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8-04-14 17:48谢雨池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暑期社会第二课堂育人

谢雨池

(吉林化工学院 团委,吉林 吉林 132022)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从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第二课堂的含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如何能够为社会输送有才干、有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被提上高校教育议事日程中,由此有了传统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辅助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也就是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1]。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我国最早提出“第二课堂”概念的是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其在所著的《高等学校管理》(1983)中谈到,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许恶声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以及有酬性的活动等等,就是所谓的“第二课堂”[2]。《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3]。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言,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该紧密结合,打造全程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4]。“第二课堂”以助力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成以青马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为主的思想引领工程;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专业辅助工程;以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格塑造工程;以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工程;做好四个工程的统筹协调,做好德育、美育和专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切实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加强共青团改革的稳步实施。事实证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以外的另一个课堂,学生在第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了应变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二、传统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程序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第二课堂大学生实践的重要一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其活动主题样式繁多。一般设在每年的七月、八月两个月份,由各高校团委下发通知统一组织开展,各学院依据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学院的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理论水平。

目前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活动主要从活动团体的组建及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中的宣传报道及微信推送、活动后期的成果展示。近几年暑期实践活动主题主要围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科技支农、教育关爱、文化艺术、爱心医疗等内容开展同时各学院也可以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自主选题,各学院组建自己的团队,每支团队需由10~15名同学组建,由本学院辅导员老师和一名社会科学部教师带队,每支团队在出发前应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主题及详细的活动方案,根据自己团队的活动主题到达实践地点开展为期3~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各队伍可以依据团队情况进行相应的分组,各组在实践活动期间按照分组要求,根据行程的安排布置每天的实践活动。活动的中期宣传主要采取微信推送及图片记载、影音、新闻撰写等方式来记录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情况。宣传内容主要由团队中的宣传组负责撰写活动中的发生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微信推送的方式进行中期的宣传。活动后期成果展示通常指的是实践活动之后由学校团委统一组织各团队对自己实践活动成果的汇报展示及相互交流学习,通过PPT汇报、视频等途径进行展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为传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参与度不高

每年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参与形式主要是通常校团委和各教学院以集中组队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队员的产生通常是在学生干部中产生,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机会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来的,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受众性。

(二) 实践形式单一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使得高校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受到阻碍。虽然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前都会确定一个实践主题,但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由于规模有限,实践形式仍停留在社会调查、理论宣传、支教等,形式和内容单一。

(三) 宣传渠道覆盖面小

每年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期通常会以报刊、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后期的宣传和报道,但这种宣传的有很多的弊端,宣传的覆盖面很小,高校应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深入宣传大学生实践活动,宣传力度和方式仍需要加强。

(四) 活动成果展示缺乏创新

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期的总结中,通常采用一些常见的单一形式进行展示,如PPT、视频等。使得实践队伍的活动成效无法得以全面的展示,内容片面。

三、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第二课堂教学育人的意义

由于传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网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共青团工作改革要求高校应积极广泛的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网络育人,大力创新推动网络实践育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互联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具体体现的几个方面。

(一) 丰富主题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教学扩大学生参与度

实践活动开展前扩大选题领域,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地区特色、针对大学生需求和爱好,组织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等实践活动,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网络平台,组建形式多样的主题团队,每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每支队伍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扩大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覆盖面。

(二) 扩大实践范围,实现网络思想引领和人才培养

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结合社会实践学生家庭地域特点,可以将暑期社会实践范围扩展到省内外地区,扩大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地域覆盖面,实践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对比性。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教学,从前期的宣传、团队的组建到中期的工作安排再到后期的成果汇报,实现了网络教学一体化,同时也促进了共青团工作的网络育人。

有人会问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究竟和传统的暑期社会实践到底有和不同,对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又会提供哪些实践性的指导意见?区别主要在于通过互联网模式能够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为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为实践活动前期的筹备、中期活动的开展、后期活动的展示提供一个有组织、有规范、有意义的指导性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主题、实践地点,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实践成果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全校展示,真正的将大学生第二课堂暑期实践活动提升一个层次,将传统的方式与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共融模式,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实、做细,才能够真正达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目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 语

高校在互联网+模式下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大力推动“网上共青团”建设,构建“互联网+共青团”格局的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活动,能够扩大实践宣传的覆盖面、实践人员的参与度、实践内容的丰富度及实践区域的界限度,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实现高效共青团工作的网络教育和网络实践功能。

参考文献:

[1] 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2] 王晓如.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3] 吴晓力.互联网加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创新性教学研究[J].科教论坛,2017,8.

[4] 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

猜你喜欢
暑期社会第二课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认知度调查研究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与对策
□随手拍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