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姣
摘 要 对高安乡的水稻品种组合进行比较鉴定,从中找到适合当地的品种,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富民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品种均有较高的产量,如早稻组合(品种)梦两优黄莉占、中研优519、Y两优6号、隆两优1206、隆两优1813、五优028、特优269、深优9516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
关键词 水稻;品种组合试验;示范;高安乡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6.080
高安乡位于来宾市兴宾区东,水田面积约667 hm2,粮食生产和甘蔗生产是该乡两大产业。了解不同的水稻组合(品种)在高安乡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为筛选适合高安乡推广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组合共有45个参试品种(早稻23个,晚稻22个),早稻以中迟熟品种为主,生育期为125 d左右,晚稻以中熟品种为主,生育期110~115 d。品种由高安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统一供给,统一时间浸种、播种、插秧,试验示范展示分早稻、晚稻两季进行。
1.2 试验地点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来宾市兴宾区高安乡高台村委高台村的责任田里,试验示范展示区地形以丘陵平地为主,土壤肥力中等,四周向阳,排灌方便,耕种精细[1]。
1.3 试验概况
试验采用水育秧方式,按照常规栽培进行管理,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观察和记录苗情,并于水稻成熟时期(黄熟期)召开农民田间培训、观摩会。水稻成熟时分组合(品种)收割、称重、取样和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参与本次试验的品种均有较高的产量,如早稻组合(品种)梦两优黄莉占、中研优519、Y两优6号、隆两优1206、隆两优1813、五优028、特优269、深优9516等品种,每667 m2产量接近或超过530 kg,其中梦两优黄莉占产量最高,每667 m2产两达到562.5 kg。除此之外其他的品种667 m2产也达到或超过490 kg[2]。晚稻方面,以深优9516、宜香4245、荃香优华占、中研优519、惠两优116、恒丰优华占、五优116、H两优9219等品种产量較高,每667 m2产量均超过500 kg,其余品种每667 m2产量在440~490 kg。
2.2 生育期分析
从表1和表2可知,早稻产量较高的品种大多是生育期相对较长的组合(品种)梦两优黄莉占、中研优519、Y两优6号等,生育期均超过130 d。因此,在选择这些品种时,应考虑到早稻和晚稻的播种期,否则会影响晚稻的播种,从而导致晚稻不能避过寒露风而使得晚稻减产。从高安乡的早、晚稻播种习惯方面考虑,这些生育期较长的品种适宜作一季稻(中稻)种植,用于早稻种植则可能会影响晚稻的产量。
晚稻产量也与生育期密切相关,在高安乡一般生育期在115 d左右产量较高,但并不是生育期越长越高产[3]。从参试的晚稻组合(品种)中可知,产量最高的品种深优9516和宜香4245生育期均为115 d,而生育期为117 d、118 d的丰田优553和广八优165产量反而有所下降。
2.3 经济性状
为了使早稻和晚稻均能达到较高产量,从而使全年的粮食均衡增产,必须搞好早、晚稻组合(品种)的搭配。从示范结果看,早稻宜选择选择125 d左右的品种,如隆两优1206、隆两优1813、五优华占、深优9516、惠两优116、特优269等,晚稻宜选择深优9516、宜香4245、荃香优华占、中研优519、惠两优116、恒丰优华占、五优116、H两优9219等。而一季稻(中稻)宜选择梦两优黄莉占、中研优519、Y两优6号等[4]。
3 讨论
此次试验示范展示的目的是寻找出最适合在高安乡种植的最佳品种,实现新形势下“产业富民”的目标,但从当前试验实施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由于各组合(品种)分到各农户浸种、催芽、播种和田间管理,各示范品种未能严格做到统一规范的管理[5],加上各农户的田块肥力水平也不一样,使得各参试组合(品种)的产量对比有一定的差异,可比性有一定的偏差。2)未能对各组合(品种)进行品质的分析。因此在后续的试验示范展示中要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管理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服务保障,维护好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华丽.水稻天优10号品种试验示范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9):140-141.
[2] 杨丽.杂交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J].北京农业,2011(9):34-35.
[3] 赵春红,王明源,李引龙.水稻早熟新品种示范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0(2):26,15.
[4] 李改燕,张异学.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生产试验总结[J].农村实用技术,2009(8):33-36.
[5] 雷捷成,林荣光,徐承孙,等.水稻新品种(组合)在武夷山市示范结果报告[J].福建稻麦科技,1991(1):22-30.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