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和关注,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在极不平凡的环境中,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百分之三十。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新时代要有新动力,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挥好共同富裕内在人民主体动力作用,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能不能赢得对资本主义竞争的优势,能不能在大多数国家仍旧是资本主义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并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关键是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上,协调好、解决好、处理好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的,在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尖锐对抗性的矛盾,这种对抗性的矛盾的根本解决,不可能在剥削制度的范围内,由剥削阶级自身来根本解决,仅仅可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做一些局部的微调,这种尖锐对抗的矛盾只能通过革命性的变革来解决,由此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科学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由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但是,过去还能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于剥削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在生产力新的发展条件下,生产关系不仅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了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变成了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的途径只能是革命性的变革生产关系,这种革命性的变革,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是无法克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由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而这一矛盾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社会化的劳动,是由大量的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人来进行劳动,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分配方式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因此,劳动成果的分配就由资本家来决定,靠工人阶级双手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仅能勉强养家糊口,一方面是少数不劳而获的资本家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一方面是大量的辛苦工作的工人没有购买力,这就不可避免的引起生产过剩的危机,引起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毒瘤顽疾,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变为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打碎资本主义吃人的专制统治,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初期,很多人还不清楚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想象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很快就能解决过去存在的一切问题和困难,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就是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凭着高涨的建设热情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革命热情至关重要,但脱离实际的抽象认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旧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事物的发展正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统一又斗争而推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变化,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于剥削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不是无法调和的对抗性矛盾,而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而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一部分人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可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讲,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很彻底、很顺利、意义重大,实现了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剥削阶级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进入21世纪,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要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去分析,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3]181-18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又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出发,脱离了实际,就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同时还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时代性特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已经从过去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转变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了,已经从过去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到全方位宽领域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动力强劲。要清醒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社会主义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一方面,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后,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新期待更加广泛,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教育、社会保障等,都有新期待,期待新的生活环境更加适宜、生活质量更加美好,这个新期待就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既包括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包括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发展之间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快落后地区、落后产业和落后领域的发展,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要在关键领域、重要行业、核心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教育科技发展,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前,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过分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制约了生产力发展。虽然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但总体上,物资供应长期短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此同时,世界上兴起的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人民的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临严重的挑战。在国家和民族命运悠关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使社会主义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存在着阶级压迫的旧社会,被压迫阶级只有奋起反抗,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自己经济权利和政治地位,否则只能是像温顺的绵羊被恶狼吃掉一样,受剥削阶级的残酷压迫和掠夺。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才能解放被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在生产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之后,生产力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阶级矛盾就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大规模的工业企业适宜于公有制发展,此外,小规模、落后产业,甚至大量存在的手工业,则适宜于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多样化经营方式,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生产关系不能强求一律。而过去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片面追求按劳分配,实际上是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革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这种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根本性的变革,这种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发生政权彻底转变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313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的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可以尽快地大规模地组织起人力物力财力,可以讯速地组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行计划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多,靠计划来组织生产、管理生产,越来越困难。从调查统计,层层上报、做出决策,到反馈的企业,调整生产,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决策人为因素增加,科学性减少,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也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计划经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经济发展的潜能释放出来,使资源配置更加灵敏快速,生产效益和效率更好更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而且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4]
改革是决定当今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没有改革,很难设想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没有成功的改革,也很难设想今天我们在国际社会的处境;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就没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就没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进入21世纪,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越是往纵深处发展,遇到的问题越复杂,遇到的矛盾越突出,遇到的阻力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棘手。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是局限于技术创新,而是一个宏伟的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习近平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思想,是对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对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方式综合分析中,做出的科学判断,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释放出巨大的动能。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四大发明几乎印入每个中国人的脑海,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四大发明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创新,蕴含着古代科学家对自然世界的不断思索。当然中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不局限于四大发明,而是群星灿烂般的贡献,中国在农业、中医中药、建筑、天文、数学、文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就连过去会计必备的算盘,简洁实用,也是对计算技术的重大创新,对整个计算机的产生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但是,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时代,蒸汽机、自动纺线机广泛使用的时候,我们国家仍然是科举取士,考取功名是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价值追求,自然科学逐渐落后了,在科学创新领域,西方把我们甩在了后面,挨打后的中国人才开始觉醒,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但在旧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不可能有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更不可能有重大技术突破。电气时代,电力得到广泛应用,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普及了电冰箱,而我们在上世纪60、70年代很多地方还没有电,人们梦想现代化可能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奋力追赶,但当时科技人才奇缺,基础太薄弱了,“经济发展了,到处感到技术人员不够,干部太少,于是就出现干部的需要和干部的分配的矛盾,这就促进我们多办学校,多培养干部,来解决这个矛盾”[5]。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党带领人民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做到了望眼看世界,同时也真正认识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我国奋起直追,努力填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落差,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追赶、并跑、到现在在许多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创新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展示出强大的力量。
历史跨入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浪又一浪的科技发明浪潮,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集中在科学技术竞争上,哪个国家掌握了核心技术,哪个国家就占领了科技制高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动能蓄势待发。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背后都有新的技术创新做支撑,新技术、新材料、新动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遥遥领先于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绝大多数的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已经具有世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不再单纯追求高速度。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供给侧改革,突出提高供给质量,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培育壮大新发展动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创新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教育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重点支持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形成通过创新比贡献,通过创新要效益,通过创新要发展的新态势。在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关键部位、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战略性创新领域,集中力量加以突破,要把握科技发展规律,瞄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实现超前预测、超前规划、超前起步、超前发展。
目前在高端科学技术领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体现更为突出,发达国家争前恐后抢占高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制高点。高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信息,信息技术集中表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无人机、无人驾驶、生命科学、新物质探索、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等方面,电子技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我国应加大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电子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要重点支持电子类科研院校的研发创新,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关口的作用,闯过了就一马平川,闯不过就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项技术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项技术也可能阻挡一个产业的发展,我国大飞机领域、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将会推动我国航空事业上升一个新的高度,打破发达国家的市场垄断,而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最根本的问题是创新。要培育创新性思维,培育创新性人才,建设创新性国家。党的十八代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有些方面还具有独特优势,有些方面还走在创新前列,有些方面甚至领跑世界前沿。
金钗石斛破壁粉对免疫低下小鼠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可能与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关:激活巨噬细胞,促进T细胞转化,活化Tc细胞,提高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数量与活性等。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指南,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战略思想,通过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创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增强新动力、拓宽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社会主义从制度上消灭人剥削人的机会,建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经济上实现人与人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使旧社会受压迫受奴役的贫苦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就永远没有穷苦人民的出头之日,就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和政治保障。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当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热切期盼, 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主体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达往往掩盖了假象,好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都很富裕,其实不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只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拉拢极少数的工人,许以较高的工资,作为奴役工人阶级的特殊手段,但广大的工人阶级所受的剥削相对过去来说,是更严重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不管资产阶级实行什么样的调整政策和欺骗手段,工人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丝毫不会改变。资产阶级的任何政策调整,目的不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时,必须清醒看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抓住实质内容,抓住最突出的特征,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36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7]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解决贫困问题,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贫困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扶贫措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穷苦百姓的一个梦想,但是在阶级压迫社会里,不可能有共同富裕,“朱门酒肉嗅、路有冻死骨”就是存在着阶级剥削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才真正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才有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反过来,全国各族人民都期盼着共同富裕,大家心往一处想,经往一处使,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主体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确保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物质基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则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不平的现实国情,激发了广大劳动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搞单一的公有制,实际上就是平均主义,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往往会扼杀劳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不劳而获,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极大提升,使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茁壮成长起来,使更多的人富裕起来。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共同富裕,人民群众长期奋斗,艰苦创业的期盼也是共同富裕,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指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6]265共同富裕是发自广大人民群众内心的肺腑之声,是劳动群众的热切期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分配制度的基本追求,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主体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全体儿女,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梦想,中国梦是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纽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渐渐落后了,1840年之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从此,古老的中国一步步走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做了无数次救国救民的尝试,都失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所经历程就是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也让世人无不惊讶,从第一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13位党代表,53位党员的新生革命力量,在强大的反动武装包围中,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带领人民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被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从此当家作主站了起来。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究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8]。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经过接力探索与奋斗,成功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广大道,展现了实现中国梦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0]“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11]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共产主义是一项社会运动、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遥远不可实现的幻想,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已经产生,并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十月革命之后已经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苏联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又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向人类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达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经过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项社会运动,也已经存在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先后建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而且指导了工人的斗争实践。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又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物质财富像源泉一样涌流出来,或许有人不相信,我们回过头看看原始时期、看看古代时期人类社会的缓慢发展,就会明白,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技术是呈几何指数向前发展,现在一年的科技发明、新技术应用比过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科技总量还要大,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机器人生产已经代替了繁重复杂枯燥的人类劳动,人类正在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长期发展过程中,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操进一步提高,共产主义道德将会得到广泛普及,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很多先进的共产党人已经拥有了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就鼓不起劲头,没有精神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而最高尚最伟大的精神就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才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才能有干事创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如果有私心杂念,在工作中就会眷恋自己的狭小利益,就不可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但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允许有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和自私自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私自利与私心杂念是紧密相连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互统一的。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矢志不渝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党人有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有了政治灵魂和精神动力,就能经受住任何风险考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在最危险时期,也能够不变节、不变质、不变色,能够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人民的解放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我们几代人、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就是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默默无闻地、脚踏实地地、开拓创新地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的使命。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共同富裕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主体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民族主体动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共产党员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动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力体系,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13~14]。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中,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把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加美好[15~16]。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3-11-13.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438-439.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1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116.
[12]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5.
[13] 郭宝宏.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 2005(5):110-112.
[14] 周昭成.新时期历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J].山东社会科学, 2014(1):27-31.
[15] 陈华兴, 黄宇.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不竭动力[J].浙江学刊, 2014(2):124-135.
[16] 梅荣政.实践观、唯物史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