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核心素养” 呼唤“核心思维”

2018-04-12 10:07刘发建
江西教育B 2018年3期
关键词:底蕴情怀要点

刘发建

编者按:

隨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我们的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在改革进行了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提出“核心素养”行动纲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之前,是我们过分地强调了“综合素养”而忽略了“核心素养”?今天的“核心素养”是对过去的“综合素养”的补充完善还是浓缩提炼?还是我们一直以来就必须具备“核心思维”?

自2016年9月13日国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素养》)后,“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词。有专家称:随着《素养》的发布和实施,我们教育从原来的“双基教育”1.0时代,经过前一轮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2.0时代,正式进入“核心素养”的3.0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整体框架”来看,“核心素养”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客观地说,“核心素养”框架下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无论哪一点,对于21世纪的人来说,都是最基本的素养。落实“核心素养”不仅仅关乎学生个人发展的福祉,也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兴衰。“核心素养”研制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不容否认的。

但是,当我们用“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来阐释“核心素养”的内涵时,我们脑海中立即会有一个反应:这些丰富而全面的素养到底是“核心素养”还是“综合素养”呢?

如果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的逻辑界定,我们在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就难以避免落入当年“素质教育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的尴尬境地。

应该说,自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打破学科的界限,鼓励进行多学科的整合教学,将学习与生活实践融于一体。譬如,我们的语文学科就特别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甚至把“语文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如今电影、戏剧、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到语文课程的体系中。今天,我们再次提出“核心素养”行动纲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我全程经历了这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来看,语文课程改革到中期的时候,曾经引发了一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争议。到改革后期,语文课程改革从初期的泛人文的喧闹中逐渐回归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体。我相信,其他的学科也都会有类似的从“喧闹”到“本体”的回归过程。

我们从《素养》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的关键词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意思非常明确——不是“所有品格”和“全部能力”。我们也可以从《素养》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次用“核心素养”高度浓缩提炼,意在直指本体“核心”。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素养》的发布和实施,就是为了把课程改革从热闹喧腾中逐渐引导回归“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但“学生发展”还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哪一个品格或者能力才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呢?

要寻找这样一个“核心”,绝非易事。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否则,我们就难免会在追寻“核心素养”的路上再次把“核心”丢失,我们依然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我们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时,就应该是和“非核心素养”相比较而产生的。如果我们只有“核心素养”,没有“非核心素养”,那么我们的“核心素养”必然陷入迷茫的汪洋大海之中,失去真正的方向。

我们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来理解“核心”与“非核心”的关系:“核心”是“1”,“非核心”就是“1”后面的“0”。失去了“1”,后面的所有的“0”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那么“核心素养”的这个“1”到底是什么呢?

《素养》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全面发展的人”是否就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这个“1”呢?从《素养》的描述看,“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都是“核心素养”的三个分支,“全面发展的人”是三个分支的总和。这个“1”是全部的意思,而不是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1”。我们要探索追寻的是“核心素养”里最关键的“核心”“1”,而不是核心素养的全部。因为我们对“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没有异议,我们要明确的是“十八个基本要点”里,哪一个基本要点是“核心”的“核心”。

我们试着用由内而外的倒推法,先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里的“六大核心素养”入手,看看是否能把这个“核心”的“核心”——“1”,披沙沥金提炼出来。

我们先看“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谁是“核心”?这样很清楚,没有“文化基础”,一个人是很难实现“自主发展”的,是无法进行“社会参与”的。因此,“文化基础”相比较“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而言,“文化基础”就是“1”,“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就是“1”后面的“0”。

我们再看“文化基础”的两个方面:“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到底“人文底蕴”是“科学精神”的“1”,还是“科学精神”是“人文底蕴”的“1”呢?很显然,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他要进行“科学探索”,可能吗?“科学精神”的建立和形成,必定是在一定的“人文底蕴”基础上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文底蕴越深厚,他的科学探索精神越强大。

如果说,我们锁定“人文底蕴”是“文化基础”的“1”,而“人文底蕴”又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素养》对“人文底蕴”的内涵又从“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来阐释。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这三者,谁又是“人文底蕴”的“1”呢?

我们一般都理解,一個人的“审美情趣”是建立在“人文积淀”与“人文情怀”基础上。或者说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是他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的外在表现。

那么“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谁又是“1”呢?

我们回到《素养》来看,对“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的内涵阐释: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从这里的描述看,“人文积淀”是为了丰富人的“人文情怀”。换句话说,“人文情怀”是“人文积淀”的目的。“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这不就是我们21世纪学生乃至每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吗?

对人价值的尊重,对人生存的关切,对人苦痛的怜悯,对人幸福的维护,对人尊严的守护。树立“人是平等而高贵的”人文情怀,“尊重人”就成为我们“核心素养”的“核心”。

独立思考,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如果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违背了“尊重人”这个核心,这样的独立思考就毫无价值;自主创新,非常重要。如果背离了“尊重人”这个核心,自主创新,就给人类带来祸害;社会参与,崇尚自由,等等,这些“核心素养”都非常重要,但不能背离“以人为本”意识下的“尊重人”这个核心。“人”是目标,不管你是富贵者,还是贫贱人;不管你是位高权重者,还是平凡普通人;每一个人渴望被尊重,也都理应得到尊重,因此“尊重人”就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最核心的素养。

《素养》所阐释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所有内涵,均为美好素养。如果一个人的身上具有这“十八个基本要点”的素养,他就堪称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这“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核心素养,绝大部分都不会是人与生俱有的,靠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从教育的角度讲,就必须建构一个能够有序操作的实践系统。否则,我们无法确定这些丰富的美好素养,谁是主,谁是次,谁在先,谁在后,就难以避免陷入一个混乱的局面。也就是说,落实“核心素养”的一个必备前提,就是要把这些美好丰富的素养建立一个逻辑体系。

建构“核心素养”整个逻辑体系的关键是,要确定“核心素养”的“1”。也许每个人对核心素养的“1”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在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探索“1”的“核心思维”。因为这个“1”,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又是推进“核心素养”的方向。如果这个“1”缺席或者错了,也许就意味着我们的方向迷失或者错了,我们的地基或许就要塌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有可能化为乌有。就如同我们吃着用激素催生培育又大又红的早熟西瓜一样,我们绝不会因为他是我们的学生,他有着强大的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等素养而感到自豪,反而我们会为此感到无比颓丧。看到“小悦悦”倒在血泊中,绕道而行、视而不见的那些人,他们绝不是坏人,他们的身上也一定有“十八个基本要点”的一些美好素养,但是他们缺失了对人的最基本的尊重和怜悯,他们的核心素养缺失了最重要的“1”,只能令我们感到无比悲哀。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1”有多么重要。以“1”为核心,建构一个“核心素养”的逻辑操作体系,就是当务之急。而建构“核心素养”逻辑体系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具备“核心思维”。

“核心思维”就是披沙沥金,追本溯源,纲举而目张。而我们现在迎来的 “核心素养”的时代,应该是追本溯源的核心时代。“核心”不是全部,“核心”不是此一时彼一时,“核心”不是纷繁多样。“核心”是统帅,“核心”是关键,“核心”是中心,“核心”是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素养”真正需要的是抓住本质,分清主次,理清顺序,需要我们有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核心思维”。

有了核心思维,语文教师,能抓住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师,能抓住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教师,能抓住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每一门学科的教师,能抓住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才有可能把国家提出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核心素养”全面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底蕴情怀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赣鄱情怀
倍er高级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2015年报道要点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