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平,苏庆海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糖尿病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此病主要是由于持续高血糖状态所致的自主神经病变和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1]。以往临床上常单用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但效果不够理想[2]。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用乳果糖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的临床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探究用乳果糖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的临床效果,笔者对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接诊的78例糖尿病便秘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接诊的78例糖尿病便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其年龄为46~79岁,平均年龄(58.74±3.35)岁;其病程为1~23年,平均病程(6.24±2.13)年。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7例;其年龄为48~81岁,平均年龄(59.31±3.72)岁;其病程为1~22年,平均病程(6.32±2.25)年。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为对照组患者应用莫沙必利进行治疗。莫沙必利的用法是:口服,5 mg/次,3 次/d(餐前30min服用)。在应用莫沙必利的基础上,为研究组患者加用乳果糖进行治疗。乳果糖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剂量为30ml/次,1次/d。在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后,将其用药量调整为10~20ml/次,1次/d。用药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期间,禁止患者服用其他的泻药。
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完全消失,排便功能恢复正常,可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有所缓解,排便间隔的时间和便质均趋于正常,可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可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无效。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显效的患者有32例(占82.05%),为有效的患者有5例(占12.82%),为无效的患者有2例(占5.13%)。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显效的患者有24例(占61.54%),为有效的患者有7例(占17.95%),为无效的患者有8例(占20.51%)。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49%(31/39)。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糖尿病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此病主要是由于持续高血糖状态所致的自主神经病变和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以往临床上常单用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但效果不够理想。莫沙必利属于强效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可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和胃肠的蠕动,促使干结的粪便吸收水分,从而可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3]。乳果糖属于人工合成的双糖,不易被小肠吸收,因此不会对血糖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4]。此药具有以下作用:1)可提高肠腔内的渗透压和粪便的含水量。2)可转化为乳酸、醋酸,降低肠腔内的pH值,增加胃肠蠕动,减少内毒素的吸收和蓄积[5]。3)可被双歧杆菌产生的D.半乳糖苷酶分解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生长所需的碳源,从而可起到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增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4)可提高胃动素的水平,降低一氧化氮的水平,从而可起到加快胃肠蠕动的作用。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用乳果糖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可促进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提高其肠腔内的渗透压,改善其排便功能[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9.49%)。
综上所述,用乳果糖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姚嫚娇.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双歧杆菌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1(2):104-105.
[2]靳淑黎,李丽平.黛力新联合莫沙必利、乳果糖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2):25,26.
[3]吴芳华,周焕娇.“标本配穴”电针法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2):353-355.
[4]张耿坤,姚毓洲.联合用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4):479-480.
[5]李达斌,舒科.枸橼酸莫沙必利与乳果糖联合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6):2543-2544.
[6]周立文,杜改焕.大黄碳酸氢钠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2型糖尿病便秘5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