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辅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树立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措施与重要途径,而品过优秀传统节日则是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喜闻乐见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们喜欢过西方的一些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日益淡化。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思考认为:最值得借鉴来过的外国节日,恰恰是感恩节而不是其他节日。
1620年9月,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102名清教徒,远涉重洋终于抵达今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在当地的印第安人的大力帮助下,他们度过了难关,并获得了当年的丰收。当年丰收后,11月下旬的一天,他们请来了给予帮助的印第安人,庆祝丰收的喜悦,感谢当地居民的帮助和上苍的眷顾给予的风调雨顺。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举行同样的感恩活动,并在全国蔓延开去,由此成为了美国的国家节日——感恩节。在今天的美国,感恩节是与圣诞节同等重要和隆重的节日,很受广大美国人的重视。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早就有自己的感恩节,那就是寒食节。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浩瀚星河中,发生过无数知恩图报的感人故事,寒食节的故事就是这其中最璀璨的一颗。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室发生动乱,公子重耳为避杀身之祸,匆匆带了几个人仓惶出逃,这一逃就长达十九年。在逃往卫国的路上,重耳终于身体不支饿昏了过去。危难时刻,随行的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和着野草煮成肉汤将重耳灌活过来,醒来后的重耳得知是介子推割股相救,感动万分。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得以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个霸主——晋文公。当了国君的晋文公封赏群臣,此时,介子推已悄然离去回到家乡、陪伴老母。晋文公几道圣旨催其赴朝为官,他却义无反顾携着老母避隐绵山(即今介山),静心侍奉。晋文公只好亲率文武大臣来到绵山相请,上山搜寻无果,无奈采纳了随臣建议,放火三面烧山逼其下山就任。不料,大火过后,发现介子推和老母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悲痛欲绝追悔不已,于是下令这一天全国禁火禁烟而寒食,以感恩、纪念介子推。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1]
《庄子》一书则加上了“燔死”的情节:“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2]
刘向(前77?~前6年)的《新序·节士》的记载则更加详细: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也,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成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3]。
《韩诗外传》还加上了“割股以啖君”的情节:“晋文公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介子推割股以食重耳,然后能行。”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有寒食一天、三天、七天甚至一月之别。至今,在我国山西等北方地区和今朝鲜半岛高丽一带等国外地域,还保留着过寒食节的习俗。迄今,寒食节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比美国的感恩节要早两千多年!在寒食节里大家自觉禁火寒食、斋戒,心怀敬畏,追忆先贤、祭祖扫墓,感恩故去的亲朋好友!
我国这一古老悠久的传统节日,符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同时,是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在非遗的实际工作中,认定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一百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寒食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不仅国人要继承弘扬,而且应当向世界推介、彰显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具有浓厚感恩情结的文明古国!
之所以说寒食节是我们自己的感恩节,从其产生的过程和节日的内涵都不难看出来:
首先,寒食节是当年晋文公为感谢介子推在他生命垂危时割股相救之恩,亲往相请不出,火烧绵山致介子推死,为纪念他所设的感恩节日。屈原在《九章·思美人》里感叹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传说“足下”这一表谦敬之词也与这一典故有关。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履。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其次,寒食节也充分体现了介子推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赤诚之心。他前半生为国为主尽忠,母亲年迈后,他决然抛弃功名利禄,坚决拒绝赴朝就任,回到母亲身边,奉养她安度晚年,结果导致文公放火烧山酿成惨剧。
第三,寒食节里禁火、寒食,纪念对象具有特定的指向——介子推,就像端午节是纪念忧国忧民的楚国大夫屈原一样。这一节日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当时晋国上下不同阶层人士的推崇: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4]。
——桓谭《新论》
虽经东汉末年周举、曹操、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止,却禁而不止、屡禁屡兴。
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即到州,乃做弔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5]。
——《后汉书·周举传》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艺文类聚》卷三引魏武帝《明罚令》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介子推忠于国家忠于主人,不仅不邀功请赏、居功自傲,反而功成身退、淡泊名利、奉亲尽孝的高风亮节已深入人心!
第四,过寒食节,人们自然会想起介子推,想起他为晋文公及其国家的尽忠,想起晋文公为感恩于他所设这个节日,想起介子推为感母亲养育之恩尽心尽孝,忠实践行“百善孝为先”的道德价值观。每每此时,就会让我们肃然起敬,感恩之心便油然而生!
现在,全国普遍都过清明节,在节日里大家祭祖踏青,大多数内容与寒食节相同,但它却不像寒食节具有特定的纪念对象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在中唐以前,只过寒食节,之后,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过。因为寒食节(农历三月初九,另一说为三月初五),比清明节气要早一、两天,而寒食节大多过三天,后两天即与清明重合了。清初汤若望修正历法后,寒食节与清明节气只差一天了。
事实上,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在秦汉时期才测算出来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即谓之清明。可见,寒食节比清明节气至少要早四五百年。妇孺皆知的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远早于此诗的中唐诗人张志真就曾有“寒食时节雨纷飞,春风杨柳映翠微,家家户户禁烟火,纪念贤臣介子推”,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都是写寒食的诗。诗人王冷然的《寒食篇》很能说明寒食节在唐代所有节日中的突出地位:“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另有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等诗词都是描写寒食节的景象。据统计,自战国屈原到后来的唐玄宗、杜甫和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以及元、明、清时的曲、剧等共有近五百首(篇)之多,是我国文学园地中一枝耀眼的奇葩。唐开元年间,为顺应民意,唐玄宗把寒食节确定为国家节日,并放假三天。大历十三年(公元777年)朝廷颁诏“寒食通清明,放假五日”。众所周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是说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老少一行聚会在今绍兴的兰亭,进行着如今天沐浴春风、除去尘埃一样的踏青活动。可见,用清明节气代替寒食节是不恰当的,它弱化甚至掩盖了寒食节是因感恩而起、具有特定的纪念对象和特殊的内涵的感恩节日。
今天,当我们穿越二千多年的历史时空,重温那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寒食节感恩故事,并把寒食节当成我们自己民族的感恩节来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然“忠于主、孝于亲”,危难之际冲在前,功成之时退于后,尽忠报国勇于牺牲和为人子侍奉老母、颐养天年的既忠且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介子推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核心,是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和谐的道德力量,是社会稳定、国家昌盛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
当我们品过寒食节而禁火寒食、慎终追远时,就会自觉强化起:常感组织培养之恩,常感父母养育之恩,常感同事、朋友相助之恩,进而牢固树立忠于党、忠于人民、报效祖国,克己奉公、淡泊名利、尽忠职守、奋发有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那些被打下的大小“老虎”“苍蝇”们知恩图报,懂得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组织培养、人民信任所给予的,就不会与党和人民背向而行,且渐行渐远、坠入万丈深渊;
如果家财万贯的富豪们知恩图报,就不至于为富不仁、坑蒙造假、损害他人;如果衣食无忧、生活惬意的子女们知恩报恩,就不会让年迈体弱的父母居无定所、老无所养……
今天,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增长并未同步,有些方面停滞不前,甚至缺失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是事不宜迟了。尼克松在他的《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的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因为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成长。只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才能有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着。在高校,我们当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知恩感恩、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作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全体中华儿女,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征程上阔步前行的时候,正本清源、恢复寒食节,并把它作为我国的感恩节来品过,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僖公廿四年[M].杜预,注.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庄周.庄子·卷九下·第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刘向.新序校释[M].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957- 963.
[4] 桓谭.新论·卷十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 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