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伟
(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 绵阳 621100)
腺瘤样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男性发病的部位为附睾,女性发病的部位为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生殖器官。在女性腺瘤样瘤患者中,子宫腺瘤样瘤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1]。研究发现[2],子宫腺瘤样瘤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情易被误诊、漏诊。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子宫腺瘤样瘤的病理特征,以期为此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期间三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为28~69岁,平均年龄为(45.28±1.06)岁;其中,进行子宫腺瘤样瘤剔除术的患者有11例,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有2例。
回顾性地分析这13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进行手术探查及对其切除的病灶进行显微镜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由病理科高年资的检查医生完成免疫组化检查及显微镜检查的相关操作。取患者切除病灶的部分组织,将获取的病灶样本放到浓度为10%的中性福尔马林中进行固定,使用石蜡对病灶样本进行包埋。对病灶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处理。将病灶样本制作成切片后进行镜检。使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对病灶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免疫组化检查时使用的即用型标记抗体包括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广谱CK)、细胞角蛋白5/6(CK5/6)、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8(CK8)、细胞角蛋白14(CK14)、上皮膜抗原(EMA)、间皮瘤相关抗体-1(HBME-1)、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这些即用型标记抗体均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进行手术探查的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病灶均位于子宫肌壁间,其肿瘤的直径为0.6~6.2 cm,其肿瘤的平均直径为(2.79±0.13)cm。这些患者的病灶均为单发性结节,其肿瘤的切除面均为实性,分布均匀,颜色为灰白色,质地坚韧但无清晰的边界。
进行镜检的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病灶标本中存在梁状、微囊状、腺样等结构,其病灶内腔隙的大小、形态不一,未见炎症细胞或红细胞。其中有2例患者病灶标本的部分腔隙内可见黏液,且呈淡染的表现。这些患者病灶的腔隙内有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单层),具有淡染、少量的胞质,病灶的部分区域内有印戒样、上皮样的肿瘤细胞,这些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上皮样肿瘤细胞的边界不清晰,其中有圆形或卵圆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丰富且呈淡染或嗜酸表现。在这13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病灶标本中的间质平滑肌出现增生,这些增生的组织对肿瘤进行包绕、分割,部分区域以平滑肌为主。有1例患者病灶标本中的间质组织以胶原纤维为主。在这1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肿瘤标本的间质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浸润,但未形成淋巴滤泡。
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显示,这些患者进行HBME-1、Calretinin、CK7、CK8检测的结果均为阳性,其进行CK14、EMA、CEA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在这些患者中,有1例患者进行CK5/6检测的结果为阳性。
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起源于间皮,形成腺样结构的良性肿瘤。在我国,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病率为0.97%~2.70%。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病率较低,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其病灶的影像特征并不典型,导致该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均较高。分析子宫腺瘤样瘤的病理特征对提高此病的临床确诊率具有重要的意义[3-4]。
子宫腺瘤样瘤与子宫腺肌瘤的病理特性较为相似。但子宫腺瘤样瘤内无紫蓝色的出血点,而子宫腺肌瘤可见该特征[5]。由于子宫腺瘤样瘤中的上皮样细胞、平滑肌组织相互交织,因此可表现出与癌细胞浸润肌层相似的特征。并且,在肿瘤实行生长的区域可见印戒样细胞。因此,对子宫腺瘤样瘤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易将其病情误诊为子宫腺癌。腺瘤样瘤细胞缺乏异型、核分裂的表现,并且不会有间质促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对腺瘤样瘤和腺癌患者进行CK检测的结果均为阳性,但对腺癌患者进行CEA、EMA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这可作为进行病理检查时鉴别诊断子宫腺瘤样瘤和子宫腺癌的主要依据[6]。当腺瘤样瘤中主要是内衬扁平细胞时,临床上易将其与平滑肌瘤间质血管相混淆。这是因为腺瘤样瘤的微囊腔隙结构可分布在平滑肌中。但需注意的是,腺瘤样瘤的腔隙内不会出现炎症细胞或红细胞,且少数患者病灶的腔隙内有黏液,进行免疫组化上皮及间皮标记物检测的结果均为阳性。与之相比,在平滑肌瘤中常见炎症细胞和红细胞[7]。
综上所述,医生应熟练掌握子宫腺瘤样瘤的病理特征。接诊疑似病例后,应根据进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对其病情进行综合诊断,以确保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