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献
(资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 641300)
霉菌性鼻窦炎是一种非变态性鼻窦炎。该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有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空气质量的下降,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该病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牙痛、头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及嗅觉减退等症状。该病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病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效果,笔者对近年来资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期间资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且均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中,排除不具有进行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排除病历资料缺失的患者。在这3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占40.54%),女性患者22例(占59.46%);其年龄为29~53岁,平均年龄为(38.59±11.37)岁;其病程为1~9个月,平均病程为(3.54±1.21)个月;其中,有首次发病的患者19例(占51.25%),有病情复发的患者18例(占48.65%);有双侧鼻腔发病的患者3例(占8.11%),有单侧鼻腔发病的患者34例(占91.89%);存在鼻塞症状的患者有22例(占59.50%),存在流涕症状的患者有31例(占83.78%),存在牙痛症状的患者有14例(占37.84%),存在头面部疼痛症状的患者有21例(占56.76%),存在鼻腔分泌物增多症状的患者有12例(占32.43%),存在嗅觉减退症状的患者有8例(占21.62%)。
对这37例患者均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常规的消毒和铺巾,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与肾上腺素对其进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将鼻内窥镜置入患者的鼻腔内,对其鼻腔内的病变情况进行探查。对于上颌窦发生病变的患者,在鼻内窥镜的辅助下,彻底清除其发生病变的钩突,咬开筛泡,扩大上颌窦(使上颌窦的开口向上、向后扩大),将其鼻腔内的息肉和增生物彻底清除。之后在患者的窦腔内插入吸引管,吸除其窦腔内的脓性分泌物、霉菌块及干酪样的坏死物。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窦腔进行冲洗,确保其窦腔内无异物。对于蝶窦发生病变的患者,先将其患侧鼻甲的后端切除,之后在其蝶窦处做一个开口(开口要向上、向后扩大),彻底清除其蝶窦腔内的分泌物和坏死物。在此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暴露其鼻腔内的骨质,并加强对其鼻腔、鼻粘膜、鼻内神经和动脉进行保护,减少其手术创伤。若患者鼻腔的解剖结构存在异常,伴有通气困难和引流困难的情况,应对其进行鼻腔矫正手术,矫正其鼻腔的解剖结构,恢复其鼻腔正常的通气功能。术后,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预防感染治疗,同时指导其在手术后的1周内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观察并记录这37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切口愈合的情况及其临床症状(包括鼻塞、流涕、牙痛、头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等)缓解的情况。术后,对这37例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其鼻腔粘膜的恢复情况及其病情的复发情况。
术后,这37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其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其鼻塞、流涕、牙痛、头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及嗅觉减退等症状均彻底消失。术后对这37例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显示,其鼻腔粘膜完全上皮化,且其病情均未复发。
霉菌性鼻窦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是由霉菌感染所致[2]。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鼻塞、流涕、牙痛、头面部疼痛、鼻腔分泌物增多及嗅觉减退等[3]。对该病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可见其鼻腔内存在豆腐渣样的分泌物,其中鼻道内存在鼻息肉和脓液。对该病患者进行CT检查,可见其上颌窦腔内存在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其窦腔内存在斑点状或条索状的钙化影。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变部位较为特殊,采用口服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对该病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对该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其鼻腔内的病变组织,恢复其鼻腔正常的通气功能,改善其鼻腔内的微环境,抑制霉菌生长,预防病情复发[4]。临床研究表明,对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能彻底清除其鼻腔内的病变组织,扩大其窦口,从而可有效地恢复其鼻腔正常的通气功能。另外,采用此术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其鼻腔粘膜的损伤较小,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手术路径较多,可经患者的中鼻道、下鼻道、上颌窦前壁等不同的路径进行手术操作[5]。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及病变类型的不同选择最佳的路径进行手术操作。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且其术后的并发症较少,手术的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