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临县丛罗峪畜牧兽医站 0332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羊产业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然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危害肉羊业的重大疫病不断频发,在给肉羊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养殖人员带来了健康威胁。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羊的54种主要疫病中,至少有9种属于人兽共患病[1]。
(1)羊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主要易感动物为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口蹄疫具有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以及远距离快速传播性,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口蹄疫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也长期受口蹄疫的滋扰。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通常出现体温升高、厌食、四肢乏力、呼吸急促等症状,一旦爆发可造成大面积流行,产生的危害较大。
(2)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羊是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易感动物,羔羊更为易感,感染羔羊致死率高达90%以上[1]。小反刍兽疫病毒可通过呼吸系统、精液、胚胎等途径传播,急性感染临床表现主要是持续3~5天的稽留热,感染导致病羊口腔溃烂、腹泻加重,病程可持续2周左右。
(3)羊痘。羊痘也称羊“天花”,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类羊病毒性疾病。羊痘病毒可感染山羊和绵羊,分别引起山羊痘和绵羊痘。羊痘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高致死率,羔羊感染该病毒后致死率为100%[2]。易感羊群可通过空气、飞沫等感染该病毒,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厌食、呼吸急促、寒颤并出现痘疹。羊痘病的潜伏期为1~2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1)动物疫病净化基本原理。动物疫病净化是指在特定区域或养殖单元内,有计划地逐步控制并消除某些重点动物疫病的过程。该特定区域可根据当地养殖、疫病流行,以及财政情况划出。动物疫病的净化包括疫病普查、目标群监测、持续监测和疫病的净化四个基本过程。目前选择净化的目标疫病通常需要养殖户、相关检疫部门及财政部门的共同配合予以控制,一般对象是传染性强、致死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重大的疫病及人畜共患病。
(2)肉羊疫病净化现状。改革开放以来,肉羊规模化的比重逐渐提高,但是整体仍然以分散饲养为主。从羊疫病的角度看,分散养殖生物安全水平较低,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起初,为控制和净化疫情,我国主要采取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方法。然而,分散养殖饲养条件较差,科学技术水平有限,难以及时监测和控制,因此这种方式的弊端随着防疫工作的开展逐渐显露出来。目前,我国在以免疫接种为重点的防疫条件下,采用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监测净化技术,实现了对牛瘟的净化,但是羊只疫病的净化,还需要建立健全疫病长效净化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净化体系。
(1)疫病净化工作在肉羊生产中的应用及必要性。
疫病的监测。目前除部分养殖大户进行免疫抗体的监测外,大多数养殖场由于技术水平和财力的制约,自身均没有开展疫病病原及抗体的监测工作,仅依靠防疫部门进行免疫抗体的检测。监测工作的空白直接导致潜伏病原的混入。
引入种羊的来源。大多数养殖户在引入种羊时,不详细了解该种羊场种羊净化淘汰、发病或携带病原情况,导致引入有可能携带病原的种羊。
种羊淘汰。受到育种经济效益的影响,部分种羊场对于经感染抗体监测认为可能存在潜伏感染的种羊,不进行进一步的病原监测或者淘汰,给羊疫病的防控和净化造成了的极大的影响。
生物安全隔离。调研发现,大多数养殖户引入的种羊在安全隔离过程中不注意牧草及饮水隔离,生物安全隔离意识较欠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疫病传播。因此,疫病净化工作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相关部门需要提高种羊养殖户的疫病净化意识,出台相关强制监测、淘汰政策及相应的补贴政策。
(2)肉羊养殖疫病净化方式。鉴于以上研究,防疫部门要从大环境抓起,建立健全疫病净化长效机制。具体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清洁、通风。严格防疫体系,及时接种疫苗,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感染抗体及病原的监测。对转群的羊只和生产前后的羊只进行药物预防和保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实施引种隔离观察,避免外来病原的引入。严格淘汰机制,经过感染抗体和病原监测后,按照相关的淘汰处理流程和方法对带毒害羊进行扑杀处理。
总之,将疫病净化工作直接应用于养殖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满足净化体系建立的需要,从源头上净化对肉羊业具有直接威胁的疫病病原,可以有效地防控肉羊疫病的发生与大范围传播,减少各方面的损失。
[1]秦晓光,尹荣兰,沈国顺.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2006(1):31-33.
[2]王加福.羊痘的流行及防制[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