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庆刚
《游宦纪闻》是宋代张世南撰写的一部重要史料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二一称该书为“宋末说部之佳本”。近来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游宦纪闻》(与《旧闻证误》合为一册),发现其在标点、校勘方面存有若干可商之处。今略举其中二则与中药名相关的错误标点予以辨正。
1.荆芥曰“假苏香”,附子曰“莎草根”,金铃子曰“练实”。……凌霄花曰“紫葳余”,甘子曰“菴摩勒”,菱角曰“芰”,萝卜曰“莱菔”。以上药名,间亦有医者所未尽知。(卷一,第3页)
按:此段介绍几种常用中药的异名别称,其中有四处中药名标点错误。其一,“荆芥”又名“假苏”,而不是“假苏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假苏》引《吴普本草》云:“假苏一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明朱《救荒本草·菜部·荆芥》:“《本草》名假苏,一名鼠蓂,一名薑芥。”其二,“香”应该下属,即为“香附子”。香附子又名“莎草”或“莎草根”,典籍中多有记载,《本草纲目·草三·莎草香附子》:“《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明弘治《重修保定志》卷第七:“香附子,一名沙草根。”其三,“凌霄花”又名“紫葳”,而不是“紫葳余”。宋朱熹《诗集传》:“苕,陵苕也。《本草》云,即今之紫葳,蔓生,附于乔木之上,其华黄赤色,亦名凌霄。”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二:“紫葳,即凌霄花。”其四,“余”字当下属。“菴摩勒”是梵语āmalaka的音译,又名“余甘”“余甘子”。《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引陈藏器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明朱《普济方·木部》:“菴摩勒,一名余甘子。”
2.又一说云:“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其气近于臊,似浮石而轻。”(卷七,第61~62页)
按:“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句费解。“百药”指各种药物,与文义扞格难通。其实本句标点有误,“白者如百药”后不当断开,“百药煎”乃是一味中药。此段文字主要介绍一种叫“龙涎”的香料,“白者”与“黑者”指的是两种不同颜色的龙涎。从内容上看,前后应该一致,“如百药煎而腻理”与“如五灵脂而光泽”句式整齐相对,“百药煎”对应“五灵脂”,都是中药名。《本草纲目·虫一·五倍子附百药煎》:“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明朱《普济方·齿门》:“以井水洗口,频换,且含且潄,或百药煎泡汤,微冷含咽,或缩砂嚼傅齿痛处。”点校者因不明“百药煎”为中药名而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籍点校中对中药名称的错误标点不仅不利于古籍阅读,也不利于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