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2018-04-15 09:48张猛闫道杰刘凤莲郭晓青张志强
健康必读 2018年8期
关键词:发热危险因素

张猛 闫道杰 刘凤莲 郭晓青 张志强

【摘 要】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为本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进行诊治的10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本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死亡与否,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78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经统计检验,死亡组患者呼吸衰竭(82%)、少尿(50%)、呕血黑便(45%)、癫痫(50%)以及神志改变(82%)症状较存活组(6%、3%、6%、4%、1%)明显,且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经统计检验,死亡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S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SFTS患者死亡与高龄、呼吸衰竭、呕血黑便、癫痫、神志改变等临床症状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S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降低等实验室指标高度相关,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101-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具有传染性,属于传染性疾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CSFTSV)引起的新型出血热,临床以发热、血小板合白细胞减少、胃肠道不适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多器官损伤的传染性疾病[1]。本研究以10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了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及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和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进行诊治的10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发病平均年龄5 7.78+ 9.96岁;≤16岁的12名,17-45岁(包括17岁、45岁)的24名,46-60岁(包括46岁,不包括60岁)28名,≥60岁的36名;死亡22例,男性10名,女性12名,死亡率22%,死亡平均年龄59.67+9.38岁,存活平均年龄52.19+10.03岁。

1.2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发病前的活动区域、蜱虫接触史、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

2 结果

根据死亡与否,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78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经统计檢验,死亡组患者呼吸衰竭(82%)、少尿(50%)、呕血黑便(45%)、癫痫(50%)以及神志改变(82%)症状较存活组(6%、3%、6%、4%、1%)明显,且差异显著,P<0.05。

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经统计检验,死亡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S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2]。

疾病的流行受到外界社会因素和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发生有来自环境和遗传基因方面的因素。目前关于SFTS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可见于对疾病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进程及转归的危险因素以及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但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3]。中国疾控中心于2011年在山东、河南、湖北三省开展了一项病例危险因素调查研究,并揭示出农民、被蜂叮咬、养猫或养牛、劳作及生活环境中杂草灌木丛生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4]。

鉴于SFTS有较高的死亡率和普遍的人群易感性,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死亡因素的预测对临床诊治中有相当的意义[5]。在流行季节、流行区域,以发热急性起病,血常规可见PLT降低,应该高度考虑本病。非本院首诊患者,在当地医疗机构治疗过程中,未明确诊断便当做“感冒”治疗的不在少数,这部分患者未能得到综合的治疗及器官功能支持[6]。在疾病早期,机体抵抗力尚强力,未发生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病情预后有一定作用。本组观察到早发的MODS和迟发的MODS之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而持续时间长短是评估死亡风险重要的决定因素。严重SFTS患者在入院前3天内发生器官功能障碍是预后不良的一个强有力的标志。

SFTSV易侵犯肝脏、脾脏、骨髓、肾脏,病毒的大量复制,对器官功能的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导致上述器官功能障碍,ALT, AST, TT, APTT, SCr明显异常并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孙静,严晓敏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 ,34 (1):15-18.

[2]韩亚萍,董莉,孔练花,等.病毒载量和细胞因子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 (9): 538-544.

[3]刘洋,黄学勇,杜燕华,等.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蟀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 46(6):500 -504.

[4]刘洋,黄学勇,杜燕华,等.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蜂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6):500-503.

[5]韩常新,孙艾军,蒲春文,等.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影响指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02):171 -174+187.

[6]孙娜,陈志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系统损伤[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8,12(06):538-542.

猜你喜欢
发热危险因素
应用红外检测技术查找35kV系统接地故障
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