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若干基础

2018-04-14 18:31王福益卢黎歌
荆楚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王福益,卢黎歌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党校,广东 广州 510623;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处理本国与他国利益的角度,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思想理念的角度,包含着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一思想和方案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从学理角度进一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挖掘这一思想的若干重要基础,对于更广泛传播这一思想,扩大其国际认同度,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这已经给我们揭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的“你”“我”都是现实中的人。而现实中的人又都是“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类的人”三合一的综合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你”“我”都是“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类的人”三合一的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指一种符号夹带、语义关联和意义共享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作为人类,“你”“我”具有共同的渊源。在语言交往实践中,作为人称代词,“你”“我”可以指称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称之为“我”,并把同自己交往的直接对象称之为“你”。在社会经济交往实践中,“你”“我”可以用多种符号以多种方式标识自己。这就出现了符号夹带、语义关联和意义共享现象。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你”“我”因此而紧密地关联起来,形成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

“你”“我”的祖先在人类漫长进化中发明了声音语言、肢体语言和书画语言。这三种基本语言的综合使用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度的人类社会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而数字的发明和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及其相关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则使横阻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人类社会之间的沟通障碍慢慢消失。正是语言符号的运用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符号夹带、语义关联和意义共享现象由可能转化为现实,而且还推进了这一现象的世界化进程。

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你”“我”在社会经济交往实践中,以语言符号和数字技术为中介,由符号夹带、语义关联和意义共享现象而交织形成的利益交融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通过信息符号交往而把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和人群的层层利益紧紧地关联在一起所形成的息息相通关系。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星球,世界范围的“你”“我”在社会经济交往实践中,把所接收到的信息符号与自身标识和利益关切联系起来,编织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巨大关系网络。这个全球性的巨大关系网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通”理念,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共同体的生成是有条件的,要有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宿感[2]。同理,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宿感也是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它们蕴含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思想中,即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目标、主体间性的身份认同和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归宿感。具体而言,在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第一,“你”“我”具有相互包含的关系方面,因而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第二,“你”“我”同时还是相对独立的主体,相对独立而又各具特色的“你”“我”在社会经济交往实践中相互作用,形成互为补充、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你”“我”是人称代词,在指称“人类”的意义上,“你”“我”没有本质的区别,“你”“我”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成员。

在世界范围,“你”“我”既可以指称人类社会中的一般个体和群体,又可以指称人类社会中代表党和国家的特殊个体和群体。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由“你”“我”所指称的人类社会中一般以及特殊的个体和群体,就在社会经济交往实践中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命运。其中,代表党和国家的特殊个体和群体发挥着领导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3]。

二、地球生态系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自然基础

人类自猿猴进化以来,一直生存和发展于地球上,地球是迄今为止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作为人类社会的生命支撑系统,地球生态系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自然基础。

在社会经验的视野中,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国家范围内独占的显性资源,如:山川、森林、矿藏、耕地、平原、江河、湖泊、海洋等等。这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小尺度视野得到的结论。如果我们把观察尺度扩大到整个地球,即以地球为单位进行观察,那么我们就会注意到那些超越国家界限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隐性资源,如由空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等的大循环而导致的资源流动。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圈层大循环就把地球上不同的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参照,地球上不同的国家只占据地球生态系统链条中的某段生态位,只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某个环节,但却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其实,超越国家界限的地球生态联系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在地球生态系统达到临界值以前,这种生态联系是悄悄进行的,直到地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破坏中失去平衡而频繁出现问题,如:森林覆盖面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供给不足、极端天气频繁、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冰川融解、海平面上升等等。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的生死存亡时,不同国家间的生态联系开始凸显并受到重视,人类社会开始将生态维度纳入政策考虑范畴,而联合起来共同破解生存困境也随之纳入人类重要议事日程。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彰显了不同国家之间以生态联系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地球是目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家园,地球家园的健康与否,决定着人类生死存亡的前途命运。当地球家园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文明都将随之消失。虽然现代的太空技术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我们应把地球视为是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星球,唯此人类才会更加珍爱地球家园,才会更加用心经营这个家园,才会真正为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而拼搏努力。

根据科学常识,地球的演化大致是定向的,即:生命从无机向有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这种定向性可以视作是地球演化的目的性、目标性。如果把地球生态系统视作是生命共同体,那么这个生命共同体的根本目标就是维护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唯此,地球生态系统才能为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因此,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和发展,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基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自然维度的共同目标。它要求所有国家都应把生态环境维度纳入政策考虑视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行动,为共同解决世界环境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人类和地球的永续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经济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历史过程。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得以超出国界地区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则为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提供了体制保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影响深刻的全球性革命,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我们对待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态度,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接受新时代的检验。

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各国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市场的扩大使人才、技术、服务、资本、设备、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地区自由流动,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世界化的产物,市场经济的铁律使各国不断趋于一致。经济全球化产生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论坛,如:WTO、OPEC、G20、BRIC、BFA,推动形成规范世界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有力地把区域贯通为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还增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联系。世界范围的国家领导人和高层官员往来更加密切,共同商讨应对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世界难题,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各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使民族性与世界性、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共存成为可能。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共同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性统一。社会分工在全球范围进行,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从中获取最大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引外资,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本国经济竞争力;开展国家间和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合作,推动本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富裕。

经济全球化也给世界各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各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国提出了严峻考验。世界市场的扩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两败俱伤的国际贸易战时有发生。国际投机增多,国际金融风险增大,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世界经济长期缺乏增长动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拉大了南北国家的发展鸿沟。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还有环境污染、网络安全、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持续蔓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出的严峻挑战,引导经济全球化更加健康地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民意心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基础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纵观人类社会历史,自从有了国家社会开始,最底层的人民一直在创造着历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直都是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并为精神文明以及其他文明的创造奠定基础。中国古代先贤把人民比喻为水,把统治者比喻为船,曾警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信息时代,人民多数已用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武装了起来,这为他们获得世界范围的即时信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提供便捷条件。现代人民的力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强大。“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4]。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应承认人民之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力量,顺应人民的共同期待。

享受安宁祥和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安宁祥和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某些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搞结盟对抗,片面追求自己和盟友的绝对安全,完全不顾他国合理安全关切,导致各国陷入军备竞赛和冲突对抗的恶性循环中,而恐怖分子也趁机作乱,致使人民陷入紧张状态。殊不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是没有绝对安全的。“安全问题早已超越国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短板都会导致外部风险大量涌入,形成安全风险洼地;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外溢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问题”[5]。只有各国安全,才是真的安全。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6]。

享有富足安康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为现代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工作,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通过自身的需求与消费拉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人民向往共同繁荣生活的共同愿望是合理的。人民群众正是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为社会作贡献的。因此,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然而,发展是实现一切梦想的总钥匙。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这一目标可以在人民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然而,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和贫困地区来说,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6]。

在优美环境中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给地球家园造成严重污染,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唤醒了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优美环境中生活随之成为人民的最新需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正是顺应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憧憬,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6]。

五、现代科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技术将世界不同角落连成一个地球村。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电脑、手机、电视、网络、卫星等载体,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收听广播、观看视频、电视节目等方式共享信息,认识自己、协同世界。天猫、淘宝、京东、阿里等购物网站,为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提供丰富商品。顺丰、德邦、韵达、速来宝、圆通等物流公司提供跨国服务。QQ、银联、支付宝、微信、滴滴,一点资讯、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直播、VI技术等等,各种应用软件的迅速发展,为世界范围的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消费提供了便利。

网页的链接逻辑促使人们突破平面思维而向立体思维进阶。互联网技术逐渐影响到经济领域新业态,以手机、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为联系工具,人们得以跨越时空距离和社会制度的阻隔,产生以外包服务、呼叫转移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使全球的物体实现互联,真正达到万物互联的效果。

正是以上互联网技术对日常生活、娱乐消费和经济领域的渗透,将不同国家和地区逐渐生长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科技,互联网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被正确地用来发展经济,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以被错误地用来制造恐怖事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安全。这涉及的是网络空间安全问题。虽然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是它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现实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它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将影响人类的命运走向。

智能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正在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其核心在于解放人类的脑力,将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中国在数据、算力、算法等诸多层面,已经实现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地发展。中国的科技公司正在全球设立数据实验室和AI研发中心。单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来看,它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大数据样本中挖掘出深层次的认识,为国家及相关部门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消费、购物、交换等经济领域的决策,也使精准定位服务成为可能,也可以用于天文、气象、环境等生态环境领域的决策,这些决策在信息时代无疑会影响人类的前途命运。

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是影响人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核武器能够瞬间毁灭整个地球许多次,而当今许多国家都拥有核武器和其他尖端武器。核武器最终是否会引爆,尖端武器是否会用于战争,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综合力量博弈较量的结果,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博弈牵引着人类的命运走向。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取得了大量重要科研成果,而且许多技术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撑起了国人的脊梁骨,增强了国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中国现在强大了,但是中国不会走西方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现代科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撑。

六、相关思考与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基础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人类进行了艰苦的思考与探索。公元前八世纪至六世纪,古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共同体的国家形态。城邦共同体思想以公共生活空间为表象,由公共生活空间所构成,它使城邦公民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宿感。十九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欧文,开展了闻名遐迩的“新和谐大厦”共产主义试验,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积累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共同体作出明确界定,但是他在著述中从人的生存、本质与发展角度对共同体进行了阐述。马克思在分析自然—本源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货币共同体和资本共同体之后,指出共同体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前提,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假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人之为人的全部类本质和发展本质的。人类只有通过“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其“世界历史”思想相互贯通、密切联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认为,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不同民族和国家得以突破彼此隔绝的民族和地域界限,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的交往日益普遍化,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而成立了许多国际组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世界遗产、改善世界人权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WTO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原则,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欧洲联盟基本建成统一大市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实行共同农业政策。东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促进了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促使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和其他领域开展有效合作,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通过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全球化减少贫困。金砖五国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各国人民生活水平,在金融改革、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等重要国际事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国际组织的设立与运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命运共同体的认识经历了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当今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015年,在博鳌年会上向国际社会发出殷切呼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7]。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系统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8]。2017年,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主张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远离贫困、共同繁荣”“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构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第72届联大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第一委员会,通过了“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载入这两份联合国决议[9]。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汤姆森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它将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和践行。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建设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参与国之间互相积极进行战略对接,中国帮助参与国建设公路、铁路、高铁、桥梁、港口、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与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往来、进行经济合作创造条件,推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过上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顺利推进,期待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支持“一带一路”共建项目。

猜你喜欢
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全球化陷阱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