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为芳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散瞳是对其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的重要准备工作。白内障患者接受散瞳的效果可直接影响其手术的效果。此类患者手术中最为理想的瞳孔直径应≥8 mm[1]。如果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可明显增加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研究发现,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散瞳的效果与其滴入散瞳药后选取的体位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进行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实施散瞳后指导其取不同的体位对其散瞳效果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手术的436例白内障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204)和对照组(n=232)。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114例;其年龄为19~80岁,平均年龄为(62.5±2.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134例;其年龄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61.5±2.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前,均为其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规格为:1ml/支,其中含有5 mg的托吡卡胺和5 mg的盐酸去甲肾上腺素。在30 min内为患者的患眼滴入3次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两次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间隔时间为5 min。在为患者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前,指导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对照组患者取坐位,使其头部向后仰。为这些患者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的方法是:护理人员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患者患眼的眼脸分开,使其患眼的结膜囊充分地暴露出来,叮嘱患者保持眼睛向上看的姿势。护理人员用右手拿1支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使此药与患者患眼结膜囊的距离约为1.5 cm。然后,将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入患者患眼的结膜囊内,使药物充分地散布在其患眼眼球的表面。压迫患者患眼的泪囊3 min,然后指导其闭眼5 min。
在为两组患者的患眼植入人工晶体前,用斜视规尺测量其患眼瞳孔的直径,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记录。
1)达标: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术眼瞳孔的直径≥8.0 mm。2)基本达标: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术眼瞳孔的直径为6.0~7.9 mm。3)未达标: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术眼瞳孔的直径<6.0 mm。术中瞳孔直径的总达标率=(术中瞳孔直径达标的患者数+术中瞳孔直径基本达标的患者数)/患者的总人数×100%。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中瞳孔直径的达标率为77.94%(159/204),其术中瞳孔直径的基本达标率为22.06%(45/204),其术中瞳孔直径的未达标率为0.00%。对照组患者术中瞳孔直径的达标率为56.90%(132/232),其术中瞳孔直径的基本达标率为40.52%(94/232),其术中瞳孔直径的未达标率为2.59%(6/232)。观察组患者术中瞳孔直径的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目前,临床上对白内障患者常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对此病患者进行上述手术期间,要求其患眼瞳孔的直径应≥8 mm,以便术中操作的顺利实施。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前,需要对其患眼进行散瞳。研究发现,指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取不同的体位进行散瞳,其散瞳的效果有所差异。取仰卧位的患者在滴入散瞳药后的30 min、植入晶体前其患眼瞳孔的直径及散瞳前后其患眼瞳孔直径的差值、术中瞳孔直径的达标率均优于取坐位的患者[2]。在白内障患者取仰卧位时为其滴入散瞳药,由于其患眼处于一个较为水平的状态,因此滴入的散瞳药可充分地散布在其患眼眼球的表面,并可通过泪膜囊进入其眼角膜内,然后被其眼内充分地吸收,从而可使其获得较为理想的散瞳效果[3]。在白内障患者取坐位时为其滴入散瞳药,当其头部与脊柱的角度保持在90°时,其患眼才能处于一个相对水平的状态。但是这种姿势很难持久,多数患者只能将其头部与脊柱的角度保持为115°~135°。此时,患者的患眼未能处于水平的状态,为其滴入散瞳药后可有部分药液溢出,从而减少进入其眼内的药液量,进而影响对其进行散瞳的效果[4]。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在进行手术前为白内障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散瞳,可有效地提高其散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