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
摘 要: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战略。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铜陵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规划发展要求,2012年即确立了“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方针,在安徽省率先建成“网内千兆互联、出口带宽4G”覆盖全市域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了校园宽带接入率100%、校园网建有率100%、班级多媒体配备学校覆盖率100%,基本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有效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本文将铜陵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做法加以分析罗列,希望能对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系统平台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5-0086-02
一、铜陵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城乡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渐行丰富,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各级各类学校大都拥有校园网络,学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系统并建有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网络设施齐备的校园网建有率达100%,班级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率达100%,班级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覆盖率98.12%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终端设备11.35,师机比达1.38:1,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各校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技能全面提升。基本建成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安徽省前列。
二、构建城域网及政务服务平台
铜陵市教育城域网始建于2001年,经历过3次改版、2次扩容改造。目前是一个以铜陵市教育局为中心,上联互联网、上级教育部门,下联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下属学校、开放的教育城域网。城域网由多个子网组成——铜陵市中小学教研网、铜陵自考网、铜陵语言文字网、铜陵教工网、铜陵教育装备网、电子政务网,这些窗口平台的开放作用,与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网站相联,覆盖市区所有中小学、枞阳县和义安区、郊区、铜官区的相关学校,基本形成了以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核心、面向师生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管理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完成公文流转和信息的发布;教研部门则以教研网为依托,探索出网络教研工作新模式,广大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困惑进行沟通和探讨,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创办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网站,包括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馆、中小学电子期刊、艺术博物馆、维普信息资源、视频会议系统等,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有益平台。
铜陵市教育电子政务工程2003年启动,也经历过3次改版,已经切实运行了14年。目前基本实现部门、局属直管学校,民办企办学校全联通。政务服务平台为教育管理和各级学校提供迅捷的文件上传下达,满足学校尤其是边远学校和教育局之间的通信互联及信息服务需要,截至2017年12月,已经通过政务平台发布及转发文件7181件,网络公告1581条。是一个涵盖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应用、行政办公的网络系统。
三、推广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继续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建立面向全体教师的技能培训机制,面向全市教育者提供服务。建立数据库,为教育人提供方便个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广大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新成立专门的机构、教师发展中心,建立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网络教育课时认证体系。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和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市教育局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骨干教师、新课程资源及教学、应用、机器人竞赛等多种培训;采用信息化方式,完成成人教育、自学模式。根据现代教育发展和当今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形成我要学我想学主动学的氛围。对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初、中级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中小学所有专任教师全部通过考核,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各类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变。
继续教育培训,不仅是互相学习和交流,同时也需要借发达地区和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之力,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到不同的学校现场指导,采用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优质教育理念的转播。这一系列的培训和讲座,可以让教育者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信息化设备使用技能和现代学校管理知识,以提升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
四、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是缩小城乡差距、均衡基础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首先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最近五年,市区已有近4000名校长和教师参与交流轮岗,2016年全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比例占总人数的12.4%。其次是建成在线课堂平台。建成在线课堂建设学校 29所,辐射教学点86个,实现全市农村教学点在线课堂全覆盖,建成数字化校园31所,有效发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中小学校教师在资源平台上互动备课、文件、课件互传的网上协作备课交流,这种新式的备课方式,解决了城乡结合部或乡村学校的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校际互动、教学互助、资源共享”。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也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平台的方式之一。名师工作室是由同一学科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通过教学、教研、培训集合成为共同体。自首届名师工作室命名以来,共送出精品课1000余堂到全市各中小学,辐射发散到周边、乡村学校教师。
五、启动教科研联合体平台
启动联合体网络教研工作,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时更加开放、平等、交互和便捷。联合体教师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及时互动研讨,进行跨时空的网络议课。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通过网络发布,然后组织教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发,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同时,教师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跨校区的集体备课。一个校区的教师提出课题,另一校区的相关教师备课并发布在网络上,引领大家相互学习交流评价,并各自进行教学尝试后再进行教学后反思与交流。在线平台也为联合体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联合体教师将自己原创或收集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等通过网络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
教科研与信息化整合,有助于直观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校本研究的深入,能够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他们的教育科研素养。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科研平台的建立,可以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教科研对教师个人成长、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确定以课题实验带动教育科研平台研究的工作策略,积极开展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在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带动下,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研究逐渐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基层教师教研工作的热点,全市先后有7所学校成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巩固成果、推广经验、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市教育局投资购置“新课程及教科研平台软件”等用于实验学校的教科研研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