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花
(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功能科,青海 海西 817099)
胰腺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病具有进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尽早对此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病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其症状与肿块型胰腺炎患者的症状相似),临床医生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难度较大[1]。如何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已成为临床上的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在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胰腺肿块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1 临床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胰腺肿块患者(包括52例胰腺癌患者和44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胰腺癌组和肿块型胰腺炎组。胰腺癌组52例患者中有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年龄为35~76岁,平均年龄(61.4±5.7)岁。肿块型胰腺炎组44例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6例;其年龄为34~78岁,平均年龄(62.6±5.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1)其病情符合《现代胰腺外科学》中关于胰腺癌或肿块型胰腺炎的诊断标准[2]。(2)年龄为18~80岁。(3)经CT检查、病理检查被确诊患有胰腺癌或肿块型胰腺炎。2)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史。(2)合并有心、肝、肾的器质性病变。
1.3 方法
1.3.1 仪器设备 本研究中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所用的仪器为LOGIQ P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由美国GE公司生产)。该超声诊断仪的探头为凸阵探头(频率为2~4 MHz)。
1.3.2 检查方法 对这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方法是:将2.4ml的超声造影剂(SonoVue)溶于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肘静脉快速输注。完成输注后,指导患者均匀呼吸,将超声诊断仪的探头置于其上腹部。移动探头,探查病灶的最大切面。选取双幅造影截面,以胰腺实质为对照,观察病灶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观察肝、胆、肾、胰腺周围的血管是否受到压迫,保存造影动态图像用于后期分析。将造影增强的时相设置如下:动脉相为输注造影剂后的0~30s,静脉相为输注造影剂后的31-120s。
1.3.3 图像分析 将取样框分别置于病灶中央、正常胰腺实质区域(避开胰管及大血管),重复取样2次(将2次取样所获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图像增强情况的比较
胰腺癌组患者中超声造影动脉相呈均匀增强的患者有19例(占36.5%),其中超声造影静脉相呈不均匀增强的患者有44例(占84.6%)。肿块型胰腺炎组患者中超声造影动脉相呈均匀增强的患者有24例(占54.5%),其中超声造影静脉相呈不均匀增强的患者有16例(占36.4%)。
两组患者中超声造影静脉相呈不均匀增强患者的占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75,P=0.001)。
2.2 两组患者超声造影TIC参数的比较
胰腺癌组患者超声造影图像中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4.5±3.6)s、(24.2±4.5)s、(22.6±5.0)dB。肿块型胰腺炎组患者超声造影图像中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2.7±3.3)s、(21.6±4.8)s、(25.1±5.4)dB。
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图像中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5,P=0.013;t=2.735,P=0.007;t=2.353,P=0.021)。
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常规的超声检查无法准确地鉴别诊断原发性胰腺癌、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结核。有学者指出,对上述疾病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能够观察其胰腺肿块内部的血流速度、血管分布等情况,从而有利于对其病情进行鉴别诊断[3]。韩洁等[4]在临床研究中指出,胰腺癌患者病灶的内部常会存在血栓、静脉短路等情况。因此,在对其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时,其病灶的超声造影图像会呈现出不均匀增强。胰腺癌患者病灶内部的血管具有管腔狭窄、形态不规则的特点,故其病灶超声造影图像中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会较长,其病灶超声造影图像中的峰值强度会较低。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超声造影检查在鉴别诊断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