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建筑美学发展概论

2018-04-13 09:18海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形式材料

海珊

摘 要:公元7世纪,在麦加圣地兴起伊斯兰教,从此便开始了璀璨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文化建筑史。伊斯兰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了宫殿、文化设施、陵墓和最具宗教特色的清真寺,其风格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与设计的变化,更是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宗教的广泛传播使得伊斯兰建筑遍布于世界各地,其形式不仅延续了伊斯兰信徒的信仰与精髓,还很好地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并且因地制宜,结合了当地的建筑形式及材料。

关键词:伊斯兰建筑;因地制宜;材料;形式

一、伊斯兰宗教建筑发展概述

伊斯兰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道璀璨的星光。最早的伊斯兰建筑出现在7世纪阿拉伯半岛,那时穆罕默德在麦加城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最早的宗教建筑是691年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随后穆斯林军队打下了周边国家,成为地跨欧、非、亚的大帝国,与之前的古罗马帝国相似,但是在10世纪之后就衰竭了。它自创兴到21世纪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宗教建筑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的载体,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各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礼拜功能相似而建筑形式与材料各异的清真寺与礼拜寺。

伊斯兰的宗教建筑在历史发展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比较重要的时期。首先是公元7世纪中叶到13世纪,以阿拉伯帝国建筑为主导,代表建筑有大马士革清真寺。早期的伊斯兰清真寺,有许多是在罗马基督教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来。1095—1144年十字军东征,将伊斯兰文化带入中欧并逐渐沿地中海北岸进入到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中世纪时期伊斯兰建筑在西班牙得到了大量的保留和发展,如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教堂,穆达迦风格就是伊斯兰建筑融合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第二个时期以14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筑为代表。期间著名的宗教建筑有阿赫默德苏丹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苏利曼清真寺等。这些清真寺的形式与室内的纹样装饰在整个伊斯兰建筑史上属于发展比较成熟的,因此它们的平面与空间形式等成为后来清真寺建筑的模板与典范。

第三个重要时期是16到18世纪,以波斯萨法维王朝为代表的伊斯兰建筑得到发展与传播,主要出现在印度以及中亚其它国家。此时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将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的融合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的代表建筑有泰姬玛哈尔陵、库特卜清真寺等。这个时期的建筑材料以红砂石为主,有时以白色大理石嵌饰,具有雄浑刚健、恢宏壮丽的特征。

二、伊斯兰宗教建筑在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建筑

大马士革清真寺于公元705年,由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一世瓦立德·伊本·阿布杜·马利克 主持建造,位于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首都。大马士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倭玛亚清真寺,整个建筑群占地3.3万多平方米,用巨石垒成,是罗马晚期天主教堂演变而来的。

大马士革清真寺是在原本罗马基督教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可以从其平面形式中看出它保留了罗马教堂巴西利卡的痕迹。早期的基督教堂以有半圆形的壁龛作为圣坛的位置,称为巴西利卡。

将大马士革清真寺与早期罗马天主教堂对比可以看出,清真寺增加了中间的洗礼池,并且在平面长边两角与中间的位置增加了宣礼塔,以召唤信徒。室内的柱廊拱券形式,也沿用了罗马教堂的拱券形式,柱头的装饰花纹采用卷草纹。柱廊两侧的墙壁上绘画为伊斯兰纹样与阿拉伯文字,曾经的基督教故事笔画已被遮盖。

西班牙科尔多瓦清真寺建于公元786年前后,位于西班牙南部古城科尔多瓦市内,具有摩尔建筑和西班牙建筑的混合风格,是西班牙伊斯兰教最大的神圣建筑之一,该清真寺外观比较封闭,目的是为防御基督教徒的侵略。

清真寺位于瓜达尔基唯尔的南边。清真寺主要分桔树院、宣礼楼、礼拜正殿、圣墓等几部分。相比大马士革清真寺,整个建筑的平面功能更加细化。室内的柱子分布很密,给人庄重的序列感。在圣龛上面是形式独特的天花板,表现为数层花瓣形卷重叠分布,让整个空间得到升华,显示了工匠的卓越技能。院子的三个方向有门廊,中间是具有古典风格的塔。

该建筑的进步性体现在它对拱门直接支撑天花板技术的解决。建筑师发明的双层拱门是史无前例的阿拉伯式样。这座清真寺不仅吸取了古罗马和早期克里斯琴的优点,也有着威斯寇斯克的影子。

三、我国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伊斯兰教最早由唐代传入中国。中国的建筑匠师们经过若干世纪吸收融化,及至明代已经创造出比较成熟的中国风格的清真寺建筑。中国的清真寺建筑就其形式来看, 大体可分为新级地区维吾尔族的清真寺以及其他广大地区回族的清真寺。前者受中亚影响较大, 而我国其他地区的清真寺构造与形式则受传统中国古建筑影响较大。

西安的化觉巷清真寺是我国中式清真寺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初期,后来经过多次修缮。整个清真寺的平面空间布局受我国四合院形式与古典园林影响比较大,总共有五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为大门,正面不开门,而将大门开设在两侧的院墙上,这种开门方式与街道的朝向和方位有关。第二进院落有三开间石牌坊,已扩建为接待厅。第三进院落为至高点“省心楼”(邦克楼)的所在地,起到了引导信徒的作用。第四进院落为整个寺的主要空间,东面为凤凰亭,西面是七开间的礼拜殿。

整个化觉寺的建筑布局将中国古典的垂花门、碑亭、牌坊等元素运用的十分恰当。所有院落沿着中轴线对称布置,体现了中国四合院的基本形式。化觉巷清真寺由于进深较大,屋顶采用 “ 勾连搭” 屋顶解决了传统中国古建屋顶过大这一问题。它将27米进深分为两跨, 作两个平行的歇山屋顶, 再加后窑殿凸出部分的屋顶穿插上来, 成为一组尺度合宜、体形丰富的大屋顶, 从而使札拜殿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建筑轮廓。这种“ 勾连搭” 屋顶已普便使用于回族清真寺较大的礼拜段, 成为礼拜殿的一种典型形式。

化觉巷清真寺的伊斯兰文化与宗教符号体现在牌坊和墙壁的装饰与雕刻上。室内的碑文上也镌刻着古兰经文字,墙壁和牌坊上有刻着阿拉伯文字的浮雕与植物装饰。碑亭、省心楼、照壁的装饰色彩都采用蓝色琉璃,而这种颜色是伊斯兰建筑特有的。

从化觉巷清真寺可以看出,伊斯兰建筑在我国是以包容的态度存在的。庭院的园林手法艺术与水榭楼阁,随处可见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化。伊斯兰宗教建筑的适应性与包容性使其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并且在不同的地域以多样的形态存在着。伊斯兰文化长期与中国建筑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伊斯兰建筑, 它的發展因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文化与不同地域中传播而呈现异同的特色。正是这种文化的互通与交融才有了如今多样化的伊斯兰建筑,艺术的背后永远离不开文化。相信只有包容的态度才能推进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从而更广泛地适应地域差异,而伊斯兰建筑是在文化包容中成长的最好典范。

参考文献:

[1]项琳斐.莫卧儿建筑装饰艺术浅析[J].华中建筑,2007,(02).

[2]彭建华.基督教堂建筑空间的发展与演绎[J].建筑与文化,2008,(08).

[3]张锦秋.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1981,(10).

[4]依马木吾山·阿布拉.清真寺建筑的地域特色解读与比较[J].华中建筑,2009,(10).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形式材料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最美材料人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