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雯冰,向彩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00001)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发病原因与尿酸排出量降低和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酸升高、出现关节炎症反应等。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此病,但效果不够理想,且安全性不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有关用中医药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证”、“历节风”等范畴[1]。《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景岳全书·风痹》[2]中说:“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该书中提到的“痛风”,和如今人们所说的“痛风”有一定的区别,不过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患者都有四肢疼痛的症状,且其病情发作与天气直接相关。张金钟等[3]在研究中指出,导致痛风的原因在于患者暴饮暴食或摄入过量的膏粱厚味,从而导致其脾、肾受损;情志不畅,气机郁结,从而导致其肝脏受损;脾失健运致升清降浊失司、痰浊瘀滞,进而导致气血无法正常运行,引发关节疼痛;热毒瘀阻是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钟琴等[4]研究指出,痛风性关节炎的本质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其标在于痰毒瘀阻经络。眭蕴慧等[5]的研究表明,痰瘀是痛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痰浊内生、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及痰核流注是痛风发病的主要病机。何晶等[6]研究指出,在过度劳累或受到风寒、潮湿侵袭的情况下,痛风患者会出现浊毒凝聚、气血不畅;湿性趋下、重着,故足部关节往往是痛风的首发部位。
学者郭宪章指出,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急性发作时,应以“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对其进行治疗。吴建民等[7]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具有清热除湿、疏风通络功效的二妙散加减为基本方(若患者体温升高,为其加用生石膏和知母;若其疼痛症状剧烈,为其加用延胡索)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徐倩等[8]对9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为治疗组患者采用虎藤组方煎剂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秋水仙碱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血尿酸的水平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更低(P<0.05)。可见,用虎藤组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能够降低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王荣宙[9]对5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研究。为对照组患者应用秋水仙碱片和塞来昔布胶囊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患者应用自拟的化湿利节汤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2.14%),P<0.05。石晗等[10]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泄浊、通络止痛等功效的自拟二金汤对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孔镜波[11]对44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自拟的清热除痹汤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秋水仙碱和尼美舒利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率相比,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0.05。谢一民[12]对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为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的祛湿通络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5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更低(P<0.05)。可见,与采用常规的西药疗法相比,用祛湿通络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较好。
中药外敷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外治法。此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杜敏等[13]对6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为治疗组患者应用栀黄止痛散进行外敷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进行外敷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率和睡眠质量的评分均更高。可见,用栀黄止痛散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外敷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奚胜华等[14]采用杨氏通风贴对7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外敷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本组72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51例(占70.8%),为有效的患者有15例(占20.8%),为无效的患者有6例(占8.3%),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田颖等[15]将80例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两组患者均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加用肿意膏外敷法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率更高(P<0.05)。可见,用肿意膏外敷法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梁以豪等[16]对10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为治疗组患者采用清热祛湿舒筋外洗方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吲哚美辛巴布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3%和92.4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VAS评分、关节肿痛指数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更低(P<0.05)。可见,用清热祛湿舒筋外洗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较好。
针灸疗法具有见效快、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等优点。汤文毅[17]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刺血加温针灸法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选取其三阴交穴、合谷穴、太溪穴作为对其进行针灸治疗的主穴)。研究结果表明,用刺血加温针灸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韦瑞[18]采用刺络拔罐法对3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其关节红肿疼痛及活动功能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
燕军玲[19]对9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加用芙蓉膏和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加用美洛昔康分散片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率均更高(P<0.05)。可见,用中药内服加外敷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张志文等[20]对6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为两组患者均采用秋水仙碱和别嘌醇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应用加味四妙散和加味四黄散进行外敷治疗。经过为期2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7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CRP、ESR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UA、CRP、ESR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可见,用内外兼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确切,能够降低患者UA、ESR、CRP的水平。
中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证”、“历节风”等范畴。热毒瘀阻是此病的主要病机。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用中医药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显著。笔者认为,随着中医药临床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方面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