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 谢龙飞
摘 要:从未来城市空间多样性趋势的话题角度切开,并结合2017年深港双城双年展 “城市共生”这一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关乎城市未来居住、生产、精神娱乐活动等行为的可能性探索。在这个被各种强制性政策下压,规范条框管控的城市以及被各种开发商垄断居住土地进行以资本运作为导向的商业房产模式化开发的现状下,未来城市空间的去同质化、多样化以及丰富性将很大程度会成为未来城市生活方式的一大转变。
关键词:未来城市;空间多样性;实验建筑;城市共生
摩天大楼、高层住宅、大平层、小高层、综合体、群楼、联排别墅……在地产开发商疯狂侵蚀城市各种空间的间隙,城市的同质化已经侵蚀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不同规模尺度的传统城市空间在城市中宛如一个个“斑块”,镶嵌在现代城市功能结构之中。这些“斑块”既承载了当前的城市功能,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是城市社会生活丰富性的生动体现所谓的城市空间多样化。此处的多样化,是相对于目前城市面貌与市民生活状态的同质化而言的,所以并不是数量上越多越好。我们应当注重的是保留城市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多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运作的方式及效能,只有创造功能混合、拥有持续活力的场所,才能使城市出现更多富有活力的环境。第七届深港双城双年展于2017年12月拉开序幕,其聚焦于深圳市曾经的海防重镇南头古城,如今已经演变成一个自成系统的城中村。本次展览的主题为“城市共生”,官方的解释为: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 (“城市,因异而生”)为“城市共生”的英译,旨在强调城市这一复杂系统之中关乎文化、社会、空间和日常生活的多层面共生。它们是多重身份和多重视角的叠加,包含了对社会多元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也包含了对空间和时间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认同,并且以“混杂与共生”强调我们的城市观念应走向多元、差异、杂糅和抵抗。其定义不仅仅只是限定于阐释城中村的存在与同质化、模式化的“钢铁森林”的共生关系,而更加强调的是城市本身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产、生活等基础方式将存在着多样化的大量交织。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视角再去关注今年的“深双”展览的时候,便会清晰地看到为着这样一种城市理念所努力的建筑师与艺术家们对于未来的奇特探索。这里所探讨的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愿景,主要是以多尺度、复杂功能集结的居住空间为主,附带着传统的或原始的并具有积极保留意义的城市人群行为。
一、传统聚落的转型——塑造三维的亚洲城市社区
位于A1展馆内的“未来城市是广阔的”展览由荷兰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此课题一直为事物所旗下并隶属于代尔夫特大学的智慧研究所THE WHY FACTORY(简称TWF)所关注并深入研究。智慧研究所是一个关注城市发展的全球智库。通过一个研究实验室和平台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旨在着重分析并从理论层面构建未来城市。“The Vertical Village 垂直村落”课题便是关注与传统聚落转型与塑造具有多样化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垂直村落新模式。在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对于经济建筑的需求日益增高,模式单一化的建造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建造方式。但这种方式对于传统都市村落(以城中村为典例)的破坏是属于粗暴型乃至怪兽级别的,但如果决定要将这种生存模式保留下来,就必须要考虑其对于未来快节奏城市发展对于人口高密度的适应性。TWF事务所在漫长的实验与研究中,提出了三种有趣的垂直村落模式的实验方式,也正是此展览的内容所在。
(一)The Mikado Nests 竹签巢
Mikado源于日本的游戏Mikado Spiel,在这里借鉴了其所蕴含的结构体系:互相交叉的柱子產生了力量,就如同每一个村民都从社会性和物理性上加强了社区一样。
这套实验系统非常强烈且典型地还原了传统村落的优势,即自发性、不确定性以及交流性,与其主体所定义的“个体”“非正式”“浓厚”不谋而合。在这种构想中,建造者是村民本身。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生活方式的功能占比以及需求多少调整自己所拥有的空间,就像改变Mikado游戏的棍子一样,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而另一个工具“Village Maker”则引入数字化工具,负责统筹与管控整个垂直村落系统,保证其结构的安全质量以及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清楚地从模型图上辨析出,除了依靠数字化管控的建筑主体结构框架外,其它小型的建筑部件,都可以有居住者自由按需搭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空间的多样性需求,批判了当代建筑千篇一律的同质化、规范化制式。未来的交通系统可能已经并不是楼梯那样的简单,将可能采用一些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例如,此方案中所呈现出的索道系统,将公共开敞空间串联起来,成为有趣的传送方式。
(二)The Hanging Garden 悬挂花园
不仅仅是空间存在其多样与特异性,自然环境也可以存在这种差异并形成丰富的小自然环境。将多样的自然环境精心创造设计为建筑开敞结构的一部分,使得每一个独立建筑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气候。运用可以承担良好空气热交换的结构材料,塑造特异的气候环境。
此方案聚焦于自然的特异性,其来源仍然与城中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由于建筑的差异化增大,自然条件诸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会依据建筑形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气候效应,如风会形成局部涡流以及狭管效应等。通过居住者自己的智慧,可以造就属于自我独特的气候环境,甚至可以运用轻质软性材料,随时改变与外界环境的交换条件,成为适应性极强且多变的居住环境。
(三)The Wraparound 包裹环绕
当我们远离了传统的城市与住宅规划的时候,我们的居住空间会是什么样呢?或许会像莱茵瓶或是莫比乌斯环一样的结构,抑或是一根长寿面,已经没有了天花与地面的分别。此作品的目的便是要在这样一个不定性空间中寻求一种空间的塑造可能。这是一种面向大量交织的挑战,其依靠与拓扑结构进行缠绕的过程中,当交织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整个垂直空间将会趋于稳定,由此很可能会解决其结构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空间的来源便是所谓的城中村居民无所不能的智慧结晶的极端性尝试。众所周知的城中村式建筑,就是集结了各种堆砌、加建、组合的综合性住宅合群,其空间围合的多样性以及丰富性是当代模块化建筑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这种尝试所体现出的基本单元,将是一种体验感超强并且高度丰富、迷幻的个体空间。
(四)The Villas in the Bubbles 气泡中的别墅
在单个气泡之内一切皆有可能,由于60%的体量是留空的。
当我们将聚焦点转为个人空间的归属与私密性大于空间的连接性与互通性,也就是说个人隐私变得特别重要的时候,这个方案所谓的气泡结构单元就发挥了非常特别的作用。气泡状的空间规范了私密的边界,但气泡内的空间却可以是灵活且多变的,包括公共空间的范围,也都可以被转化了一个或多个气泡单元的排列组合。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规整的垂直村落方案,其反映的问题便是城中村中村民常常抱怨的诟病——公私属性的边界权属。由于空间狭小,活动方式丰富多样切缺乏基本规律(这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多样的优势体现),常常难以界定公私边界,造成隐私难以被保留或是完全暴露,或许将空间重新用此类方式整合会带来具有优异效用的垂直城市空间。
二、功能先导的城市居住空间——挑战高密度与超容量
TWF团队在其另一个实验建筑作品“WEGO”中阐释了其对于未来城市高密需求的解决方案的尝试性策略。这种尝试的精髓在于其生成模式完全归于使用者,而与开发者的预期规划无关。在有限的空间中,人与人在功能先导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多多样的、共享的乃至尺度多变的新式居住空间。房间的结构远远比目前我们所常见的居住空间“凌乱”,正所谓是“裁剪式”的空间构成形态,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一个居住单元。楼道可能不仅仅是楼道,房间可能也不仅仅是房间,有许多空间可能会与邻居共用。我们的居住空间平面面积可能非常小,但层高会变得非常高,以至于达到了好几层,直到屋顶。或许这真是有些人所梦寐以求的空间,睡觉时能够见到真正的星空。在这种空间中,许多现象学的行为会层出不穷地出现,以至于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有趣的、丰富的城市行为。
关乎未来的城市规划具体方式,虽然都只是实验性的,或许会让人觉得,这些天马行空的方案与规划,只是个人兴趣与幻想的折射,都算不上是對于未来有逻辑的憧憬和预想,但我们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进程中,如果连这种大胆的思考都缺失的话,我们心中的未来城市将永远都不会出现。适当结合现实的科技现状,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营造有一定的重构与思考,并考虑建设动力与机能效用的全部环节链,将是改变我们目前城市单一化、同质化以及减小城市冲突的不二法则。
参考文献:
[1]杨贵庆.“社会生态链”与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规划策略[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04) :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