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山珍海味吃多了,杂粮粗粮也慢慢回归人们的视野。粗粮中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它具有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等好处,所以如今备受推崇。但是,吃五谷杂粮也有讲究,否则起不到药食同源的目的。
五谷杂粮的四性五味
文/王卫东
在《黄帝内经》里五谷杂粮是我们的主食,是每日饮食之必需,更居营养金字塔的底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种均衡的饮食观说明的正是五谷杂粮为饮食的基础、健康的基石。
五谷杂粮的四性
古往今来,中医理论都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食物有改善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所以将食物的性质分类,让人们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的食物。五谷杂粮的四性即寒、凉、温、热四种属性,而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归于平性。一般来说,寒凉性的五谷杂粮能减轻或消除体内热象,能清热解渴,除烦燥;而吃完后明显的消除或减轻身体寒象的,就归于温热性。所谓寒、凉、温和热的区分都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寒性的程度比较轻的就归凉,而温热也是如此。
五谷杂粮的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此外还有淡味。五味都有各自对应的体内器官和功效,饮食时要五味均衡,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酸味:有生津开胃、收敛止汗、助消化、改善腹泻症状等作用。对应器官为肝。但是如果吃得太多容易造成筋骨损伤;感冒者宜少食。
苦味:能清热泻火,促进伤口愈合、解毒除烦等。对应器官为心。如果食用过多会口干舌燥,如有便秘现象、干咳症状、胃病或骨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甘味:能补虚治病,益补强壮,有调和胃系统的作用。对应器官为脾。但食用过多会导致发胖、蛀牙,如有糖尿病或腹部闷胀者不宜食用过多。
辛味:可缓和肌肉及关节病、偏头痛等,可发散风寒、行气活血。对应器官为肺。如果过多食用会便秘、火气大或长青春痘等。
咸味:有温补肝肾、泻下通便的功效。对应器官为肾。如果食用过多会造成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特别中风患者应节制食用。
淡味:有除湿利水的功效,可改善小便不畅、水肿等症状。如果没有湿性症状的人应谨慎食用。
换着花样吃粗粮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佩文
粗杂粮的合理食用,不但可以延迟餐后血糖的生成指数,还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一些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
玉米:
做饼搭配荞麦面、豆面
玉米中的铬对人体内糖类的代谢有重要作用,能增加胰岛素的效能,而且,玉米中的粗纤维含量很高,具有刺激胃肠道蠕动、加速排泄的作用。另外,玉米中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特别是镁、硒含量丰富,具有综合保健作用。
适合糖友的吃法:玉米杂粮饼准备玉米面30g、荞麦面25g、豆面25g,一个鸡蛋50g。将玉米面、荞麦面、豆面加适量开水、少许盐拌匀,放于饼铛上烤5分钟即可。
小米:
做粥搭配燕麦、黄豆
小米能预防高血糖导致的肾细胞代谢紊乱,以及并发微血管病变和肾病,尤其适合肠胃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小米中丰富的钾可以帮助机体排出钠,从而控制血压。由于小米无需精制,因此保存了较多的营养素和矿物质。
适合糖友的吃法:小米燕麦黄豆粥(一人量) 准备小米40g,燕麦15g,黄豆25g,水适量。做法:将小米、燕麦、黄豆加水,用大火熬煮6分钟,转小火再熬煮30分钟即可。小米和黄豆是最佳搭配,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不过,为防止糖友血糖升高过快,喝粥一定要注意分量,不宜贪多。
燕麦:
做粥搭配大米、山药、核桃
燕麦中的水溶性纤维具有平缓饭后血糖上升的作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防止血糖急剧升高;而且,燕麦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溶性膳食纤维、多种微量元素,都可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适合糖友的吃法:燕麦杂粮粥准备燕麦50g,大米15g,山药20g,核桃2个,适量的水。燕麦杂粮粥做法很简单,只需要在已烧开的水里,放入已准备好的燕麦、大米、山药、核桃,用大火煮至七分熟,再改用小火熬即可。
荞麦:
做成面条也不错
荞麦中含有丰富的镁,能够有效保护心脏,具有抗血栓的作用;荞麦中还含有“芦丁”,这种成分可降低人体血中胆固醇,并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荞麦也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协助糖代谢,达到稳定血糖的目的。在有些地方不但大量吃养麦面,也吃荞麦的嫩茎和叶,而当地居民很少患高血压病。
适合糖友的吃法:擀面条 准备荞麦面25g,玉米面25g,精白面25g,适量的水。做法:将荞麦面、玉米面、精白面粉倒入盆中,用水和面,再放到菜板上揉面团达到一定程度,做成面条。
红小豆:
做粥搭配燕麦、大米
红小豆含糖量少,是糖友的理想食品,其所含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延缓餐后血中葡萄糖的吸收,食用后血糖上升速度较慢;红小豆中还含有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肠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腫有益;而红小豆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则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等作用。
适合糖友的吃法:红豆燕麦大米粥 准备大米40g,红豆20g,燕麦20g,水适量,大火烧开水后,将大米、红豆、燕麦放入锅中,再改用小火熬煮30分钟即可。
薏米:
做汤搭配薏米
薏米中的硒可修复胰岛β细胞,并保护其免受损害,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薏米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排便,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另外,薏米中含有可令血管扩张的物质,有益高血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
适合糖友的吃法:薏米红豆汤 准备薏米45g,红豆45g,适量水,用大火将水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熬煮60分钟即可。
多吃粗粮一定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 黄佳
粗粮有千万般好,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大量享用。肠胃比较差的,特别是一些体弱的中老年人和儿童,并不适合吃过多的粗杂粮。
另外,一般而言,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肠炎的病人要少吃粗粮。患有胃、肠溃疡,急性胃肠炎、急性腹部疼痛、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食物要求细软,应避免吃粗粮。
我们也要学会吃粗粮:
1.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促進粗粮的吸收和肠道的蠕动。
2.搭配荤菜吃粗粮
每天粗粮的摄入量以30~60克为宜,但也应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老人、孩子吃太多粗粮会增加胃肠负担,对于这类人群而言,可选择易消化的粗粮,并适当减少量,或者把粗粮细吃等。
3.根据自身体质来调整品种
燕麦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丰富,适合血脂高和肥胖者;红豆、薏米利尿去肿,适合水肿体质人群;体质较热者可多吃绿豆、荞麦等寒凉滋润的杂粮;寒性体质者则应选择高粱、红小豆、糯米等偏温热杂粮;胃肠不好的人可以选择小米、大黄米和糙米,这类粗粮煮粥吃容易消化。红豆、绿豆和黑米等颜色深的粗粮多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能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抵抗衰老。
4.学会挑粗粮
粗粮的确健康,但还要看这些粗粮制成品是否有特殊“加料”。作为高纤维食品,如果口感出众、粗而不糙,大多是用大量油脂起到“润滑”作用。由于饱和脂肪可以起到软化纤维、改善口感的作用,所以生产商们通常都会使用含大量饱和脂肪的氢化植物油或黄油、牛油等动物油脂,使高纤维食品的口感更好。
因此,在挑选粗粮制成品时要细看配料表,看是否添加了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人造奶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或者椰子油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这些油脂成分降低粗粮食品的营养价值。
常见五谷杂粮最佳吃法
文/陈川
糙米稀饭“刮”脂肪
糙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含有胚芽,其中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含量都很高,常吃能够起到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作用,糙米中含锌也很多,能够改善皮肤粗糙的情况。
在做糙米粥之前,要先把糙米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与做正常的米粥一样煮就可以了。糙米粥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但是糖尿病最好不要直接喝这种糙米白粥,通常情况下,直接喝白粥,可能会引起血糖的突然增高。
高粱适合做点心
高粱米做粥做饭,都略显粗糙,但是磨成面粉做成点心,则细腻营养了很多。高粱米最适合做一种叫高粱粑的点心,就是把高粱米磨成粉后加入泡打粉、白糖、鸡蛋和适量水调到黏稠,揉成面团,把高粱面团按平蒸熟,下油锅稍炸,撒上芝麻即可。
高粱粑对于一些胃肠功能略差的人来说不好消化,可以尝试做一些高粱羹,比如在做银耳羹或者玉米羹的时候放上一点高粱,可以让原本就很营养的羹汤增加一些丰润的口感。
薏米煲汤最滋补
薏米具有强筋骨、健脾胃、消水肿、去风湿、清肺热等作用。薏米对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滋补品,大量的维生素B1能够让皮肤光滑美白,还能起到抗子宫癌的作用。
薏米性微寒,所以并不适合煮粥或者单吃。与一些能起到温补作用的食物一起煲汤就非常适合了,可以把鸡腿、番茄与薏米一起炖煮,不但容易消化,而且能起到非常好的滋补效果。薏米不容易消化,所以尽量不要多吃,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胃寒胃炎的人,吃薏米的时候一定要适量,不要多吃。
吃荞麦面条助消化
荞麦面条最适合的搭配就是用肉末和黄瓜一起凉拌,荞麦面性凉,容易伤胃,所以在做的时候一定要泡得时间长一些,直到泡软,口感更好,也更容易消化。黄瓜可以让荞麦面更清爽不容易腻,而肉末最好采用羊肉末,羊肉温暖养胃,和荞麦是很好的搭配。
杂粮摄入的七个误区
文/范志红
很多人没有从全谷杂粮中获得足够的好处,甚至难以坚持下去,很可能是因为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当中。各位不妨也对照检查一下,您有没有被击中?
误区1:不善烹煮。全谷杂粮很难用电饭锅,按照烹调白米饭的程序来制作。它们或者需要预先浸泡两三个小时(如糙米、黑米),甚至需要浸泡过夜(如大部分豆子和莲子芡实等),或者需要电压力锅。
目前市售电压力锅多半有杂粮饭、杂粮粥专用程序,只需按照说明操作就可以。只要烹调得法,杂粮粥杂粮饭都能做得质地柔软。 发酵成馒头、面包也能让全麦食物更容易消化。在一半白米/白面,一半全谷杂粮的情况下,消化正常的人能够顺利接受它们,不存在因为“太粗硬”而造成胃壁损伤、增加胃癌风险的事情。
误区2:急于求成。对于消化能力较弱的人来说,一下子把所有食材从白米白面换成全谷杂粮,可能造成消化系统的不适应,容易出现胀气问题。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先小比例添加,比如3份大米配1份燕麦或杂豆。让肠道菌群逐渐改变,能够处理更多的膳食纤维、低聚糖和抗性淀粉,胃肠就能够顺利接受更大的比例。
误区3:只喝稀粥。由于杂粮粥饱腹感较高,人们往往以为一碗吃够了,其实总量不足,等于变相节食。数量不足,就会造成热量过低,营养供应减少,可能造成精力不足,容易疲劳,脸色发黄。
解决方案很简单。一是煮成杂粮饭,然后按正常量来吃。二是喝杂粮粥,但做稠一点,喝两碗。
误区4:营养单一。很多人心目中的“粗粮”就是玉米和甘薯,其他都不吃。杂粮也需要多样化,不能只盯着一种吃。建议去超市杂粮柜台,好好看看有多少种食材可以使用。
误区5:调料过多。有些朋友在吃杂粮食材的时候,总感觉这是小吃,喜欢放点油放点糖。比如吃八宝粥、紫米粥,就要加白糖;吃五谷豆浆,也要放糖喝;吃荞麦馒头,要加点红糖;吃玉米饼,也要加点糖。又比如吃荞麦面、莜面卷,要加好多油的卤子来配着吃;做个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要加好多黄油。长此以往,就会对健康造成隐患。
误区6:加工过细。如果是消化不良者食用全谷杂粮,打成糊糊、煮得软烂,甚至烤后打成粉,都是合适的做法。但是如果要控制血糖,这种做法会提升消化速度,让很多全谷物的餐后血糖反应大幅度上升。相比而言,豆类即便煮烂打碎,血糖反应还是比较低的,但小米、糙米、黑米之类谷物就不行了。它们需要保留一定的咀嚼口感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所以,糖尿病患者和其他血糖控制障碍人群,适合整粒烹调,不要打成粉末煮成糊糊。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谷物的天然物理结构,能够更好地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
误区7:没有吃够优质蛋白质食品。全谷杂粮不能替代鱼肉蛋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食物供应蛋白质、铁、锌等成分,也不能替代它们供应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由于全谷杂粮食物含有能够延缓消化吸收的植酸,更需要配合适量肉类食物,以便提供不受植酸影响的血红素铁和容易吸收的锌元素。
我国膳食指南提倡每天吃50~150克全谷杂粮,美国膳食指南提倡每天主食中至少一半全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