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东 石 增
[1.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350117 ;2.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 333403]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1]10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绿色丝绸之路的打造,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建设。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3]513。为此,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绿色丝绸之路打造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对生态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何种理念,建设主体如何形成合力,采取何种路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生态文化共享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的内在旨意,具有前提性和层级性,人民群众作为建设的基本力量,理应共享生态文化建设的有益成果。
生态文化共享理念的提出,存在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背景。现实方面,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虽然不同国家的情况存在差异,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困境。从全球范围看,主要表现为:“臭氧层被破坏,空气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急剧增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人均耕地减少;森林与动植物资源迅速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水质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紧缺。”[4]具体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问题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技部发布的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十大分区中地带性气候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差异明显;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导致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受到显著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水分收支空间分布不均,干旱区绿洲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灌溉农区,大气降水不能满足农田蒸散耗水需求,依靠河流径流和地下水补充水分亏缺,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矛盾突出,导致局部生态环境退化。”[5]205环境问题持续恶化,由部分国家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这就决定生态环境的治理不只是关乎部分国家,而是需要各个国家的协同互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各异,形成生态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就更需要互学互鉴,践行生态文化共享理念,构成生态文化共同体。
理论方面,“一带一路”的倡议,遵循沿线国家和地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四大理念,树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从生态文化本身来看,生态文化包容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化求同存异,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上的最大公约数。生态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共享理念贯穿生态文化建设全过程。从经济与生态文化辩证关系看,经济共同体激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牵引人们对于生态文化需求的提升,经济共享的理念必然延伸至生态文化共享。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591。
“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广阔,国家众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决定了各国较大的生态文化差异,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尊重各国生态文化差异性为前提。习近平指出,“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3]502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由于早期的经济积累和环境破坏转移,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相信通过生态科技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浅绿”思潮较为主流;而经济不发达的亚非国家,现代工业化进程时间较短,经济条件落后,则陷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两难境地。
在尊重生态文化差异的前提下,生态文化共享具有层级性。从横向范围看,生态文化共享并不等于生态文化均享。共享强调生态文化建设成果由沿线国家共同享有,但并不表示平均享有。环境基础的优劣,治理能力的先进与落后,生态文化成果的多寡,决定了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马克思指出,“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6]62。此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曾批判过与“粗陋的平均主义”相关的“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私有财产力图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7]185。从纵向深度看,沿线不同国家对于生态文化的需求存在差异性。经济发达的国家已基本完成现代化,追求人民生态素养的提升、生态科技的应用、生态城市的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对于此,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本国经济的发展,最多是探索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些国家还处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生态文化由沿线各国人民携手共建,理应由各国人民共享。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旨意在于造福各国人民,使人民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社会,逐步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多次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3]504,529
物质上,要让各国人民享受到美好生态生活,着力构建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生态建设。打造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社区、生态家庭,让人民共同享有天蓝、地绿、清新的空气和清澈的河流。精神上,生态文化创作需要达到“顶天立地”。“顶天”指生态文化创作的艺术性,生态文化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要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充分满足各国人民的需求。既要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态文化需求,又要满足沿线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态文化需求,既要满足生态文化素养高的人民需求,又要满足社会底层人民需求。“立地”指生态文化创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因素。生态文化作品主题上彰显人民群众的卓越贡献,取材上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形式上有利于各国人民群众的交流融合,让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化成果。
生态文化共建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共同构建“人类共同体”。中国作为绿色丝绸之路的倡议者,承担着大国责任,携手沿线的国家共同参与生态文化的交流合作。
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已成必然,绿色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就是为了促进沿线国家环境互利共赢。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3]525。这就要求沿线国家开放包容、和平合作,构建“人类共同体”。
“人类共同体”内在包含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闭关锁国的时代已经过去,各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环境问题从进入人类视野开始,就极具复杂性,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和海洋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就注定不是单纯的个别国家和地区的问题,人类的命运被紧紧联系在一起。责任共同体强调各国面对共同难题,要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协同治理。环境问题不仅把沿线各国的命运连成一体,也把责任连成一体。虽然各国环境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需要在新时期为人类生态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利益共同体强调沿线国家利益的共享。建设利益共同体,必须摒弃“零和”思维,在相互尊重、和平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3]523。
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的加剧,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进行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伟大进程,促进了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中国在着力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倡导环境问题的多国共同治理,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化交融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指出,“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文明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3]525。习近平同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8]212。中国高度重视构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既要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又要实现生态文化融合共享,既要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又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大国责任。
中国是绿色丝绸之路的倡议者、推动者,但生态文化共建需要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习近平指出,“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3]498,504。
在多样的生态文化差异中寻求共同的生态文化价值,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同参与。首先,民心相通是基础。民心相通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基础。基础的夯实需要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环境条件,做到求同存异,找准生态文化建设的最大公约数。其次,形成共建合力是关键。生态文化建设,既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其他国家的生态权益,既要关切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要求沿线各国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以环境保护为主,重点解决环境难题,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指出,“除各国政府,还应该调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社会资源参与国际合作进程,提高公众意识,形成合力”[3]528。最后,平等对话基础上加强舆论宣传是助力器。平等对话,要求沿线各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生态文化交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期,不应把造成的环境问题转移给发展中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应依靠自身先进的生态科技协助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难题,逐步走上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道路。加强舆论宣传,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沟通交流,讲好绿色丝绸之路故事,传播绿色丝绸之路声音,传递绿色丝绸之路梦想。习近平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3]505。
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直接指引着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沿线各国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意义重大。相对于生态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出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价值的评判取决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因而忽视了作为客体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观作为对传统价值观的超越,形成了生态中心论、现代人类中心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9]生态中心论完全肯定了自然价值,承认自然价值高于人类价值,把人类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拓展到了自然界;现代人类中心论相对于传统人类中心论弱化了人的自我价值取向,强调避免人的盲目追求,推崇理性追求;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自然价值,不仅要从环境问题本身寻求,而且要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寻求最终原因。三种理论在强调价值取向上存在争议,但都承认了对自然价值的肯定。自然价值分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表现在自然对人的需求满足,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自然的外在价值也越发增加。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的独立性,也就是离开人类的干预,自然本身就存在价值。
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是要确定共同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要肯定自然价值。这就需要从认识论上改变以往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相互对立,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桎梏,形成以生态伦理、生态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把人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价值。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主要地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精神力量,对于直接推动环境问题改善具有间接性,而更多的则只有依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绿色发展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战略思想,来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审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给出的当代解答。习近平对于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习近平形象地把两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的科学论断。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调和的矛盾,科学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辩证思想。
绿色丝绸之路的打造,离不开绿色发展。但正如任何一种发展理念,都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生态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绿色发展适用于哪些国家,多大程度上适用的问题,一定要结合沿线各国的具体情况,避免强制推行“一刀切”的做法。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由于良好的经济积累和生态成本的转移,基本实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全有能力走在绿色发展的前列。发展较晚的国家,仍然需要把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作为首要任务,不适宜直接进行绿色发展,需要发达国家提供生态文化支持,包括物质层面的绿色金融、生态科技、生态建筑、绿色食品;精神层面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以及先进的机制、体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3]513。
绿色丝绸之路的打造,促进生态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8]210。生态文化制度的构建,需要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推进生态文化事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切实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满足沿线各国人民对生态文化的需求。“生态文化事业是以非营利为特征、以政府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生态文化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益性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领域。”[11]生态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沿线各国的生态文化之根,在继承传统生态文化基础之上,开拓生态文化内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当代审视。“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2]其次,生态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体现公益性特点。“生态文化产业是从事生态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生态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11]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而且可以为沿线各国增加经济收入,打造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旅游、生态建筑,造福各国人民。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活力,体现商业性特点。
由上观之,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基本内容之一,沿线国家和人民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和成果共担共享,只有依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互学互鉴和深入交流,才能实现生态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下的绿色发展。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中国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伴生的生态保护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惠及当代中国,更是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8-03-16].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xxfb/201503/20150300926644.shtml.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4] 宋惠芳.现代社会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5]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7年度报告[EB/OL].[2018-03-16].http://www.chinageoss.org/geoarc/2017/B/B7/B7_1/index.html.
[6]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 王雨辰.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争论及其价值[J].哲学动态, 2012(8):24-30.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21.
[11] 赵美玲, 滕翠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J].理论学刊, 2017(4):102-108.
[12] 杨赫姣.生态文化建设的当代构思[J].理论月刊,2014(3):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