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各布森 ,邹一了 ,陆燕
设计是一门艺术,它将复杂的东西变得简明,将混乱的事物变得有序,难用的东西变得可用。Design Thinking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在传统设计思维方式里融入视觉化思考和社会化思考的内容,这种体验式设计是设计思考的精髓。SIVA-斯坦福Design Thinking工作坊,提供了新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方式,探索设计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对重新设计教学课程,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把创造性思维转为具体的创新能力,对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由于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分配等教学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讨论。
Design Thinking由来
早在1973年,Robert McKim的一本书《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就讲了视觉化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国著名的设计教育家Rolf A.Faste把Mckim的理论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并举办了Stanford Joint Program in Design(D.School的前世)。1987年,当时哈佛设计院的Dean,Peter Rowe写了一本叫《Design Thinking》的书,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的时候用的设计方法论,Design Thinking这个词算由此定下。1991年的时候,David Kelley在Stanford创立了D.School。
Design Thinking定义
设计思维是一种基于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Design Thinking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传统的设计方法论里面演变出来的。它区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以用户为中心,去发现用户的问题,并用设计来解决问题,因此叫“设计思维”,该方法对解决未定义或未知的复杂问题极其有用。设计思维不应被视为固定和不灵活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过程是迭代的,灵活的,运用设计思维方法,主要通过理解所涉及人的需求、以人为中心的方式重新解构问题、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创造许多想法、在原型和测试中应用实践等方法,专注于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协作,重点在于根据真实用户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来将想法变为现实。除了步骤的创新和加入Visual Thinking,Design Thinking第三个区别于传统设计思维的是它关注社会问题。
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其关于设计方法的开创性文章《人工的科学》中,概述了设计思维过程的第一批正式模型。西蒙的模型由七个主要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包含更小的阶段和活动,它在塑造当今最广泛使用的一些设计思维过程模型方面影响很大。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研究院(D.school)提出的五阶段模型,都基于西蒙1969模型中的相同原理。设计思维的五个阶段如下(图1):共情、确定(问题)、形成概念、制作原型和测试。
图1 设计思维的五个阶段
图2 设计思维第一个阶段:共情
图3 设计思维第二阶段:确定问题
设计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图2)是:去当一次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尽一切可能地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去体会客户有些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咨询专家、参与和理解用户的经历和动机,以及将自己沉浸在物理环境中以更深入地了解所涉及的问题,收集大量信息,获得对你正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共情理解。共情这种方法,对于像设计思维这样以人为本的设计过程至关重要,可以让设计思考者抛开他或她自己对世界的假设,要有同理心,才能更深入了解用户及其需求,社会化的思考在此最有体现。
要做到Empathise,需要完成三点:
Observe,观察:观察不仅仅是只观察用户行为,而是去把用户的行为作为他的生活的一部分来观察。除了要知道用户做得了什么,怎么去做的,还要知道为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要知道他这个行为所产生的连带效应。
Engage,吸引:类似Interact,与用户交谈,做调查,写问卷,要不以设计师或者是研究者的身份去跟用户“邂逅”,尽可能地了解到用户的真实想法。
Immerse,沉浸:要去感受和体验用户所体验的。
图4 设计思维第三阶段:形成概念
图5 设计思维第四阶段:制作原型
图6 设计思维第五阶段:测试
在确定问题(图3)阶段,以人为中心的方式重新组织和定义问题。把在共情阶段创建和收集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收集伟大的想法,以确定特征、功能和其他任何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元素,之后分析你的观察结果并对其进行综合处理,以便确定你和你的团队已构建的核心问题。通过定义自己的立足点,让人清楚地知道你想干什么。写出一个Problem Statement来阐述一个Point of View(POV),用一句很精简的话来告诉别人,你这个团队或者项目是要做什么,有怎样的价值观。要得到一个POV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说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于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已有的假设?有什么相关联的不可控因素?我们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是什么?基本方法是什么?要学生用自己的逻辑把这些信息重新组合,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而每一种排列方式都能简化为一个POV。不同逻辑的信息组合,都可以简化为不同的POV或者Problem Statement。一个好的POV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关注点,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同时可以激励这个团队,是整个团队的基本价值观。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逐渐进入第三个阶段—形成概念。
在共情阶段理解的用户需求,通过以人为中心的方式重新组织和定义问题,确定问题阶段,形成概念(图4)。初步形成概念阶段,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得想法或解决问题方案。在形成概念阶段结束时,选择其他一些评判方法来帮助你调查和测试你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或是规避问题所需的元素。
这是一个实验阶段,目的是为前三个阶段发现的每个问题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用最短的时间和经费来做出解决方案(图5)。除了做产品原型之外,还强调的是要在这个做原型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找到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瓶颈,从而反思产品。设计团队现在将创造一些价格低廉的产品或产品中特定功能的缩减版本,制定问题的原型/解决方案—以便他们可以调查前一阶段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原型可以在团队本身、其他部门或设计团队之外的一小部分人员中,进行共享和测试。这些解决方案是蕴藏在原型之中的,并逐个被检验,它们或许会被接受,并进行优化和再检验;而如果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好,则会被拒绝。到这个阶段结束时,设计团队将会更好地了解产品中固有的约束条件、存在的问题,并且更好地了解真实用户在与最终产品交互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方式。
这是5阶段模型的最后阶段,设计师或评估人员将不断测试原型(图6),使用原型设计阶段确定的最佳解决方案,严格测试整个产品。通过测试产品原型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甚至是去完善早前定下来的POV。但是在迭代过程中,测试阶段产生的结果,经常用于重新定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告知用户的认知、使用条件、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感受。为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并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产品及其用户,即使在这个阶段,更改和改进仍然在持续进行。
2018年9月1日至9月9日,经过半年紧张的沟通与筹备,我校设计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D. school设计学院合作的为期9天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工作坊开启。斯坦福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QS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列世界第二,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核心课程,并服务于硅谷各大创新公司,从硅谷到全美乃至全球掀起创新的风潮。这次工作坊的队员招募面向设计学院所有专业开放。导师团队为这次工作坊的招募特别设计了网络报名的心理量表问卷,经过严格的选拔,授课对象来自不同专业30位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图7)
1、导师团队
设计思维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科的交叉化与系统化。授课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特长。工作坊导师团队包括来自斯坦福D. school的金・雅各布森(Kim Jacobson)(图8),LUX用户体验中心CTO陈华、台湾科技大学硅谷创新中心顾问陈嗣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德稻设计学院邹一了。
图7 工作坊开幕式上的教师、业界专家、学生
图8 工作坊主讲导师金・雅各布森(Kim Jacobson)教授
2、课程主题
2016年成立(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公司,中国发展最快的咖啡品牌,全新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上卖咖啡,扩张速度、销售总量远高于星巴克,在6个月之内现在已经成为了独角兽公司。通过解读瑞幸咖啡全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以“中国年轻人与咖啡”研究主题,探讨中国年轻人对本土咖啡文化的理解与态度。
注重创新教育的国家和地区,都极为重视培养学生宽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工作坊课程旨在开拓创新思维、融合设计与产业、培养多学科、跨界交叉性创新型设计人才。课程内容的组织,覆盖设计、商业和艺术等多学科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的结合体。教学过程注重提高能力的训练,以项目驱动,动手完成项目的同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1、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跨学科交流,学习不同的思维模式,教以人为本的创意,了解真正的问题,以及怎么问正确的问题。设计思维工作坊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树立意识—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应用实践。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最大的潜力,建立起学生们的创意自信。
2、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思维训练、设计实践。
思维训练阶段,通过引用典型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思维技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从而提高各类思维技法的应用能力。
设计实践阶段,教学方式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的学习,运用共有的知识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所学的创造性思维理论和思维技巧对设计任务进行分析,制定多种设计方案,确定可行的方案,尝试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成果展示。
设计思维强调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来考量问题,同学们依据斯坦福D.school设计思维课程“共情”“定义”“设计”“原型”“测试”五个步骤,快速迭代循环,深挖当下的中国年轻人社交、情感、自我实现等需求,以咖啡为载体进行创新设计。
图9 分析与定义
图10 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对报名参加工作坊的学生随机分组,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设计本组服装。随后研究先从了解开始,经过初步调研,同学们并不常喝咖啡,甚至有同学从来没有喝过咖啡,所以亲身体验咖啡比什么知识点都重要。从业界请来的三位咖啡讲师同时为同学们演示了手冲咖啡的全过程。同学们不仅观察和尝试了咖啡豆,还体验了冲泡咖啡的全过程。
“共情”是设计思维的开始。体验完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人。金・雅各布森教授向同学们现场展示了采访瑞幸咖啡企业创始人,中国UCAR的前首席运营官钱志亚的过程。经过前期的沟通,采访大纲几番修改,金・雅各布森教授在访谈中询问了创始人第一次接触咖啡的经历,喜欢上咖啡并以咖啡为事业的过程,通过“故事”,寻找“情感”,深挖“需求”是金・雅各布森教授给大家的核心建议。
同学们根据已了解到的信息和想了解的信息,带着各自的访问提纲,走出校门开始了咖啡馆里的第一次田野调研,收集了大量与咖啡相关的人与故事。对问题逐渐修正,进行“定义”。
通过分析与观察,需要从采访对象中选取特别具有特点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独立思考,快速决定,自主判断,这是中国的同学们觉得最为艰难的部分。金・雅各布森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导师团队们加班加点耐心地陪伴和鼓励同学们走过这个从茫然到豁然开朗的过程。
根据每组定义的问题,展开“设计”头脑风暴。(图9)整个集体在高压的工作强度下,短时间完成了600多个Idea的任务。并根据挑选出来的Idea完成“原型”的快速搭建,通过用户“测试”修改自己的作品。这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从荒诞、幼稚、粗糙逐渐变得精彩。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与创作,通过深思熟虑的训练方法,逐渐培养起同学们的自信。
项目多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比较难测试,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请别的组的同学来体验,并且点评我们的解决方案。经过不断的测试与修正,同学们与用户慢慢靠近,逐渐放弃设计师的主观立场,从用户深度需求出发解决问题。金・雅各布森教授认为多角度观看问题和换位思考正是设计思维最核心的意义所在。鼓励学生对真实的世界与人产生兴趣,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入,从如沙子一般表面或牵强或平庸的大量解决思路中慢慢寻找到精准或巧妙或创新的金子。只有通过练习你才能真的把这些技能变成习惯,从而把这些转化成为自己的工具,最后可以灵活掌握这些能力,真正使用它们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设计让思想具象化,从而让思想在面世之前可以被理解和评估。”4.金・ 雅各布森教授英文原文为:“Design makes ideas tangible so that they can be understood and evaluated before committing them to reality.”设计师做的其实是为未来的产品变化制定一个方向。这个比实现一样东西来得更加重要。
工作坊采用启发式讨论、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即兴游戏等教学方法(图10),将课堂讲授、课内讨论、技能训练和设计实践等合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每个课程结束的时候,金・雅各布森教授都会问学生们这个课程哪一个阶段最难,哪一个教学方式是最能够接受的。如果用颜色来表述,蓝色是最有趣的内容,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并容易记住相关知识点;用橙色表示具有挑战的内容,需要让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挫折与沮丧;粉色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内容,让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尝试问自己与用户主要需求,使用产品时的体验与感受,这是他们真正应该逐步学会的东西。
2018年9月在设计学院109展厅举行工作坊答辩,答辩评审团由各国高校专家、咖啡经营者和咖啡业界专家组成,答辩现场,6组同学分别展示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每个作品都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著名设计师菲利普·史塔克说过:“我们是设计师,不是艺术家”。用产品思维去检验设计,那么最终带来商业价值的设计才是我们要做的正确设计。本次获全场大奖“创新奖”的比丑涂鸦大赛”作品(图11),以“于其美得千篇一律,不如‘丑’的万里挑一”独特的视角,策划年轻人审美观念的“比丑涂鸦大赛”,在涂鸦过程中设计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咖啡包装,通过独特的包装效果,让人产生了解产品的好奇,达到快速推广产品的效果。获人气奖的“便携式咖啡豆”,为柯林咖啡带来一种新的产品,扩大了产品新受众人群。作品设计基于改变年轻人咖啡的实用方法,尝试将咖啡作为一种零食,在咖啡豆的外层搭配不同的糖衣,做成有不同口味可以咀嚼的咖啡豆产品。
工作坊式的教学不仅是跨学科教学的尝试,更是导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与灵感的碰撞。让学生在设计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尝试多维思考,更切实的关注社会、关爱他人;让作品呈现出功用效果的同时,兼具艺术创意的表达。
图11 “比丑涂鸦大赛”作品,获全场大奖“创新奖”。
Design Thinking视觉化思考是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创新设计思维。通过列举关键词或句子来表达,用画漫画的方式来“讲故事”,或者用表演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向别人展示用户是如何地在什么场景里来到了我们设计好的方案里。大胆假设,反复论证,正是科学实践的基础。国内教学方法一般基于导师自身经验对学生提出的Idea进行评判,选择成功可能性较高的方案发展下去;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训练则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并且通过实证的方式自主决定取舍。每一个想法都会被作为蕴藏无限可能的种子得到发展的鼓励,经验不是评估的准则,在实证之中让初始的Idea发展成熟。只有让学生处于被尊重与鼓励的环境之中,并且对于每个想法的发展成功与否能平常心面对,才能保持持续创新实践的自信。
Design Thinking所倡导的Social Thinking社会化思考是一种设计态度,思维,和与人沟通的方法。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设计思维方法,需要设计者与用户产生共情。国内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调研,主观意识较强,“为他人着想”是一种依然保持自设立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共情。换位思考,深入了解用户的生活背景、观念观点、情感情绪,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不是简单依据用户的语言来进行判断,而是通过发反复观察和分析来发现用户的深层需求,并基于现实条件进行设计解决。设计思维的团队合作有一定的技巧。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起来了解、探讨和解决问题是设计思维最为理想的状态,尊重多元化的世界观和思考角度,团队头脑风暴时想法是互相叠加融合而不是互相抵触冲突。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做了大量的Improvisation Game(即兴游戏),去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懂得如何在团队里与人合作。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建立创造性信心。在Design Thinking工作坊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个人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从以人为本出发,真正地问问题。每一次学到新的知识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做,同时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们拥抱失败,如果你不让学生摔倒,他们怎么知道站起来的幸福感。虽然失败的滋味不太好,我们看待失败的方式要同成功一样,因为失败给了我们再一次尝试的机会,不断尝试失败,为学生们建立起创造性的信心。教会他们创意自信,释放内心的创意思维。工作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种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新模式,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创造性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学系统的方法,客观的评估标准,有效开放的团队合作让我们重新思考设计思维在未来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教学,重新给学生们灌输创造力的信心,指引我们探索筹划自己的Studio Space教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