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平
【摘 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措施对高血压脑出血实施微创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在本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并且全部采取微创手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占有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最终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实施微创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通过合理的应用综合护理措施,不但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护理满意度,同时还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措施;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140-0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死亡率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血压脑出血疾病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发病快、病情重,并且在经过治疗之后伴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所以为了能够改善此种状况,临床上合理的引入了综合护理措施,并且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1]。同时笔者也将选取本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在本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并且全部采取微创手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占有40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43人,女性患者37人,年龄区间45~79岁,平均年龄(65.53±7.4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一定的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并且全部由护理人员进行护理。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其主要表现如下: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保持环境整洁、同时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其主要表现如下:(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呼吸道、尿道、口腔以及皮肤等多个部位的护理,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的状况,除此以外,还要给患者定时翻身,在翻身的过程中要注意轻柔,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或者再次血压升高。(2)心理护理:因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偏长的 所以致死率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引起患者内心紧张以及烦躁的情绪,所以时候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关于病情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一般情况下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情况。
1.3.2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肠功能紊乱)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較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肠功能紊乱例数分别是1例、2例、1例和2例、3例、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7.5% 和17.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论
在目前实际生活中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一旦患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会加速血块升高,压迫动脉壁,致使患者出现脑出血症状。而且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是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并且后期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临床上将合理的引用微创手术方法,同时对患者后期恢复也采用了综合护理措施,明显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2]。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因此能够看出综合护理措施的应用明显提升了患者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因此能够看出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实施微创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通过合理的应用综合护理措施,提升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汪红. 综合护理对于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评价[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 v.5(13):72-73.
[2]于琬梅, 马永华, 于浩.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