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讲道理的

2018-04-12 10:07薛正桧
江西教育B 2018年3期
关键词:圆片竖式道理

薛正桧

导读:

有理才能让孩子信服,我们要教有道理的数学。本文以俞正强老师“除法竖式”为例,以片断赏析的形式介绍了三个策略,即数学的道理可以在问题的发现中萌芽,数学的道理可以在过程的描述中呈现,数学的道理可以在材料的更新中彰显。

听俞正强老师的课,你会被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所吸引,被他夸张、搞笑的肢体动作所折服。他的课堂看上去节奏很慢,慢得会让你有一种错觉:这不是课堂,仅仅是一次拉家常。但细细品起来,你又会感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他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没有风景的地方找到风景,在我们感觉理所当然的、无需阐述的地方挖出内涵,然后以“种子”的力量叙说数学的每一个据、每一个理。再听“除法竖式”一课,这种感觉愈加强烈。

【片断一】有问题好,还是没问题好?

师:有一天,我给二年级的小朋友上课,大家看——这是加法的横式、加法的竖式、减法的横式……除法的横式、除法的竖式。我们都会了是吧?(注:上课的是三年级学生)对,我在给二年级小朋友上这个除法竖式的时候,他们的意见很大。你猜他们有什么意见啊?

生:猜不到。

生:可能他觉得,这个除法竖式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直接被除数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然后写个除号,再一横。

师:你写写看。

生:不知道。

生:我觉得,他们是想问:为什么下面要写个“0”?

生:为什么要写两个“15”?

生:二年级提出的意见,可能就是说除法竖式要像加、减、乘那样列。

……

师:我想问一问大家,在二年级学这个除法竖式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过这个二年级小朋友的想法?(举手表决,两个小朋友没有这个想法)

师:我们这么多人有这个想法,你作为“有”的代表,我来采访一下你。你这个想法向老师提问过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不问啊?

生:因为老师说是那样写,然后我就这样写了。

师:他的意思是“有什么好问的”,对吧?

生:没有什么好问的!

师:问题是有的,但有什么好问的?是吧?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生:因为老师说的是对的。

生:老师说这样就这样了。

生:我们也就脑子里想想罢了,按老师这样列就可以了。

生:问了也白问。

师:(对没举手的两个人说)这么多小朋友都产生了问题,你们为什么没问题呢?

生:来不及想就知道了。

生:我之前看过我妈妈就是这写的。

师:妈妈的写法把他想的时间给省略了,来不及想。请对这个事发表评论:有问题好,还是没问题好?

……

【赏析】以成人的视角,重新看除法竖式,我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吗?估计很难,因为我们往往把这一切看成理所当然,誠如课上部分孩子说的那样“有什么好问的”。但孩子们会怎么想呢?由于认知的局限加上表达的不成熟,在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时,如果没有特别强烈的材料对比的刺激,他们一般不会明确提出疑问。但他们的潜意识中有没有这种疑问呢?从俞老师的这节课看是有的。我们知道,个体知识的发展通常遵循人类知识发生的过程,历史上除法竖式的出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对类似加、减法竖式的模仿中产生了困惑,进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表达。俞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用独特的视角,让学生的学习从真正的源头开始。

2011版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把它分解为四个方面,即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其中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前提,是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容易,而自觉无一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这节课中,当孩子们都产生了问题后,俞老师还特地安排了评论“有问题好,还是没问题好?”让孩子们在反思中进一步增强了对“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认同感,而数学的道理就在这些问题的发现中萌芽了。

【片断二】因为它符合除法的本身意思

师:我告诉二年级的小朋友,这是“规定”。但他们对我说“那规定要讲道理啊”。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分一分。

师:现在要把这15个东西平均分成3份,请一个小朋友帮我分一分。

学生到黑板上去分圆片,如下图。

师:同学们来看刚才分的过程,首先老师拿来了多少?

生:15个。

师:被他一分,还剩几个了?

生:0个了。

师:老师从几个到几个了?

生:15个到0个了。

师:这15个到哪里去了?

生:分到小盘子里了。

师:被这个小家伙拿走了,是不是?他也拿了几个?

生:15个。

师:好,我的15个是一堆的,他的15个是怎么样的?

生:分开的,3个5。

师: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一共出现了几个15?

生:2个。

师:一个15是老师的,一个15是小家伙的。但这两个15有差别吗?

生:有。

师:我是一个的,一个15,他是3个的,3个5,15等于15,所以被他拿得一个也不剩了,这个0是我的。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两个竖式,哪一个竖式比较符合这一个过程?

生:右边的。

师:为什么除法竖式要这样写?

生:因为它符合除法的本身意思。

师:后来,那位二年级小朋友说:“原来除法的这个竖式还是很讲道理的嘛!”

【赏析】是啊,除法竖式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规定有道理吗?数学是理性的、严谨的,但也是人文的、有情有义的。“规定”的教学如果不讲“道理”,只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只会把“知识”当成沉重的负担,把“方法”当成笨拙的工具。数学规定的教学要通过适宜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让孩子感受其合理性,让他们发现规定后面的思想,体验冰冷后面的温情。俞老师以一种儿童能理解的方式,把他们的思维外显,巧妙地借“把15个东西平均分成3份”这一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让他们在两种竖式的对比中自然接纳了新的竖式。在新竖式中,“原有的数量”“分的数量”“剩下的数量”以及“平均分的份数”“每份的数量”等关键信息被一一呈现了出来,这样书写的优势太大了,因为它符合除法本身的意思,它是对事实的再次呈现。而学生说出的“原来除法的这个竖式还是很讲道理的嘛!”就水到渠成。

课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对俞老师深挖知识内涵的功力赞不绝口啊!其实这源于他多年来对“种子课”的潜心研究。他认为,在不同课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因为有些知识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迁移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在后续的体验中可以逐渐臻于成熟。“种子课”就是这些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除法竖式”是一节种子课,新的除法竖式对学生来说,认识上是一次飞跃,对待种子课,俞老师舍得花时间,舍得花力气。除法竖式就是对平均分过程的一种记录。数学的道理在过程的描述中呈现。从课的进程来看,俞老师抓住了新知识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并对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产生了极强的指引、辐射作用。

【片断三】这个变的过程在哪里?

师:45÷3的竖式有两种写法。

师:为什么左边的是错的,右边的是对的?

生:……

师:我是这样让他明白的。1个大的表示10,1个小的表示1,我拿来了45个,你来分一分,要平均分成3份。应该怎么分?他是先分小的?还是先分大的?

师:当然是先分大的。

师:接下去怎么分?

学生到黑板上去分圆片,如下图。

师:这样分,公平吗?要平均啊,你平均了吗?谁能平均?1个10,5个1。

生:把那个10换成10个1。

老师按学生说的方法把1个大圆片换成10个小圆片。

师:同学们,现在会分了吗? (按15÷3的方法就可以了)

生:会了。

师:这个45是分几次来平均的?

生:两次。

師:关键的一点在哪里啊?

生:把1个10变成了10个1。

师:这个变的过程在哪里?(圈出式子中的15)

师:这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发现45÷3是分两次的,第一次是把十位上的数平均,第二次是用个位来平均的。于是他就喜欢上了哪一种竖式啊?

生:第二种。

【赏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已经认可了除法竖式的新写法,当15÷3更换为45÷3时,表面上看道理一致,为了记录这个分的过程,只要把竖式中15换成45,商由5改成15就可以了。但事实上我们的除法竖式却并没有这样写,它被分成了两步,是一个长长的竖式。虽然我们可以从商的位数上去说明,但道理在哪呢?我们怎样才能讲透这一点呢?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是“4捆小棒加5个小棒”,而俞老师提供的材料是“4个大圆片加5个小圆片”。在教学中选用教材中的材料,学生分起来得心应手,每份15个,因为学生可以自如地把捆着的小棒拆开。在他们眼里,散着的10根小棒是10,捆着的1捆小棒也是10,这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他们在分的过程中就会直接得出每份15根,没有分两次的痕迹,而这恰恰是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最关键的一环。改用大、小圆片后,模糊的操作被舍弃了,学生被“逼”向精细的操作。学生知道要先分大圆片,再分小圆片(本质是高位算起)。他们创造性地将第一次分剩下的大圆片换成小圆片,与原有的小圆片合并后再分等。大、小圆片的材料结构更符合十进制计数的认知结构,因为我们要分的是“4个十和5个一”,而不是“45个一”。俞老师通过材料的更新,彰显出商是多位数除法的本质,令人拍案叫绝。

多年前,吉利汽车老总李书福在谈“民族产品如何接轨国际”时,曾总结过三个策略,即跟随、突破、超越。首先要加强学习,紧跟国际一流产品,站在潮流的最前面;其次要能把脉出产品的优、劣,对局部问题进行专项攻关,争取一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最后也是最难的,那就是扎根用户需求,从源头开始创新,做出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细细想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们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先要吃透教材,弄清意图,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个性化、本土化处理,避免被教材束缚,争取有突破。一般情况到这一步就已经不错了。如果有更高的追求,不妨向俞特学习,以儿童的真实学习为源,以数学的内部体系为支撑,重组教材,超越教材,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带领学生去领悟数学中的一个个道理。这节课中,俞老师通过两次不一样的“平均分”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让每一个孩子明白除法竖式的“理”。大道至简,“跟随、突破、超越”适用于一切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圆片竖式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用圆片摆数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拼成一个圆片
小灵通取圆片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