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绍飞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重构研究*
问绍飞
(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为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高校体育俱乐部学模式及发展现状,分析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提出完善教学内容,建立监督体系等建议与对策,更新高校俱乐部教学理念,探索符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改革,促进高校体育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现代的教学理念跟教学方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对体育教学时间和空间利用率低和评价制度刻板等现状,以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功能为目的, 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真正的将高校体育课堂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该模式自引入以来,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许多高校并没有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进行实施,严重影响了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以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为研究对象。
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俱乐部的运营机制、概念、背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探究符合中国化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校体育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2004年,国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其中将体育场所的建立与体育设备的完善统一起来,这一文件的颁布是保证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体育竞赛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前提条件与重要保证。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自1994年引入中国以来,率先在深圳大学,浙江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体育课取得可喜成绩。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宗旨就是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健身意识,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终生锻炼习惯,这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理念相吻合。体育教学俱乐部随着体育目标更新,体育课程不断深入改革,是国际发展新趋势的模式。
目前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实施中有些领导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文化缺乏,项目选择受限,场地器材匮乏,经费不足影响了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学习。加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大纲太细化,课程评价体系滞后,方法简单,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也制约了俱乐部开展。
随着教育改革,有些高校在原有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上发展和创新,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使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向个性化、乐趣化、综合性、完整性等方向发展,实现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但一直没有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模式是目前遇到的大问题。
对现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成功经验,吸收国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优点,防止在实施过程中生搬硬套国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与经验,避免拿来主义,以“终生体育”、“健康第一”为目标,解决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本着系统、整体、综合的设计原则,从决策机制、管理机制、运作方式、教学机制四个方面塑造动态的课程模式,重构弹性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2.3.1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决策机制
(1)经费是影响俱乐部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单靠学校、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在依靠政府拨款的前提下,还要争取社会赞助、体育发展基金等渠道筹集费用,保障俱乐部开展所需经费。
(2)场地、器材、师资也是开展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因素。高校尽可能的建造与购买足球场地与器材,没有条件的单位需因地制宜,发挥“一馆多用”“ 一物多用”“ 一场多用”的三自主方法,解决场地、器材所需。还要完善师资结构,加强师资的培训培养,并结合外聘师资政策,确保体育教学俱乐部有效开展。
2.3.2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机制
体育教学俱乐部,仅仅依靠学校的体育部门去管理,很难解决各方面的问题,需要学校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首先要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条例》,做好岗位职责划分,做到齐抓共管。还要依靠学生自管自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目标,完善岗位职责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政策,加强人才管理并实行体育教学俱乐部五级管理形式。
图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五级管理图
2.3.3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机制
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鼓励大学生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及运动乐趣,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置课程目标。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标应包括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最终实现 “我要锻炼”、“我会锻炼”的过程转变。在组织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层次化分组、打破年级班级,自主选择内容、课程、教师。学生的课程考核可实行多维评价,从出勤、态度、创新能力、自评、互评、进步幅度等多方面进行终测,各项设置权重系数,达到科学的评价体系。
2.3.4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作方式
通过大学公共俱乐部将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起来,首先实施教学的“三自主”,学生可以自己去选择上课项目、教师以及上课时间。其次实施教学的“三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和课外的互动以及现场和网络的交流互动。再次实施教学的“三自治”:学生通过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来进行自治的体育活动。最后实施“三开放”: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以及资源的开放。将这三种模式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大学生体育课程培养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设定基础培训站(理论与方法培训)、技能活动站(口试、笔试)以及技能评价站,学生在进入新站或者选择新内容之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先进入基础站,或直接进入技能活动站,自行选择内容。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在各个站点进行指导、考核。整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后,根据考核结果将再次分层,选择继续提高,还是对原内容继续学习。
图2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作模式的基本结构
图3体育教学俱乐部运作模式过程优化设计
4.1.1体育教学俱乐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深化改革具有积极作用。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领导重视不足、经费、师资、场地、器材等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
4.1.2俱乐部模式涉及部门广,单一的体育部门没法解决方方面面问题。在课程考核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推行的模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4.2.1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文化,加强领导重视与支持,划分岗位职责与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
4.2.2实行“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路径,设置培训站,优化俱乐部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自由和开放的选择模式,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
[1] 周云飞,陈东岗,刘建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86-89.
[2] 张铁明.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科,2003(7):48-49.
[3] 刘志敏.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8):55-57.
[4] 付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6(3):110.
[5] 刘志敏,丁振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8 (3):82-86.
[6] 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109-111.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Club Mode
WEN Shaofei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Jiangsu, China)
2014 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YCTCJY055。
问绍飞(1986—),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