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玲
摘要: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幼儿以后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希望能从以往的文献中分析和总结幼儿对成人和同伴的亲社会行为的现状,以及归纳出幼儿早期关系经验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最后,根据以往研究不足提出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幼儿 亲社会行为 早期关系经验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主要是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具体包括同情心、分享、安慰、友好、帮助等。以往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工具性帮助、分享、合作和共情回应(安慰)等,大多数研究表明幼儿具有亲社会行为的能力,以及幼儿对他人的意图和感受有了一定的理解。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行为,其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以及以后的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对成人的亲社会行为,而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少。但两者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上是否存在差异呢?
(一)幼儿对成人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者普遍认为,幼儿对成人提供帮助的行为主要在第二年初出现。研究发现,1岁的幼儿就可以安慰处于困境中的成人,帮助成人完成工具性目标,通过“指”的方式向成人提供有用的信息。研究者对65名18个月和30个月的幼儿的调查结果表明,两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很乐于在工具性帮助任务中帮助成人;对18个月的幼儿来说,情感上的帮助比工具性的帮助更困难,并且需要成人与幼儿进行更多的需求交流;利他帮助(如幼儿放弃自己的物品)对这两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都是最难的。该结果表明在出生的第二年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从依靠行为和明确的沟通来理解他人的情绪,发展到从微妙的暗示中理解他人的情绪。研究者通过让80名父母(幼儿12-48个月)回忆幼儿在以下两种情景中的帮助行为:家务(如打扫卫生)和照顾与自我照顾(自己吃饭、穿衣等),结果表明,幼儿在出生的第一年中就出现帮助行为,且最早在8个月的时候幼儿就在自我照顾方面表现出帮助成人的行为。综上所述,以往研究认为幼儿对成人的亲社会行为出现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中,但最近的研究发现,8个月左右的幼儿就在某些方面对成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二)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行为
关于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少,但以往关于该年龄段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研究较多。研究者认为在两岁之前,幼儿不擅长与同龄人协调。研究显示在18个月前,幼儿的同伴交往很少且只是最低限度的协调。研究发现,12个月的幼儿不能合作,18个月的幼儿偶尔出现合作,24和30个月的幼儿能够快速有效地协调自己和同龄人的行为。研究者用合作任务对88名19、23、27个月的幼儿的研究结果显示,1岁左右的幼儿很少能与同龄人合作,而年龄较大的幼儿会更积极地与同龄人合作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与同龄人合作的能力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中逐渐发展起来。最新一项研究通过实验法对192名18和30个月的幼儿的调查发现,与第一个幼儿不需要帮助的条件相比,在第一个幼儿需要帮助的条件下第二个幼儿有更多的帮助行为,即使任务只对需要帮助的幼儿有吸引力也是如此。幼儿对同龄人的帮助行为大概出现在18个月之后,且帮助同龄人的技能和动机并不是取决于一个有能力且有帮助性的互惠者,而是更具灵活性和普遍性。
综上所述,幼儿对成人的亲社会行为出现时间比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行为出现时间更早,前者大约在8个月时就出现,后者在18个月左右才出现。同时,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动机是更灵活和普遍性的。
三、早期关系经验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生活环境、家庭、教育、自身人格特征等。本文主要从幼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父母敏感和父母的心理状态语言)来探讨早期关系经验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父母敏感性(parental sensitivity)是指父母的教养行为,表现在对儿童情绪的关注、偶然和支持性反应。研究表明在婴儿期父母敏感的儿童在童年后期比同龄人有更强的社交能力。对较大儿童的研究支持了母亲敏感性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越敏感,儿童有越多的亲社会行为。Newton(2014)等人通过父母和老师报告的方法对54个月、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儿童调查发现,在童年中期时,母亲敏感性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父母的心理状态语言(parental mentalstate language)主要指通过亲子交谈,父母将儿童的注意吸引到对他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上。只有少数研究探讨了母亲如何与非常年幼的儿童进行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交流,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儿童早期的社会发展。如,研究表明如果母亲通过语言促进儿童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让儿童能够更好地参与和回应他人的心理状态。最新一项对87名18个月幼儿的研究发现,母亲敏感性、母亲的心理语言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可以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即母亲敏感性和母亲心理状态语言的水平越好,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越多。
综上所述,父母敏感性和父母心理状态语言可以正向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说明幼儿的早期关系经验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幼儿与主要抚养者的关系。
四、小结与展望
通過对以往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幼儿最早在8个月时就对成人出现亲社会行为(主要在自我照顾方面),且随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成人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加、类型也不断拓展。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行为出现时间稍晚,在18个月之后,幼儿与同龄人的亲社会行为才出现,且发展趋势与幼儿对成人的亲社会行为类似。
鉴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一些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出现的时间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次,幼儿对同龄人的亲社会动机上尚不是很清楚,未来可以继续考察。最后,以往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任务或报告法等来考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未来可在幼儿自由活动时观察来对比他们的帮助行为和分享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