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450000
(1)多种动物易感。多种偶蹄动物均能感染,可由一种动物传染给另一种动物。
(2)潜伏期短、发病率高、流行猛烈。动物感染后仅需十几小时就可发病排毒,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达100%。仔畜常因心肌受损而死亡。
(3)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据报道,牛只要吸入10个感染单位就可发病,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就高达108个感染单位,呼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入,可使1000万头牛发病。猪呼吸道的排毒量是牛的20倍,况且病畜的任何部位均可排毒。排到环境中的病毒,可在污物中存活数月之久,具有极强的抗环境能力。在老疫区,可成为常在性疫源,每隔三五年便呈爆发态势流行一次。
(4)病原变异性极强。目前知道的有7个血清型:A 型、O 型、C 型、SAT 型(南非)I型、SAT(南非)Ⅱ型,SAT(南非)Ⅲ型及Asia(亚洲)I型,我国主要流行O型、A型和亚洲I型。不同血清型又有若干亚型,各型间不能交叉免疫,同型不同毒株之间仅有部分免疫性,新毒株又在不断出现,而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出现一次新高潮。
(5)传播途径复杂。传染源主要为病畜或带毒家畜,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等向外排毒,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环境、土壤等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也可通过气源远距离传播。
(6)病毒对高温和光照的耐受性较差。高温、光照(紫外线)对病毒有毁灭性的作用。一般盛夏较少发生,寒冷阴湿的秋末、冬春季节常发生流行。
(1)口蹄疫的危害性。口蹄疫已成为养殖业的头号“杀手”,是世界性的“顽疾”,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和社会公共安全。口蹄疫虽然死亡率不高,但潜在的危害性极大,一旦发现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强制性扑杀。
(2)当前的防控现状。多年来,国家在口蹄疫防控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各地的情况看,实行强制免疫和扑杀净化,防控效果不很理想。具体表现在:一是免疫效果不理想[1]。从近几年的免疫抗体监测情况看,与其他病种相比始终存在免疫抗体滴度不高、群体保护率低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不够,麻痹大意,防控意识不强。有的养殖户认为口蹄疫死亡率低、能治愈、免疫副反应强,而不愿防疫,加之猪对接种疫苗的相对钝敏性、疫病干扰和饲养管理不善等,影响了免疫接种应答效果。二是防控措施执行不力。监测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方法手段,疫病监测流于形式。对产地、运输、屠宰环节监管不力,加之运输频繁,导致病原远距离传播。疫情处置仓促敷衍,圈舍、场地、环境消毒不彻底,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难以按照规定实施,存在瞒报、隐报现象。三是在一味追逐利益的背景下,养殖户不断挑战养殖极限,盲目建场,频繁引种、调运,不重视平时的预防,疏于日常管理,造成养殖环境深度污染等。
(1)猪场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冬春季是出栏添槽的高峰期,很容易将病原带入,故在此期间应尽量减少引种和调运,实行 “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猪场人流、车流和物流。在猪场大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池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每周至少更换消毒液两次。对病猪要严格隔离,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程序是先喷洒周围环境,然后彻底清扫粪尿,垃圾、污物和垫料堆积发酵或焚烧。第2次喷洒并维持4小时以上,对水泥地面及运载工具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第3次喷洒,自然晾干。在环境消毒的同时,要做好带猪消毒,实行全方位立体消毒,以促进舍内的微生态菌群平衡,改善猪舍环境。
(2)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疫苗接种是控制口蹄疫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规模场可依托当地防疫监督部门对场内不同批次、不同日龄的猪群进行监测,对抗体检测不合格的,重新免疫或加强。对新添槽应补针的,及时补针。鉴于当前免疫监测不到位的实际,建议在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再普注一次。另外在免疫接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流行毒株类型,确保免疫用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
(3)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猪群的易感性。栏舍要清洁卫生,干燥暖和,防止贼风或温度忽高忽低,减少应激,消除发病诱因。饲料要新鲜优质,配方要合理,日粮要充足。认真落实卫生防疫制度,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4)肌肉注射口蹄灵。治疗量每瓶20mL用于100kg体重的家畜,预防量每瓶20mL用于200kg体重的家畜。
[1]赵磊.抗口蹄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D].安徽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