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论内涵

2018-04-12 06:48张乾元
关键词:伏羲易学石涛

张乾元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一画”是《周易》哲学的重要范畴。“一画”在汉魏时期的易学、书画领域已经开始应用,至宋明理学成为比较通用的哲学慨念,并在清代广泛使用在诸多领域。清代画家石涛将“一画”用在画论中阐发,遂成为画学极为重要的范畴。现当代美学、书画论学者对石涛“一画”的解释论述较多,究其哲学基础,有认为是道家的,有认为是儒家的,佛家的,种种。这些解释,实际上是没有按照石涛原本的定义来弄清其中的关系,对“一画”范畴的出处认识不清,更主要的是缺乏对易学的研究,造成理解和诠释的偏离与混乱。因此,有必要理清脉络,正本清源。

一、太极为一

“一画”概念在《周易》的古《经》和孔子《易传》中并没有出现。孔子《易传》中只建立了“太极”“天一”“贞夫一”的概念。“太极”虽然没有“一”的字眼,却实际上被后代易学家用“一画”来描述。“天一”“贞夫一”虽然有“一”字,但与“一画”的指向并不一致。《易传·系辞上》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是将十进位基数视奇数为天数、为阳数,偶数为地数、为阴数,然后以此类推,至于无穷。“天一地二”是代表天地的奇偶基数,天地已经从太极生出,此与太极“一画”的含义完全不同。

《易传·系辞下》提出:“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这里的“一”并不是指先天地的太极,而是指人类“观”天地之道、日月之道、天地变动而获得不偏不倚的整体统一性,是以中正专一(贞)的心态观察天地变化,整齐划一,把握所有变动的复杂性、多样性。

《易传》将宇宙原始的形成变化过程统称为“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汉代虞翻(164—233年)注此句曰:“太极,太一也。”[1]320“太一”即太极,和“一画”是一致的。太极是天地两仪生成之前一个无法穷极的混沌体,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本原。太极生化天地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变动是极为宏大的,故无极限。太极混沌体散开,天地分离,天、地为二仪,由一生二,由二生四,由四生八,不断翻倍衍生,以至万千无穷,这是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秩序。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为:“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2]82元气生清浊二气,清阳者上升为天,浊阴者下降为地。乾坤升降,两仪生日月、四时、五行、八类事物自然生成,进而万物生成。此元气生天地之说已经显示出汉代宇宙生成论开始向存有论的转向。

二、易学“一画”三义

《周易》自汉代为文人必修科目,冠居五经之首。解释《周易》一般是在尊重圣人《经》前提下来进行,形成专门的学科和流传历史,即易学。“一画”在自汉以来的论著、书信、语录、诗赋等各种文体中均有使用,应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概念所指,其义大体有三种。

第一,“一画”泛指伏羲始画八卦这一创举。例如:

1. 唐朝独孤郁赞“一画”之简。唐朝史学家、散文家独孤郁(776—815年),反对自六朝至唐的辞藻繁密、华而不实的轻薄之风,主张文章要有古文的简约之气,尚理通道。其《辩文》有曰:

故伏羲作八卦以象天地,穷极终始万化,无有差忒。故《易》与天地准,此圣人之文至也。但合其德,而三才之道尽。后圣有作,不能使之为五或七而九洎曲折者,是其文之至也。文字既生,治乱既形,仲尼作《春秋》以绳万世,而褒贬在一字,是亦文之至者乎?然则《易》卦之一画,春秋之一字,岂所谓崇饰之道而尚多之意耶?[3]6989

独孤郁引用和汇集了《易传》系辞原句,借以赞颂圣人朴实的文风和简易之道。伏羲画卦,以天地变化的规律和物象为准绳,使天、地、人的德、情、性、理合为一体,无有偏差,这是伏羲圣人的“至文”。后世圣人的爻辞、系辞简略高远,也没有把《河图》《洛书》最简单的五、七、九之数变得繁琐曲折和难以理解。孔子作《春秋》,能用一字准确作褒贬评价,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精确裁定。此“一字”之微言大义,见出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这是孔圣人的“至文”。伏羲画“八卦”,一画分出阴阳,高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本源和类别。这些哪里有六朝以后文学出现的崇尚华丽的外在彩饰和以多为贵的淫巧繁塞现象?这里用“一画”指代伏羲画卦,赞颂伏羲所画阴阳符号至简而道理深远。

2.南宋陆游“一画”开天。唐宋诗词有很多“读《易》”的诗篇,“南宋四大家”的刘松年(约1155—1218年)画有传世“绝品”《秋窗读易图》等,都揭示了宋代文人以探讨《易》理为主流和风尚的文化形态。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陆游(1125—1210年)有关“读《易》”的诗或文则多达几十种。其一《读易》诗曰:

揖逊干戈两不知,巢居穴处各熙熙。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4]2043

原始人类不懂得揖让之柔与战争之刚,居住在洞穴野处却能熙熙而乐。伏羲“一画”开始设立太极之道,定乾坤,立尊卑,文明由此而生。陆游认为伏羲画卦,道破天机,阴阳并存,祸也由此而生。陆游另有《杂感》诗曰:

羲皇一画开百圣,学者即今谁造微。文词害道第一事,子能去之其庶几。[4]2043

伏羲“一画”开天,历代圣贤、文人学者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有谁能达到如此的微妙高深的境界?这里,诗人同时感悟和批判南宋写诗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第一要批判的是“文词害道”,一味写诗抒情却没有道学内涵,缺乏理性的东西。然而理学家的诗歌又往往是有诗韵的哲学道理,而失去了诗的艺术性、朴素性和现实性,也令人感慨。

第二,“一画”特指太极。例如:

1.南宋朱熹的“一画”精论。南宋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年)在《周易本义》中解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句曰:

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太少。八卦者,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5]314

这里的“一画”是从象数上解释“太极”。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阴阳符号两段式排列,成为四数,象征四象。三段式排列成八数,象征天地人“三才”,八卦排列而成。二画、三画是指阴阳两段式、三段式排列结构,称爻位。朱熹在《朱子语类·易三·纲领下》中指出:

须是将伏羲画底卦做一样看,文王卦做一样看,文王周公说底《彖》、《象》做一样看,孔子说底做一样看,王辅嗣、伊川说底各做一样看。伏羲是未有卦时画出来,文王是就那见成底卦边说。“画前有易”,真个是恁地。这个卦是画不迭底,那许多都在这里了,不是画了一画,又思量一画。才一画时,画画都具。[6]1645

朱熹在此论“三圣易”,强调圣人画卦、说卦、解释卦各有创造,各自的功绩贡献不同,各个时期观点也各自有别,当统一一体来看待。伏羲画卦,周文王、周公推演卦,设立彖辞、象辞解释卦,孔子编辑、整理爻辞诠释卦,王弼、程颐说卦等,许多道理都在卦里面了。正像邵雍“画前有易”之说,易道规律在圣人画卦之前就存在了,易道不是每位圣贤主观捏造而出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道规律。伏羲以天地之道、自然之法为依据画了“一画”,太极的理念就都概括出来了。不是“一画”之外还有其他的“一画”,也不需要其他人再设立一个另外含义的“一画”。朱熹明确了三圣易、王弼易、程颐易等易学思想的统一性,明确了“画前有易”客观性。朱熹在解释周敦颐《太极图》和“无极而太极”时又进一步指出:

太极图“无极而太极”。上一圈即是太极,但挑出在上。太极一圈,便是一画,只是撒开了,引教长一画。太极图只是一个实理,一以贯之。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括尽了天下物事。[6]1645

周敦颐(1017—1073年)传世的《太极图》最上面图是一个空的圆圈,下面的是阳动、阴静变化圆图,再下面的是五行图等。周敦颐《太极图》注:“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7]朱熹解释是无形而有理的无穷之极。把这个圆圈撒开就变为一条直线,也就是“一画”。这种解释非常形象,说明“一画”和空的太极圆圈是一样的“无极”。太极本无极,散而生万事。朱熹对“太极图说”和“一画”的解释对后代易学研究影响重大,由此太极“一画”范畴被推广开来。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思想,用“理”来解释太极,太极之理成为万有之本原,这一主张在宋代理学中居主导地位。

2.宋元郝经“一画立太极”。宋元时期的书画家郝经(1223—1275年),生于金末战乱,又逢蒙古南侵,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郝经博览群书,学问品行超群,忽必烈即位,曾两次遣使召见,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等,著《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极演》等。其书法论《移诸生论书法书》曰:

自包牺氏画八卦,造书契,皇颉制字,取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而为之,初无工拙之意于其间也。世变日下,渐趣简易,故变古文为篆。……

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8]174-176

郝经在文章的开端铺叙了文字书法产生的历史,按照传统的书论把伏羲画卦列为造字之始。文中强调学习书法必须以人品为本,心正则笔正,必须先熟读《六经》,积累学问,精穷天下之理,才能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脱去凡俗。然后通过观察自然,明了天下世事之变,才能知书法的自然之意。最后说,书法悠然变化,尽为自然造化之理,在曲与直、刚与柔、难与易、轻与重、拙与巧、缓与疾等一系列阴阳对应的关系中,获得中正。书家通过由技入道,达到如云、如波的来去自如,达到无我的邈然境界。书家的一笔生万象,犹如先圣的“一画立太极”。纵意所如,哲理存乎其中。有形的千笔万画显现了无形“一画”太极之理。

3.明代刘宗周“一画”显道。明末儒学大师、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刘宗周(1578—1645年),为明末重臣,官至左都御史。南明失败,刘宗周绝食23天殉国。其著述宏福,有《周易古文钞》《语类》《论语学案》《圣学宗要》等专著四十多种,其弟子有黄宗羲、陈确、恽日初(恽寿平之父)等。其《周易古文钞》《读易图说》有曰:

圣人作易,从一画始,即太极也。因而重之,即阴阳也。阴阳既分,则太极遂隐于无形,而以一奇一偶分阴阳矣。[9]7(《周易古文钞》)

夫道不可得而名也,圣人姑以一画显之。盈天下间,万有不齐者,数也;而一以君之,一非数也。故圣人起数于二,使人自悟虚体焉。[10]146-147(《读易图说》)

刘宗周强调“心学”是学习易根本,是圣学的至要。故君子之学要以慎独、诚意为宗旨。圣人用《易》理使人心明,借助象、数来显示心对《易》道的理解。太极之道不可得,不可见,不可名,伏羲姑且用“一画”来显现它。天下万有,千变万化,无一整齐,只有数字可以表达。先圣把“一画”视为君尊,“一”不是形而下的万有之数,而是形而上的太极之道。不能把无形抽象的“一”与有形具体的“一”数混为一谈。圣人从天地阴阳之“二”开始起数,让人用心来自悟太极虚体。太极、一画、易道都是客观的,需要人心积极主动地去体验。

4.明代黄道周“一画”论。黄道周(1585—1646年),明末儒学大师、书画家、文学家,精通天文历法、易理象数、律吕、诗文等,著有《三易洞玑》《易象正》《孝经大传》诸书。黄道周亦为明朝重臣,唐王朱聿键福建监国,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亲自统帅残余部队抵抗清军,不幸在江西婺源战败被俘,绝食拒降,刑场断首就义。其《三易指归》有曰:

圣人因而作易,积晨以为岁,积爻以为象,因象而立数,因数而明卦,凡卦六爻十有八变,始于一画,究于二十六万二千一百四十四。隶首不能使之增,成挠不能使之灭,因而开之以为六十四卦。[11]496

圣人画卦作《易》,将代表天地人三才的三段式八卦两两重合,形成64卦,每卦6个爻位。如果将64卦再两两排列,形成18个爻位的话, 64×64×64=262144,那就太复杂了。就连皇帝时期精通算数的隶首、开创历法的荣成、始作甲子的大挠都无法进行增减运用,还是保留使用六爻位的64卦比较容易推算。不管由一生六十四,还是生万,都是从太极“一画”而来。“十有八变而成卦”是《易传·系辞上》记载的古代占筮的程序。50根蓍草先取出1根不用,象征太极,剩下的49根经营18次,才能组成一卦,故称为“十八变”。其操作程序始终用太极、阴阳、三才、四时等理念来指导策数的分揲,每一步都不离开太极衍生的易理和数字,故称“一卦十八变”。黄道周另有诗《示诸友》赠诸友人曰:

易理在易简,不从言语入。姬孔系爻象,亦非古所急。龟龙初负图,举一遂包十。纔一著文字,顿使鬼神泣。一画十八变,天地为嘘吸。[11]667

《周易》推行简易之道,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之前的先天之《易》,只有画(爻)、象、数,没有文字,不从言语,默识其意。姬昌、孔子根据爻象为各卦、各个爻位撰写爻辞、卦辞、系辞等,并非一时可以仓促而就,而是圣人费尽心力而求,是先古历史的经验总结。龙马从黄河背负《河图》而现,神龟从洛水背负《洛书》而出,二者仅仅就是从一到十的数字组合排列,左旋右转,奥妙无穷。仓颉依据伏羲观物取象之法,变象为字,“天雨粟,鬼夜哭”。这首诗,黄道周把“一画十八变”比作是天地之一呼一吸,精微简洁,脉络清晰。

第三,“一画”通常指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一爻”。

易学中用“画”表示卦的某一爻位或几个爻位的还很多。一画、二画、三画就是具体指卦中的一爻、二爻、三爻。如《易纬》有曰:

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三画已下为地,四画已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12]8

这里是说三段式的八卦两两重叠,排列组合,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有两个八卦组成,上下六个爻位,下面的三画一卦象征地;上面的三画一卦象征天。物以阴阳类聚、同类相应,皆如此理。这些“画”都是指具体的爻位或阴阳爻,不是“一画”太极的意思。同样,书画理论中也有很多“一画”是指一笔一划,不含易学思想。如东汉书法家崔瑗(22—142年)的《草书势》曰:“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13]17是说近看精美的草书作品,一笔一画的布局毫厘不可改变。类似的“一画”还有许多。

三、石涛“一画”画论

石涛(1642?—1708年)作为“清初四僧”之一的画家和画论家,他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以下简称《话语录》)在绘画界影响很大。该《话语录》18章,以“一画”为纲领,建立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太极画学框架。根据石涛对“一画”的定义,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太极本体之“一画”。《话语录》开篇曰: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14]147(《一画章第一》)

此论仿效汉代易学《易纬》的《乾凿度》解释,“易始于太极”分为太易、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个发生过程,该解释是汉代宇宙演化论的代表,而石涛简化为二。“太朴”一词源于《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是老子解释先圣“无极”和“朴散”的观点,老子所指的圣人应是伏羲、文王等。“太朴”在魏晋文献中已经较多常见。石涛说“一画”乃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此为太极本体论的观点,由太极本体生出天地万物。这里的“见用于神,藏用于人”是《易传》“显诸仁,藏诸用”和“阴阳不测之谓神”的集句。石涛要把“一画”之理树立在画论中,并非说自己创造了“一画”新概念,其用意是“受之于远,得之于近”。要给画家讲清楚“一画”的理学含义,实在太远,还是深入浅出,从笔墨就近入手,把复杂的《易》理简化成画法,这也是奉行《周易》的简易之道。

第二,乾旋坤转之“一画”。《话语录》曰:

是一画者,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法无障,障无法。法自画生,障自画退。法障不参,而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了法章第二》)

“天旋地转”在《易纬》中有具体的介绍,其中《乾凿度》说:“故阳唱而阴和,男行而女随,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12]24乾、坤两卦共十二爻,统帅阴阳在每一爻位上的变化,成64卦×6爻=384爻,排列成一圆周,象征一岁的气候变化。这是汉代将384爻与一年的节气变化和星辰方位变化相统一的“爻辰说”。 另外,“天旋地动”说也是易学解释《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星辰运转规律、历法、音律、炼丹术等的最基本的纲领。

第三,先天之本后天之用之“一画”。

邵雍继承陈抟道人的易学思想,提出伏羲八卦为先天之学,文王八卦为后天之学。先天八卦以乾坤天地为本,后天八卦以坎离水火为用。乾坤为形而上之理,坎离为形而下之用。邵雍《观物篇》说:“先天学,心法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形而上的理,没有具体的规定性,无形迹,较为抽象,只能用心去理解和贯通;形而下的用,有器物的形迹、声音、温度等规定性,可以去权称、度量、制作等。道和器、体和用不可分离,后天效法先天。《观物篇》又言:

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得一端者也。权所以平物之轻重。圣人行权,酌其轻重而行之,合其宜而已。[15]52

“经”和“权”如同道和器,“经”类似于理,是常规的原则;“权”是衡器,是有规定性的器物。孤立地讨论经和道,离开实际的存有,只是偏颇的一端。圣人重视实践中的“权”,合乎时代变化规律。如果停滞于一端、一方,不能变化,则非圣人作《易》的目的。石涛《话语录》曰:

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能知经权而忘一画之本者,是由子孙而失其宗支也。(《兼字章第十七》)[16]138

“一画”是先天之本;“字画”为“一画”之理的后天之用,由常规的道(“经”)演变(“权”)而来。画家如果只知道技法中的变化,而忘了“一画”之理的由来与根本,则是子孙失去祖宗、丢弃根本的作为。

第四,画者尊受之“一画”。《话语录》说: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16]138(《尊受章第四》)

“一画”不是一笔一画,是包含在万物中的理。“一画”之理在万物中是抽象的,画家从笔墨到手腕,最后要用心来去体会一个道的准则。“天之造生,地之造成”这是《易传》“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思想的体现。乾天为资生万物的大始,坤地是生养万物的大成。天地之道人类必须尊而受之,画家不仅要尊而受之,更要坚守不放,强而用之。石涛把《周易》乾卦的“自强不息”句直接引用过来,并强调说“此乃所以尊受之也”。这是为什么要坚守此理的原因,也是其在画学中确立“一画”的目的。不变化则死,不创生则亡。刚健为尊,阴柔能受。画家贵在遵守《周易》的乾坤造生的变化之道,故能不僵化、不自弃、不自缚,观点非常鲜明。

石涛晚年修订《苦瓜和尚话语录》,并更名为《画谱》。在全文最后增补了一句:

总而言之,一画也,无极也,天地之道也。[16]138

这句点睛之笔再次明确地指出了“一画”与“太极”的关系。周敦颐《太极图》的“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17]4,朱熹《周子之书》解释该句说:“到说无极处,便不言太极。只言‘无极之真’,真便是太极。”[19]2365无极和太极是一个全等的范畴。《易传·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按照这三句经典,最后一句还可以置换为:“一画也,太极也,阴阳之本也,《周易》之道也。”因此,石涛“一画”和《易传》“太极”吻合无二。石涛在开篇“吾道一以贯之”之后还补加了“岂虚语哉”,前后呼应“无极之真”。由此可见出周敦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石涛画学的影响。

清代以后的还有很多论及“一画”的易学家,如刁包、黄宗羲、王夫之、包仪、戴德乾等等,他们的易学思想在清初、中期都有一定的文化影响,特别是黄宗羲、王夫之。

四、结 语

“一画”论实际上是太极论。这是汉代易学、宋明理学关于宇宙发生论、演化论、本体论,道与器、体与用、理与象、理与性、理与心、先天学与后天学等一系列哲学思辨的基本问题。历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研究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易学体系,体现出中国太极文化的变化特色。石涛把“一画”复杂的哲学原理运用到画论中,将哲学的范畴、辞句、原理转换、仿用、重组为画学的术语、概念、定义,发挥了“后天为用”的实践功能。石涛“一画”画论把绘画的笔墨关系、传承变法、蒙养生活等命题与天地化生、乾旋坤转联系一起,将哲学无极、本体的统一性、混沌性与技法的以万治一、心法的应诸万方等联系在一起,使绘画的审美观念充满变化、辩证、交互、中和、鲜活、贯通、统一的太极哲学精神。“一画”不再只是哲学的范畴,它也成为了美学和画学的重要范畴,使审美与创造具有与天地共美的境界与智慧。

[1] [汉]虞翻,周易虞氏义笺订[M].[清]李翊灼,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2]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7部,卷683.

[4] [宋]陆游,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 [宋]朱熹.周易本义[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6.

[6] [宋]朱熹.朱子语类[M].[宋]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174-176.

[9] [明]刘宗周,吴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10] [明]刘宗周,吴光.刘宗周全集(第二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11] [明]黄道周.黄漳浦文集[M].[清]陈寿祺,编.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

[12] [汉]郑玄.易纬[M].常秉义,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3] 上海书画出版社 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4] 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5] [宋]邵雍.观物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6] 朱继海.石涛画谱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7]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伏羲易学石涛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伏羲画卦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
《苍松秋色》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