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545500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持续提升,社会对于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民群体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猪的养殖进程中,因为各种疾病的发生,往往会使得养殖户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猪丹毒作为众多疾病中的一种,其本身是一种急性、传染力极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倘若不能够进行有效的预防与诊治,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病猪死亡,导致养殖户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在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入探讨猪丹毒的诊断及预防方法十分重要。
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又被称作丹毒杆菌,其处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通过病料涂片或者培养,主要表现为微弯、细长,以及平直的状态。猪丹毒处在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与肉汤培养基中主要表现为长丝形态。猪丹毒对于不良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通过在液体培养物中进行封闭保存,能够存活17~35年。处在干燥的环境当中能够存活3周,在阳光下能够存活10天,而在动物组织中则能够存活数月之久。高温是消灭猪丹毒病菌的重要方式,在55℃环境下持续15分钟、70℃环境下持续5~10分钟,均能够直接将其杀灭。采用消毒溶液,比如1%漂白粉、5%石灰乳、2%甲醛溶液等,能够在5~15分钟消灭该菌[2]。
(1)传染源。猪丹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猪及病猪,病菌往往寄生在带菌猪的骨髓、回盲瓣、胆囊及扁桃体中,通过眼、口、鼻、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使得圈舍、用具、饮水,以及饲料等受到污染,最终进行传播。
(2)易感群体。各个品种、年龄的猪均为易感群体,主要集中在架子猪或育成猪群体,伴随年龄的持续增长,相应的易感性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因为母源抗体方面的因素,3月龄以内的仔猪极少出现感染的现象。又因为成年猪在隐性感染之后能够获取相应的免疫保护,所以6月龄以上的猪群发病率也非常低。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龄的猪群。具体是因为皮肤受到创伤后导致感染;通过拱食被污染的土壤,或者食用被污染的水源和饲料等,通过消化道感染;蚊虫在吸吮病猪血液后也会携带猪丹毒杆菌进行传播。
(3)传播途径。猪丹毒主要是通过皮肤创伤、消化道及吸血昆虫等途径进行传播。具体是因为皮肤受到创伤后导致感染;通过拱食污染过的土壤,或者食用被污染过的水源和饲料等,通过消化道感染;蚊虫在吸吮病猪血液之后,其也会携带猪丹毒杆菌。
(4)流行特征。猪丹毒在北方存在极为显著的季节性流行特征,主要集中在7~9月份。在四季气温变化较小、气温较高的区域,猪丹毒则不存在季节性特征。除此之外,应激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变化,也有诱发猪丹毒的可能。
(1)临床诊断。急性型猪丹毒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存在发病急、暴发性流行及致死率高的特征。病猪的大腿外侧、背部、颈部及耳根出现紫斑与皮肤潮红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食欲衰减、高烧、精神萎靡及大便干硬[3]。急性型病例会在3~4天内死亡,如果治愈,则会转变为慢性型或者疹块型。
疹块型即亚急性型猪丹毒,症状相对轻微,整个病程大约持续1~2周。在感染初期,表现为多个位置产生疹块,凸起的高度为2~3mm,临床表现为呕吐、体温升高、便秘以及口渴等[4]。当疹块产生之后,病猪的体温会不断降低,病情得以改善,最终康复。也存在病情恶化,最终转变为败血型猪丹毒而死亡的情况。
慢性型猪丹毒较为常见的情况包含慢性皮肤坏死、慢性关节炎及慢性心内膜炎等,病猪主要表现为腿部疼痛、僵硬,以及四肢关节炎性肿胀等。在急性症状逐渐消失之后,开始发生关节变形的情况,表现为卧地不起、跛行。病猪食欲基本正常,然而生长速度开始减缓,病程通常为数周至数月。
(2)细菌学诊断。细菌学检查是临床针对猪丹毒进行诊断的理想方案。对慢性病例耳静脉采血,将渗出液或者血液制作涂片,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针对急性死亡的病猪,选择淋巴结、肾、肝、肾、脾等血液或者脏器制作成涂片,进行染色处理,实施镜检。猪丹毒杆菌大部分位于血细胞之间,仅有少量属于成丛状态,同时往往会出现中性白细胞吞噬丹毒杆菌的情况,再加上血液当中的丹毒杆菌含量往往非常少,必须要进一步扩大观察的视野。对猪丹毒的细菌学诊断,细菌培养也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式。采集样品接种于鲜血琼脂,在37℃的恒温箱中进行24小时的培养,随后开展猪丹毒的诊断。
(3)鉴别诊断。猪丹毒症状与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以及猪瘟等较为相似,临床诊断时必须进行细致的鉴别。仔猪副伤寒主要集中在2~4月龄群体,症状表现为先便秘再下痢,剖检能够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存在明显肿大的现象,盲结肠肠壁出现灰黄色的坏死物,脾部肿大,肝部则有灰白色的小点状坏死灶。链球菌病病例表现为皮肤出现出血斑点,但并没有疹块状出血现象。猪肺疫症状为咽喉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剖检变化主要为呼吸道、肺部病变,能够看见肺部存在充血和水肿的现象。猪瘟的病理剖检表现为脾脏出血性梗死,淋巴结位置出现大理石样花纹出血,肾部颜色为灰黄色,并且表面有诸多小的出血点,但不存在肿胀的现象。临床诊断也可以尝试对粪便回盲结肠口位置的扣状溃疡进行分辨。
(1)抗生素治疗。对猪丹毒较为敏感的药物有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泰乐菌素、青霉素及头孢类等,青霉素最为敏感。泰乐菌素2~1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链霉素50mg/kg体重,先使用灭菌水对链霉素进行稀释,再实施肌肉注射,每日1~2次。青霉素8000u/kg体重,同样选择灭菌水对青霉素进行稀释后再实施肌肉注射,每日剂量分为2次完成,注射间隔为12小时[5]。
(2)抗血清治疗。抗血清治疗是一种特异性的治疗方案,针对仔猪的治疗为5~10mL、3~10月龄为30~50mL、成年猪为50~70mL,均通过皮下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注射24小时后再注射1次即可。通常可以与青霉素联合用药,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1)免疫预防。针对猪丹毒的免疫,通常采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体重1kg以下和剂量为5mL,1kg~10kg剂量为3mL,1个月后再实施第2次补注,同样为3mL。通常注射21天后可获得免疫力,免疫时间为6个月[6]。除此之外,养殖户也可以选择猪丹毒弱毒菌苗、猪丹毒活疫苗实施免疫预防。
(2)消毒管理。对于猪丹毒的预防,消毒管理至关重要。对养殖场的粪便、剩料及垃圾等均实施定期清理,至少每周针对猪群、地面、墙壁及设施进行消毒,并对消毒液浓度实施系统地计算,以此来保障消毒工作不存在死角。在猪舍内外应当分别设计相应的消毒池,在消毒池中添加烧碱水或3%的消毒剂,每周至少需要更换2次。处在紧急防疫或疾病爆发时期,应当基于各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大消毒力度,对存在隐患的养殖场实施封锁,消毒频率需要加强,至少每日进行1次消毒。同时还应当对使用后的各种医疗废品进行集中焚烧。
(3)采用自繁自育模式。对于各个养殖场来说,要想有效预防猪丹毒,应当采用自繁自育的模式。若必须引入新的品种,或需要与外来猪种实施配种,应当在引入前开展引进种猪的预防接种工作。等到疫苗完全产生免疫作用之后再引种。种猪引进后需要隔离饲养1个月,待确定其健康无病后才能混养。
综上所述,针对猪丹毒的诊断必须要综合参考其病原与流行病学,综合利用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系统分析,在明确诊断以后,再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进行全面防治,这样才能够实现猪丹毒的有效控制,保障广大养殖户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