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2)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建设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的一次伟大飞跃。现代化是全方位、多领域、各层次的变革和跃升,并不仅限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领域。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全面现代化包括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技术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自然演进过程,也需要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文化支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灵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有文化的基础和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反映,同时又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加深,党的文化自觉达到新的高度,文化建设规模扩展、力度加大。
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努力探索。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提出了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巩固的现代化国防。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目标。1964年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80年代伊始开宗明义:“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长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加了治理之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工业、农业、科技现代化统一纳入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中;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化现代化的教育基础建设;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增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态之维;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涵具体化为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等等。可以看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文化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在对总体布局的认识上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领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成了全面发展、相互支撑的系统格局。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等,都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是与其它领域同等重要的领域,文化建设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文化的血脉贯通,没有精神的力量支撑,就不能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将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纳入其中,使文化成为现代化的文化基因。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增强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这就从“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提升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的独特地位。道路自信是以道路中蕴含的文化的自信为基础的,理论自信是以对科学理论真理力量的文化信念为底蕴的,制度自信是以对建立制度的文化理念的自信为前提的。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与“四个自信”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结构,从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拓展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因此,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建设现代化。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这就表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没有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怎样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可不可以说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或者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这种社会形式,也经历了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适应现代化、跟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从而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文化现代化还是一个政治的范畴,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性质的现代化,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内涵的文化现代化。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态。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标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规律。从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看,现代化的优先目标是与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连在一起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满足人民最基本的食物需求,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国防建设关系新中国的安危,这些就自然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优先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是基础,工业为主导,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国家富强不可一日无国防,由此“四个现代化”顺势而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不断巩固,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机制,国家治理不够顺畅、不够高效,自然会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建设,掣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九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新时代。全面建设就是指未来3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政党、国家治理、人的全面发展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这是由于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体系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身就要求现代化的总体性,不能单打独奏,也不能仅仅是几个领域。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所构成的,需要总体推进与局部跃升相结合,文化建设现代化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从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看,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而且需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高。文化是社会形态的鲜明特征和显著标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魂。
文化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旗帜。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建设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与中国发展进步潮流相一致的先进文化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由此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旗帜。新民主主义文化犹如大海中的灯塔,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和战争事业,起到了强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创立了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为灵魂,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准则,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己任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中国人民新的素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伟大飞跃的思想旗帜。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人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伟大飞跃的思想旗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旗帜。
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要将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页。,同时要求全党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这就表明,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如果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一切从本本出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发动和精神呼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年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包括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要求以伟大精神赢得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的伟大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创造精神激励开拓创新实现现代化,伟大奋斗精神激励攻坚克难实现现代化,伟大团结精神激励万众一心实现现代化,伟大梦想精神激励坚定不移实现现代化。
文化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现代化称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此构成我国现代化的价值准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导向。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美丽,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我们要培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念转变为价值实践,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成。
文化厚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智力基础。文化建设包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大大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大大增强为条件的。经济落后建不成现代化,文化落后同样建不成现代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科技竞争的基础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竞争。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表明了全面现代化,教育要先行,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队伍和智力资源,建好基础工程。新时代文化建设,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也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继续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从道路、理论、制度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根本文化成就。我们所说的文化现代化或现代化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文化结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明显的政治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思想形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明显的现代属性,顺应历史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反映人民心声,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生产和使用同样同质的科技产品,但不能接受同一种文化或信奉同一种宗教,文化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建设现代化的本质内容。从历史脉络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历史文化、当代文化、未来文化于一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指导思想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神,注入了时代内涵。从发展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文化内在地与现代化相契合,不仅不排斥而且是向往新世界新社会的;这一文化自觉地与世界相连接,不仅不封闭而且是开放包容的;这一文化前瞻地与未来相一致,不仅不停滞而且是构想创造美好愿景的。从基本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文化保持了现代化的文化之根,科学的文化保证了现代化的文化之魂,大众的文化彰显了现代化的文化之本。从动力机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转化和发展,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不停止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与实践同行,与时代同步,与现代化同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传统与现代既有矛盾冲突的关系,也有相容相济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牢固根基和有机构成,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长久的历史积淀,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仍然是宝贵的思想富矿和有益的精神源泉。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启示。既要承认人是从属于自然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人在自然规律面前又不是消极无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现代化为全体人民造福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与人之间关系仍然适用的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的思想,是社会现代化、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根据。
革命文化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实践中,形成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主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英雄主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官兵一致的革命民主主义,“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纪律观念,热爱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等内容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革命性,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仍然在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仍然需要保持和弘扬革命精神,仍然需要革命文化的营养。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并不仅仅是传统的,而且也是现代的,并不仅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旗帜,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财富。从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本质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的现代思想体系,是反映人类历史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科学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是世界现代化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实质上是代表先进与现代,红色基因本身就包含着现代基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在传承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新型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容和时代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部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高度契合、高度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掌握好运用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规律。文化建设现代化的规律是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重要组成,遵循这一规律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文化建设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局中来实施,通过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来促进和保证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同步推进、互相促进的过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滞后都会制约其它领域的发展。没有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的现代化。
扎根历史、面向未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指向未来。同时,现代化又是从历史走来,以全部历史的积累为根基的。文化更是如此,无论如何现代,文化的根和脉都深藏于历史之中。文化现代化不能抛弃文化的根脉,而且要从历史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智慧。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文化如同一条江河,奔腾不息、流向大海,面向现代化、进入现代化、反思现代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吸收人类文明。文化首先是民族的,从更大的视野看文化又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坚信这一文化经历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润养、淬炼,愈益醇厚和纯净;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砥砺、提炼,与世界和时代贯通;保持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紧跟时代潮流、昭示现代化趋势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各个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也是与世界各国文化交往交锋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学习借鉴当代世界各国文明和文化的优秀成果。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本质属性的内核。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不仅在于文化形式、样式、手段、媒介的创新,而且在于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精髓。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有新的内容、新的认识、新的价值产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逐步精炼完善的过程。现代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不是静止停滞的而是生长向上的。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素质。文化只有作用于人,以文化人,才能发挥教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要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教育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建设是基础。托起现代化社会的是现代化的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的过程。
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需要倡导创新文化,让创新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之母,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内生创新、鼓励创新、褒奖创新的,创新文化的培育才有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造就了以文化创新催生创新文化、以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创新的生动局面。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让全体人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享受更有尊严、更有品位、更有价值、更有乐趣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