱度而解离才能吸收的药物,不适合直肠滴入给药。从患者选择方面讲,行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急腹症、消化道出血、意识不清的患者和妊娠期妇女禁用:妇女月经期、产褥期及儿童等应慎用。

编辑/王艳

猜你喜欢
灌肠直肠黏膜
肠子掉在肛门处,怎么回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便血建议做直肠指检
鼻中隔手术穿孔并发症的防范和病理评估
直肠指检是必须的吗
肠道与艾滋病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灌肠机专利技术综述
吃烫的、辣的东西会导致食管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