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

2018-04-13 07:25张树静张秀峰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环境研究

张树静,张秀峰

(1.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一直是创新管理领域相关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也是科技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已经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合作方的主体特征、投入要素、合作关系等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外部因素,城市创新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学研合作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创新环境的建设和评价方面,而在城市创新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且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情况,分析造成影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资助政策和城市创新环境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现有的文献相比,本文的研究特色有以下两点:①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分析和探讨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所产生的影响;②在借鉴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创新环境在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城市创新环境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城市创新环境的相关研究是伴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而产生的,英国创新型城市权威研究机构Comedia的创始人Landry在2000年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概念[1],之后随着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步细化和深入,作为影响各种创新组织发展的空间载体,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相关理论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理论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组织在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知识与技术集聚扩散的网络,不断提高和完善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环境,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通过聚集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完善创新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创新组织开展各种创新活动[2-5]。

在区域创新系统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影响方面,相关研究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形成的创新文化、氛围、环境和交流网络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如Asheim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价值观、规范和惯例共同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特有的创新文化,从而形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竞争优势[6]。国内学者王缉慈等人的研究认为,通过在区域环境内扎根和结网而形成的地方集聚为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的网络系统,这些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7]。贾若祥等人的研究则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与企业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生产要素的蛙跳式扩散和涓滴效应,促进了区域内创新网络的形成,而区域创新网络则又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8]。

在城市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方面,相关研究者认为,城市的软硬件环境会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影响,Li通过对中国区域创新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绩效不仅受到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企业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型城市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9]。吴素春通过对国内31个城市的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认为,创新型城市内部特定的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会对其内部的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结果产生积极影响,使得创新型城市内部的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不同于一般城市[10]。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即城市的创新环境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但在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影响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研究。

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企业牵头实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企业独立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相比,其牵涉主体更多,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交流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有效的外部合作网络,企业所处的空间环境为企业提供的各种创新资源、服务及产业链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效果。

城市作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重要载体和聚集地,其内部密集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研究、开发与创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知识溢出,这些在城市内部溢出的知识逐渐形成各个创新主体的共性知识池[11],城市内部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知识池进行新的合作研究和开发,而在新的合作研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溢出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共知识池的知识存量,更多的知识存量则又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内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研究和开发,这种由于合作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溢出而形成的螺旋式增长的公共知识池将不断推动城市内部产学研合作研发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创新环境的开放和完善将更有利于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及时跟踪和了解国际科学知识前沿,保持与国际科学技术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引进等方式引入国际先进科技知识,在对科技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快研发。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知识创新绩效。

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隐性知识难以被编码化,这些粘滞程度较高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远距离的沟通和交换,使得合作主体之间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网络化的交互学习和知识流动[12],而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所拥有的先进和便利的研发基础设施使得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大量高素质研究开发人员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所形成的知识交流与合作网络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并使得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另外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所拥有的更加有效的科研人才流动体系可以实现研发人才的有效流动和配置,从而也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流动。与此同时城市内部更加完善的法制环境能够更有效地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并积极申请专利。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科研创新绩效。

在相对完善的市场体制环境下,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而开展的创新性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开展的工艺创新,另一方面是为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性能为目的而开展的产品创新[13],城市内部相对更加完善的市场体制可以更加有效地为企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供和配置创新资源,城市内部更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则不断激发企业为获取高额创新利润不断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包括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此同时有效的竞争环境也促使城市内部其他创新服务机构不断提升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优质服务的效率,从而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能够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和更加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体系,能够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及其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资金支持。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所拥有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更有利于企业寻找将产学研合作成果进行转化的合作伙伴和市场机会,也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用户的市场需求信息,结合用户需求制定产学研合作的产品创新策略。同时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所拥有的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完备价值链条能够为企业实现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提供更加稳定和有效的产业化支持[14],从而有效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的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研发的产品创新绩效。

2 研究设计

本文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以广东省科技厅于2007—2011年批复实施的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样本,项目均已在2014年之前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结项,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根据研究需要,本文筛选出了以企业为承担主体的技术研发类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样本数据,样本量为633个。

2.1 因变量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个涉及因素较多且包含多个阶段的创新过程,难以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全面反映该过程,因此本文借鉴了Hansen等[15]以及余泳泽[16]关于创新价值链的定义,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以全面地反映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其中知识创新阶段主要开展基础性研究,产出的形式主要是科技论文(Paper),科研创新阶段的主要开展应用类技术研究,产出的形式主要是专利(Patent),产品创新阶段的主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研究,产出形式主要是新产品(New Product)、新工艺(New Process)和成果转化(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TrAch)。

(1)在知识创新阶段,开展基础性究是产学研合作研发的主要目的之一,可以为企业未来开展技术研发储备必要的基础性知识,与承担项目的企业相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性研究方面更具有优势,通过基础性知识研究发表科技论文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合作项目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知识创新阶段的重要成果,该阶段采用的因变量是项目的科技论文发表数。

(2)在科研创新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重点开始逐渐向应用型技术研究转移,而在该阶段专利是技术发明唯一可以观察的测度[17],也是衡量企业创新活动产出的常用指标,因此该阶段采用的因变量是项目的专利授权数,因不同的专利所包含的技术水平不同,为综合反映产出的创新性水平,本文借鉴了白俊红分析和处理专利的方法[18],分别将发明、实用和外观专利赋予0.5、0.3和0.2的权重,最后取其加权平均值作为专利产出衡量指标。

(3)在产品创新阶段,产学研合作研发的重点逐渐转向新产品、新工艺及其商业化,通过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研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同时通过研发新工艺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原有的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作为实现新产品商业化的关键环节,成果转化直接决定了研发项目是否能够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该阶段采用的因变量分别是项目研发的新产品数、新工艺数和成果转化数。

2.2 自变量

目前国内在城市创新环境的评价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重点关注城市内部的创新要素、创新网络等创新环境因素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通过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在产学研合作项目执行期间的相关数据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创新环境指数(Index of Urban Innovation Environment,IUIE),取该指数在产学研合作项目执行期间的平均值作为自变量,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及各城市政府网站,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1)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思路。在城市创新环境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以往的文献主要从城市创新环境要素本身出发考虑构建城市创新环境指标体系[19-20],而在城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创新环境与城市创新资源、城市创新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部门通过投入城市创新资源在创新机制作用下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城市创新硬环境和城市创新软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同时城市创新发展的快速提升又反作用于城市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城市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资源支持,即城市创新核心资源、城市创新硬环境、软环境和创新产出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反馈体系,因此将城市创新核心资源、城市创新硬环境、软环境和创新产出综合考虑更能够全面体现出城市创新环境水平,基于此逻辑本文构建了城市创新环境指数的逻辑思路框架(见图1)。

图1 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构建逻辑思路

(2)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关于城市创新环境指标体系设计方面,闫凌州[21]、朱凌[22]、李琳[23]等人分别从城市的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结合上述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构建逻辑思路,在借鉴了上述学者关于创新型城市相关研究的思路基础上,根据本文研究及数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研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构建了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构成,其中目标层是城市创新环境综合指数,四个一级指标层分别是城市创新核心资源、城市创新硬环境、城市创新软环境和城市创新发展,二级指标则包括30个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指标体系

(3)城市创新环境指数的计算。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在产学研合作项目执行期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克服多个指标之间的信息相关或重叠以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因本文所用数据指标较多,各个指标之间的量纲差距较大,因此为消除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预处理。

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预处理之后,分别对四个一级指标层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过程如下:①选取一级指标的主成分:选取标准为KMO检验通过,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②确定主成分权重:主成分权重=主成分解释贡献程度/总累计解释贡献;③确定一级指标各主成分得分计算方式:该计算方式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确定;④计算一级指标得分:各主成分得分乘以其权重并加总计算。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各个一级指标得分,在对一级指标进行上述计算过程之后,可以得出最终各个城市的目标层得分。

2.3 控制变量

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包括产学研合作研发投入因素,又包括企业自身特性、政府资助情况等因素,因此本文选择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以使得回归模型能够在有效控制合作研发投入、企业特性、政府资助等因素的情况下准确反映出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

合作研发投入包括合作研发项目经费投入和合作研发团队人员投入两个方面:①研发项目经费投入(Exp),该变量主要表示合作研发项目的经费投入情况,本文采用的样本主要是由企业承担的合作项目,研发经费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同时广东省科技厅为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合作研发项目经费由企业自身投入和政府资助支持两部分组成;②研发团队人员投入(Team),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的,合作的各方均派出研发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参与项目的研发人数直接影响着合作创新的绩效;③企业的资产规模(Scale),企业规模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中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影响到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活动的运作效率和企业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该变量采用企业的资产规模来衡量;④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KnAbs),在产学研合作研发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有效的合作关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更多的专业研究人员,在知识创新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研发充分吸收和利用创新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为合作创新成果,吸收的效果则依赖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该变量采用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来衡量;⑤外部知识获取(KnAcq),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性创新知识的重要来源,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有效获取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拥有的专业化知识,这些专业化知识需要通过双方的有效接触和沟通才能实现共享,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参与情况会对合作创新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该变量采用合作研发团队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占研发团队人员总数的比重来衡量;⑥政府资助强度(GovFund),为激励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政府部门会采取包括给予合作研发配套经费、实施优惠政策等方式支持创新活动,另外政府在给予经费资助之前一般会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会给予更多的资助,因此政府对企业合作研发的资助强度也会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该变量采用政府对项目的资助经费占项目经费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选择与设定

由于本文采用的因变量数据均为任意非负整数,属于离散型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在计量分析时适合采用计数模型。常用的计数模型包括泊松回归模型(Poisson regression)和负二项回归模型(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泊松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假设观测值yi来自参数为λi的泊松分布:

但由于泊松回归的期望值与方差均要求等于泊松到达率,即:

E(Yi|xi)=Var(Yi|Xi)=λi

本文中所采用的因变量的方差明显大于期望值,存在“过度分散”,需要对泊松分布进行修正,负二项回归则允许变量的方差大于期望值[24],因此本文采用负二项分布的似然函数极大化来估计模型的参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择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Yin表示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创新价值链产出变量,分别为科技论文、专利、新产品、新工艺和成果转化数量,β0为截距常数项,βj表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Xij表示包括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在内的影响因素,εi为残差项。

3.2 实证结果分析

计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在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知识创新阶段和科研创新阶段,城市创新环境指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分别在5%和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更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在知识创新阶段和科研创新阶段的创新绩效,统计结果支持假设1和假设2。根据模型3、模型4和模型5的回归结果,在产学研合作研发的产品创新阶段,城市创新环境指数与产品创新阶段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绩效之间的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与产品创新阶段的成果转化绩效显著正相关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在产品创新阶段仅提高了成果转化绩效,并没有显著提高该阶段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绩效,统计结果部分支持假设3。

以上计量回归结果整体表明,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呈现U型结构,即城市创新环境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前端的基础性研究和后端的合作研发成果市场化推广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将产学研合作前端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为中端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方面作用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中国为实现经济增长转型,各个城市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和资助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同时为企业和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但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资助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过于注重短期的论文和专利产出,使得合作研发项目仅止步于基础性研究,而未将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向创新价值链的中端和后端延伸。同时政府部门对支持项目的考核要求也使得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各方容易存在快速产出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更倾向于快速实现合作研发项目的短期产出,而对合作项目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重视不足。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需要更多的非编码化知识,这些非编码化的知识需要依赖于城市内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依托创新网络进行交流并激发新的创新机会,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创新环境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善,难以支持非编码化知识的有效流动并激发有效的创新,因此城市内部现有的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水平,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呈现“中部塌陷”的U型结构。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小于0.01,**表示小于0.05,*表示小于0.1。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以企业为承担主体开展的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样本,通过构建城市创新环境指数,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创新环境在产学研合作前端的知识创新和科研创新以及后端的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产学研合作产品创新阶段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即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呈现U型结构。

针对中国的城市创新环境建设和政府资助,以企业为主体承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可以得出以下启示:①目前城市创新环境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难以有效整合和配置城市内部的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所开展的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创新环境未有效建立,创新网络的不健全使得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知识无法有效流动,因此在建设城市创新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创新网络建设以及创新环境的治理;②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由政府资助和支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从创新价值链的各个阶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从基础性研究到产品创新及新产品的市场化推广的整体延伸,同时由于产品创新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可以适当延长资助和评价周期,对能够较好地将合作研发成果顺利转化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企业在下次资助时应当优先考虑;③城市创新环境建设与以企业为主体而开展的创新活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的市场创新环境有效地激励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同时实现对以企业为主体而开展的创新活动的积极引导,从而实现城市创新环境建设与以企业为主体而开展的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2000.

[2]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3]杨小迪,华颖.全球化对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要求与挑战:以美国传统工业城市匹兹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29-38.

[4]杨华峰,邱丹,余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11):68-70.

[5]石忆邵,卜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2-26.

[6]ASHEIM B T.Territoriality and economics:on th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C]//JONSSON,et al.Economic Geography in Transition.Lund:The Swedish Geographical Yearbook,1998.

[7]王缉慈,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J].地理研究,1999(4):357-362.

[8]贾若祥,刘毅,侯晓丽.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通州市企业为例[J].地理研究,2005(4):641-651.

[9]LI X.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ransition:an empirical 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09,38(2):338-357.

[10]吴素春.创新型城市内部企业R&D模式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4(1):33-40.

[11]桂黄宝.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内部知识溢出的市场调节机制及溢出效率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4):107-111.

[12]黄亮,杜德斌.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J].地理科学,2014(7):773-779.

[13]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4]邹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结构研究[J].管理评论,2012(6):50-57.

[15]HANSEN M T,BIRKINSHAW J.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4):121-130.

[16]余泳泽,刘大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与价值链外溢效应: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多维空间面板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3(7):6-20,70,187.

[17]简泽.中国省际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定[J].科学学研究,2008(3):652-658.

[18]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财贸经济,2011(10):104-112+136.

[19]李婷,董慧芹.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5(4):30-31+36.

[20]李萌,蔡建飞.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城市创新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4):50-53.

[21]闫凌州,杨冬梅.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117-120.

[22]朱凌,陈劲,王飞绒.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1):205-222.

[23]李琳,韩宝龙,李祖辉,张双武.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基于长沙与东部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2):224-229+236.

[24]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产学研环境研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环境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