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畜牧兽医站 810003
该病由多种病原菌所致,主要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引发,李氏杆菌、奈氏球菌、立克次氏体和结膜支原体等病原菌也可致病。鹦鹉热亲衣原体呈球形或椭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主要存在于羊结膜和鼻分泌物中。该病原菌对四环素族抗生素和青霉素敏感,0.5%石碳酸溶液或0.1%福尔马林溶液24小时将其灭活。
绵羊和山羊均易感,无性别和年龄差别,以新引进羊和24月龄内羊发病最为常见。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病羊的眼鼻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可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眼结膜间接接触感染,蚊、蝇类可成为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空气污浊、气候炎热、刮风、尘土等因素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一旦发病,可在1周内迅速波及全群,呈地方性流行。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病羊初期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结膜潮红,有黏液性脓性分泌物。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羊角膜浑浊,有黄白区,表面覆有黄色沉着物。重症病羊因眼内压升高,角膜凸起,呈尖圆形,间有破裂形成溃疡,角膜周围血管呈树枝状充血、扩张,有时可发生眼前方积脓或角膜破裂。虹膜粘连,晶状体可能脱落,多数病例初期为一侧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羊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程一般为20~30天。多数病羊可自然康复,部分病羊出现角膜炎、角膜翳、角膜白斑和失明。
根据流行特点(传播迅速、常发于天气炎热、湿度高和蚊蝇滋生的夏秋季节)、临床症状(羞明流泪、角膜浑浊或溃疡)能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需进行实验室确诊,包括间接血凝反应试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及荧光抗体试验等。此外,应注意与羊传染性无乳症进行鉴别诊断。羊传染性无乳症不仅临床可表现出角膜炎症状,而且也伴有乳房炎和关节炎等症状。
(1)西医疗法。对症状较轻的病羊,可使用2%~4%硼酸水溶液冲洗患眼,干后用油剂青霉素点眼,涂抹金霉素眼膏,1次/天,一般3~4天可痊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眼,再用青霉素40万IU溶于10mL醋酸可的松眼药水中点眼,3次/天。出现角膜浑浊或白内障时,用青霉素50万IU加病羊全血10mL,于眼睑皮下进行注射,或用50万IU链霉素溶液5mL于眶上皮下注射。对重症病羊应配合全身疗法,成年羊使用青霉素钠160万IU+双氢链霉素50万IU+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混合肌注,2次/天。
(2)中医疗法。龙胆草、栀子、黄芩、野菊花、当归、生地、泽泻、车前子、柴胡各30g,甘草15g,水煎灌服,每天1剂,连用3天。上述方剂为龙胆泻肝汤加减,作用为清肝明目。肝开窍于目,肝主目,龙胆草可泻肝火。栀子和黄芩有辅助龙胆草泻肝火之功效。野菊花清热明目,柴胡疏肝解郁,泽泻和车前子具有清利湿热之功效,甘草和中解毒并可调和诸药。鉴于该方剂大苦大寒,恐寒伤脾胃,故采用生地、当归活血养血,驱邪扶正。
(1)该病为非致死性传染病,一般病羊可自行康愈,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影响羊只的生产性能,病羊甚至由于结膜和角膜白斑双目失明而被淘汰。因此,一旦确诊该病,就要尽早隔离治疗,采用西药辅以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2)近些年来,养羊业发展迅速,由于引种频繁,加之饲养管理条件差,羊群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为此,引种应尽量从与本地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小的地方引种,以减少引种带来的应激疾病。同时注重日常饲养管理,补充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提高羊群的机体抵抗力。保持羊圈清洁、干燥、通风,定期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清除栏舍内的粪污,并进行焚烧、深埋和堆积发酵处理。
(3)通常情况下,病羊经过有效治疗康愈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病。为此,使用从当地分离得到的具有血凝性和菌毛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适时给羊群进行免疫接种,能够较好地防控该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