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邦屯 王真真 张献伟
(1.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2.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当下,我国师范教育处于变革期,短期内通过专业认证结果而影响师范生教师资格证的发放具有合理性。为了提高师范生质量,除了对培养过程进行专业认证,也可以借助高考改革和“二次选拔”政策提高师范生准入门槛,尤其是在定向就业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中探索教师资格证发放、准考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教师资格证;门槛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变革时期,提高师范专业认证与师范生的准入门槛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呈现师范专业认证结果,提高师范专业准入门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指出:“为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今年将印发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及认证办法,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加强培养质量监测评估。”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訪时表示:在对师范专业进行认证时,认证优良的可以颁发教师资格证;认证一般的,毕业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认证较差的取消举办师范专业的资格。也有研究者呼吁加快推进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制定优秀师范专业院校毕业生“免考”制度,实现分类培养与分层分类的多元质量认证体系,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性。这个举措出台很及时,避免了因统一要求教师资格证“国考”而导致师范专业吸引力降低的可能,对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特别是保证教师工作专业性方面的意义重大。
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采取生硬“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势必给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的师范专业造成巨大的“因生存而失信”的压力。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本专科师范院校181所,举办师范教育的本专科非师范院校392所,中等师范学校101所,其中中等师范学校主要涉及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尚未像发达国家一样建立“本科基准教师教育体系”的情况下,类似评估必将给办学实力不强的教师教育机构(如高职高专)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此外,对办学实力较强的师范高校、重点综合大学的师范专业,不获得“优秀”的可能性很低,起不到政策所预期的督促作用。当然,通过调查,笔者也发现,2015年开始在江苏省试行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引起了追求“综合化”“转型”的热潮,导致一些师范教育为主的高校忽视了师范教育。通过对比可见,对师范专业评估结果采用“一刀切”不如“多级制”或“百分制”加“有条件继续招生”的评语。评估机构可以根据某高校某师范专业评估结果,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成绩,将“评估得分”转化为给师范生发放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譬如:某高校某师范专业评估结果是区域领先,可以给90%的学生发放教师资格证,该专业学生综合排名(由培养院校考评)落后的需自己考取;某高校该师范专业处于中上等水平,给70%的学生发放教师资格证;某高校该师范专业处于中下等水平,可以给30%的学生发放教师资格证。这样,既发挥评估政策对高校办好师范专业的督促功能,又保持师范专业因“发证特权”所产生的独特吸引力。
与此同时,实施这种“百分制”政策,还能通过制度设计将“师范专业评估”压力适当地传递给师范生,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近年由于高校的扩招,很多大学生在“考上就必然毕业”心理下的学习状态亟需改进。笔者曾调查某省100名免费师范生,当问及“作为免费师范生,摆脱了强大的就业压力,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如何?”时,选择“优”的占21%,选择“良”的占50%,选择“差”的占29%。不少任课教师对这个群体的学习状态评价也不是很好,这种现象在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群体中亦广泛存在。如何将专业评估可能造成的压力适当分解给在校师范生,让学生之间竞相学习,值得政策制定者思考。
二、在免费师范生群体中探索教师资格证的“发放、准考”标准
近年,随着国家对教师质量要求的提高,教师资格证逐渐纳入“国考”范围,通过率也从70%左右降低为30%左右。但“未接受师范教育而能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做法也遭到了质疑。为解决这个问题,山东省教育厅前几年曾公布了一批省级教师教育机构和相关实习中小学校,希望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能在这些指定机构完成相关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任务,但“因阻力几乎未能有效实施”。这一方面是由于涉及人数太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准考标准”在诚信缺失的当下不够客观,不够有说服力。而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和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已签协议)政策的冲突,使得免费师范生成为探索“达标发放”和“准考门槛”的绝佳样本。
当前的免费师范生主要包括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和近几年各省市定向到县、区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类免费师范生。比如,湖南省2008年启动的“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2010年启动的“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河南省、山东省从2016年实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计划”(本科批次)等。关于这些学生的教师资格证是“参加国考”“省自主考(省内使用)”还是“直接发放”,是大学期间必须拿到还是服务期内拿到即可,目前仍有争论。
研究小组通过与师范生(含免费师范生)交流,他们比较认可为保障师范专业独特优势而实施的“分层获得资格证”的设计,而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达标)才能申请(或参加考取)教师资格证也是国际惯例。这样,师范院校就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相对客观评价大学生是否具有从教潜质的标准,而通过两三年的培养过程了解学生也比当下的师范生单招笔试面试、招教考试笔试面试客观了许多。具体的做法可以是给综合排名靠前的师范生发教师资格证,排名靠后的自己考,具体比例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评估结果确定。也可以允许班级综合排名前百分之多少的师范生大三上学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给提前达到标准者多次考试机会),大三下学期允许一定比例的“达标者”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表现不好的师范生到大四再允许其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此同时,对在校未通过选修、自考等途径学习教育学知识,未能进入中小学进行有效教育实践的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则不允许其在校期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如此操作,各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相比非师范专业学生就有了优势,也能在班级形成适当竞争。
近年,特别是教育部2014年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来,不少师范院校尝试了“名师班”“卓越班”“211实验班”建设,这些都为选择适教、乐教师范生积累了经验。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学校探索了师范生“适教”潜能的考察方法和标准,面试方案包括专家面谈、讲台体验、团队互动和心理测试等多个环节。还有的学校制定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达标”制度,如洛阳师范学院等。在此基础上,承担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的学校,利用定向师范生没有紧迫就业压力的优势,可以充分探索如何设定达标项目及达标要求,除文化课之外,还可以有技能达标(如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要求,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引入由学生之间匿名互评的形式,并将达标结果与学分、毕业、教师资格证挂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同时存在优质师范生找不到工作、很少有大学毕业生愿去偏远地区、体音美教师奇缺等问题。因此,在根据师范专业认定结果确定教师资格证发放的过程中,也可以区分确定各师范院校发放教师资格证的使用区域范围、使用年限或职评限制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免费师范生因遵守协议而出现的“无证上岗”现象。而据了解,欧美国家也存在实习教师资格、短期教师资格、终身教师资格以及各州教师资格证、全国教师资格证的区分。这样可以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同质”问题。
三、借助高考改革和“二次选拔”政策,提高师范生准入门槛
为了提高教师质量,一方面要通过设置教师资格证“准考门槛”、完善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吸引优秀的非师范专业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师范生准入门槛。当前,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相比其他专业学风也没有突出之处。有不少地方采取了初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选拔体系,通过划定普通高中控制分数线,加上高校自行组织的“笔试、面试”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源。例如:湖南一师在录取免费师范生的过程中,通过控制中招考试成绩不低于“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分数线”,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初审推荐(或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县市区教育局初选公示、县市区教育局组织体检、市州教育局预录并公示、签订协议、培养学校录取、省教育厅审核”的流程进行招生。更难得的是,其对“六年制初中起点免费师范生”在入学两年后,还设定了对口升学考试,过线者能进入本科阶段,未能过线者只能拿专科文凭,这种制度设计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动机。然而,当下也有不少高校为了扩招,录取了不少五年制师范生,生源多为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未经历高中学习而到相对“宽松”的高校,各方面表现都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通过将师范类中职升格为高等师专等措施,以提高师范生准入门槛。
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实施,福建、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也陆续开始招生,其招生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专科提前批,一种是高考后“独立本科志愿”批次。通过调研,研究小组发现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对于高考前的“单招”,需要在“县来县去”的背景下,根据高三模拟考试情况估算入围人数,也可参考其毕业会考成绩(关照全科教师知识需要),尽量将入围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群体控制在“二本生”以上。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按照“三位一体”招生要求,将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和面试成绩按照5∶2∶3的比例,汇总本校招生总成绩。然而还没有高校参考高中教师意见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事实上,高中任课教师对学生是否有从教潜质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根据洛阳师院的高考专科单招实践,笔者认为,如果高考前单招中有剩余名额(处于划定的最低分数线之下),也完全可以在高考后进行补缺。这样,免费师范生招生就将高考前單招、高考、高考后单招有机结合了起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选拔适教、乐教者从教。也可以探索对高考前参加单招而未过线者适当加分,让其高考后参与角逐剩余名额的“自主招生”,录取结果仍是折合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
通过进入高中做招生宣传,笔者也发现部分高三教师为了本校“本科率”,不支持适合读“免费师范生”的优秀农家子弟参加专科单招;有些县区的教育局负责人也没有想象中对免费师范生有那么高的期待。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调整中、高考奖励政策,让学校、家长、学生理解并支持师范生录取工作。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积极探索关于师范生“二次选拔”如何操作,“二次选拔”背景下如何开设教育学公共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德芳.教师教育中“为考而教”的现象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