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土家族土司制度由历代“羁縻政策”发展而来,是封建中央王朝对土家族地区的土民实行的一种特殊统治政策,从五代延续至清代雍正年间,在改土归流后终结。作为土司时期湘鄂渝黔边邻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地方势力,土家族土司统治土家族地区长达近八百年,对土家族地区甚至周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土家族土司统治时期,土司及其家族都会积极参与一些音乐活动,并且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而其创作的音乐往往具有家族性特征。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十分关注土司音乐现象及音乐活动,同时致力于对土司音乐、土司祭祀仪式音乐等进行研究。
从土家族土司时期的音乐活动内容上观察,音乐活动具有浓郁的宗教祭祀特征。虽然土司时期音乐活动的本体形式注重于演绎的表述,但其在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与民族图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仍然保留着本土家族原始宗教和民间艺术的元素,即崇拜神灵、祭祀祖先、相信梯玛等。土家族土司时期的音乐形式多样,都与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分不开,大量的民歌、舞蹈、器乐、戏曲等与宗教活动关系密切。在土司时期,土家族村寨每年都要举行最隆重的集体祭祀仪式,如驱赶鬼神、还愿、求雨、解钱、祭祀土王等,该类祭祀活动都由巫师梯玛主持。梯玛会根据祭祀内容的不同或杀猪宰羊,或采用舞蹈祭祀。每逢吉日,人们大都聚集在摆手堂前或土王庙前,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致通宵达旦。这样,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便产生了“梯玛神歌”和仪式歌等土家族土司歌乐形式。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活动中,“毛古斯”与“傩堂戏”曾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这两种具有典型土家族特色的戏曲都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构成了土家族先民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解释体系,它的产生表明了土家族先民对世界的认识已经相对成熟。
土家族土司时期的音乐活动是伴随着土家族宗教信仰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当人们把对鬼神和祖先的信仰表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时,土司音乐应运而生。土司时期的音乐艺术形式被人们隐喻为表达宗教观念、宣泄宗教感情的艺术象征形式,所以,宗教信仰往往会借助音乐活动的形式显现自己的存在。
土家人把民间从事宗教职业的神职人员称为“梯玛”,即民间所谓的“土老司”。土家话则称之为“沃沙涅嘎”,其意为“领头人”。梯玛在土家族社会内部拥有族、神两权,属于土家族权威阶层人士。土家人普遍认为,巫师梯玛是人与神的统一体,是神灵与上天的代言人,他能够转达神的旨意和意图;梯玛不仅是神灵的代言人,能够向神灵传达人的祈求,而且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除病驱鬼。因而,巫师梯玛在土家族群众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梯玛法事活动主要有“还愿”和“解结”两种形式。“还愿”这种法事规模大,时间长,祭祀内容复杂,是梯玛为人消灾祛病和求子而举行的较大规模的法事活动。在还愿祭祀仪式过程中,巫师梯玛需要准备一些专门服饰和法器,即神挂图、绺巾、凤冠、红法衣、八幅罗裙、红绸、八宝铜铃、司刀、长刀、牛角、木鱼、碗、盘、竹卦等。在一堂“还愿”法事中,梯玛头戴凤冠,身穿红色法衣,腰系八幅罗裙,脚踏马蹄沙鞋,手持铜铃司刀,或歌或舞。伴随着雄浑高亢的牛角声、节奏明快的铜铃声、司刀摇转的沙沙声,人们通宵达旦地唱着粗狂豪放的梯玛神歌。“解结”法事规模小,时间短,祭祀内容少,主要内容是梯玛替人赶鬼驱邪[1]234。随着社会的演进,梯玛逐渐被富人夺走族权,只剩下神权,于是梯玛便以“巫师”的身份维持生计。如今在边远的山区,梯玛仍然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他不仅替人家做法事,还在重大节日里主持“摆手”祭祀仪式,以祭拜主人的祖先。据《永顺府志》记载:“土人善渔猎,信鬼巫,病则无医,惟椎牛羊,巫师击鼓摇铃,卜竹筶以祀鬼。”[2]34
可见,梯玛在土家族社会的地位非同一般,他既替人解结、消灾、求子、祛病,又在祭祀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在一年一度的土家族“社巴”敬神祭祀活动中,梯玛一定要吟唱神歌。社巴祭祀活动是土家族一种以摆手舞为主要内容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每年农历的正月、三月或五月,土家人都要跳摆手舞祭祀土王,祈求土王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土司统治时期,为了娱乐,土司下令自己辖区的土民都来为他跳舞。改土归流以后,摆手舞被发展为岁时节令祭祀与祭土司的活动。
作为祭祀仪式的主持者,梯玛在仪式进行中时舞时唱,时跳时吟,他所唱的歌就叫“梯玛神歌”。这样,土家族敬神、祭祀、跳摆手舞的地方就成了梯玛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梯玛神歌”发祥的地方。梯玛熟悉土家族历史文化,他们用古老深奥的土家语言吟唱“古歌”,有的“古歌”甚至长达数万行。这些“古歌”表现了土家族先民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族群繁衍、祭祀仪式、部落迁徙、边界争斗、农业劳作及民俗生活等内容。梯玛神歌中所吟唱的内容取决于宗教祭祀仪式的场合与性质,即在不同类型的祭祀仪式活动中需要吟唱内容不同的歌曲。例如,如果为了祭奠祖先和亡人,巫师梯玛举行祭祀仪式时就要唱“送亡人歌”;如果为了替人消除灾难或祛病,就要唱“还愿歌”;如果为了驱邪除鬼,就要唱“解结歌”。
在还愿仪式中,梯玛所吟唱的神歌多为朗诵风格,常用三个音列构成一个乐句,曲式为单句反复体。在“解节”仪式中,梯玛吟唱时配有锣鼓伴奏;梯玛边唱边跳,或独舞独歌,或领众唱。吟唱曲调为单声部旋律或二声部合唱旋律;旋律有时严肃深沉,有时激越高亢;曲调和旋律均展现了土家族梯玛神歌独具的祭祀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梯玛神歌唱词比较固定,即兴演唱较少。例如,以下这首《请神捉鬼》歌为梯玛在解结时所唱,其歌词大意为:
悬崖陡,刺丛深;水流急,路难行。
尊敬的大神们啊,没有好路让你行啊。
泥滑路烂,岩步子都没有一墩。一路野刺挂人啊,一路荒山荒岭。
啊呀呀,看见了水路,沿水路行啊;
过大水,快得很,遇树树断啊,遇土土崩。
赶得急啊,赶得紧,船上人啊,要坐稳啊。
赶啊,赶啊,看得清啊;它被勾走的魂魄啊,在水上浮沉。[3]33
这首梯玛神歌描述的是,梯玛在祭祀过程中与神灵对话,请来神灵赶鬼、捉鬼,替人解结、消灾。梯玛在法事活动中载歌载舞,把歌、舞、乐、词完美结合,在歌中告诫人们乘船要注意安全。梯玛神歌形式活泼,幽默诙谐,常使观众笑得捧腹流涕,具有浓郁的民俗生活气息。
就目前保存下来的梯玛神歌来看,有许多神歌描述的是土家族的渔猎劳作和农事生产,因为土家人在掌握农耕技术之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野外采果,上山追捕野兽,或下河捉鱼虾。《永顺府志》曾记载了土家族先民这种“渔猎养生,刻木为契”的生活特征。以下《农事歌·打铁》是梯玛神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今年去了明年来,明年农具早安排;铁匠公公开了炉,一年工夫早开头。
轰隆轰隆拉风箱,铁锤日夜敲叮当,铁匠胡子翘翘的,胸前围张麂子皮。
手拿大火钳,挥动大铁锤;叮叮当当打,翘起胡子咬着牙。
我今远道请铁匠,开言喊公公。我说空脚空手不好来,微薄礼物带了来。
背来腊猪腿,送来包谷烧。六个团散香油炸,小米粑粑有六塔。
借你好手艺,几件农具请你打。[4]312
从歌词来看,这首梯玛神歌属于自由体的长短句,描述的是土家人于春耕农忙时节请铁匠打农具,告诉大家“明年农具要早安排”。同时,它描绘了土家族民间送礼的习俗,即给铁匠送去腊猪腿、包谷酒、团散、小米粑粑等土家族特产,这是对土家族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在语言形式上,梯玛神歌主要是用古代土家语传唱的自由诗体,有一定的格律但不受字数或格律限制,自由活泼。梯玛神歌中的《农事劳动歌》产生时间较晚,并受到其他民族民歌的影响,因此在形式上多为七言四句或七言八句,是用汉语演唱的。在祭祀时所吟唱的梯玛神歌是以歌舞贯穿始终的,其舞蹈主要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在祭祀仪式中,梯玛边舞边唱,其他人可以合着梯玛的歌声伴以双人舞蹈或三人舞蹈,从而形成既有表演又有叙事、既有歌唱又有舞蹈的神话舞蹈史诗。因为梯玛在祭祀舞蹈中使用的道具是铜铃,所以这种舞蹈又被称为“八宝铜铃舞”。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典型的祭祀舞蹈,按其功能可分为“解钱舞”“祭神舞”“娱神舞”等形式,铜铃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法器,其中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语汇都有其特定的宗教文化含义。
梯玛神歌属于土家族巫师梯玛祭神的巫乐,神歌的旋律主要来源于远古土家族部落的牛角号。梯玛神歌篇幅复杂,详细记述了土家族的起源、繁衍、迁徙、宗教信仰、开疆拓土、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诸多内容,被学者们赞誉为土家族的“民族史诗”。资料显示,梯玛祭祀敬神所唱的巫歌既哀婉又深沉,全曲多数为五声性宫调式唱腔,音阶为sol、la、do、re四音列,具有比较明显的起承转合的旋律发展特点,旋律简洁、明快、朴实,多为纯四度、纯五度的跳音和同度重复音的晃音、摇音,节奏以吟唱式切分节奏为主,节拍有四二拍、四三拍以及散拍子,易于吟唱,全曲少滑音,句子拖腔不多,句尾短促,呈现出一种神秘、肃穆的原始宗教色彩。例如,梯玛神歌《开天门》[5]151的唱腔是:
《开天门》这首梯玛神歌唱腔高起低落,旋律为宫调式,旋律调性为少有的六声性清角点缀,曲末结尾处为无滑音下坠,曲调多反复。梯玛神歌多为单一部曲体结构,偶尔会出现二声部结构。其演唱形式多为梯玛独唱,但有时会出现梯玛领唱众人和的形式。梯玛神歌的唱腔旋律自由,音乐多为朗诵式的风格特征。梯玛神歌表演时,主要的伴奏乐器为锣鼓、八宝铜铃、司刀、牛角、木哨等。
祖先崇拜是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中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土家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在整个人伦关系中都以家族血缘为其原型和根本。每逢重要节庆,例如农历大年初一或正月十五,土家人都有祭祀祖先的习俗。土家族以血缘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基于血缘宗法的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他们对祖先的崇拜超过了任何神灵。土家人崇拜的对象既有家庭祖先,也有氏族女性祖先,还有部落贵族祖先。据《永顺县志》卷六记载:“每逢度岁,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鱼肉。其本家祖先神位设于门后,家中鸡犬具藏,若言鬼主在堂不敢凌犯惊动。各寨皆设鬼堂,谓之是已故土司阴魂衙署。”[6]47可见,在祭祀时,土家人必须祭拜自己的祖先。在土家人的心目中,祖先神是最大最好也是最有本事的神,因此对祖先神的信奉最为虔诚,达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地步。在追溯土家族起源祖先的祭祀活动中,必须请巫师举行祭拜活动,由巫师在祭祀仪式中吟唱《创世歌》《祭祖歌》等。在土家族史料和一些祭祀歌中可以发现,土家族先民所崇拜的主要是自己的祖先和神灵,甚至把自己的部落祖先当作神灵来祭祀。土家族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因而与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相互交流,从而使土家族宗教文化受到了其他民族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但是,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土家族信奉的氏族神祖是群体性的。凡是在民族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远古祖先,比如八部大神和向王天子等,都被土家族当作自己本民族共同的祖先。杨昌鑫在其《土家族风俗志》一书中指出:“八部大神,又名八部大王,土语为‘洛蒙’,意即‘神人’。从八部大神的身世,喝虎奶长大来看,显然又是虎图腾的神君。”[7]199八部大神和向王天子都是土家族远古的祖先。八部大神指的是土家族8个部落的酋长。根据民间传说,土家族8个部落首领分别为熬朝河舍、西梯老、西珂老、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比也所也冲、接也飞也那也飞等8人,是一母所生的孪生兄弟,因作战有功被封地于湘鄂渝黔边邻地区,号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王死后被土家人尊奉为八部大神。向王天子是古代土家族信奉的英雄神祇,历史上关于向王天子祭祀习俗的传说很多,但主要集中于巴廪君、相单程、宋代向氏弟兄、明代向大坤等故事。史料显示,最先被称呼为“向王天子”的是“廪君”。如今,为了纪念自己的先祖,在土家族聚居区大都建有向王天子庙。
对于土家族祭祀八部大神而言,有一整套祭祀仪式,且这套仪式带有浓郁的血祭遗风。在祭祀前,人们在空旷坪场或堂前放置几张方桌,这些方桌被称为法台或神坛。法台或神坛上面放有糍粑、酒、香纸、炮竹等一些贡品,还供有八部大神的塑像。祭祀时,首先进行的是杀牲祭神。仪式开始后,要吹牛角,打鼓敲锣,放三眼炮。族人首领会请来巫师,巫师头戴凤冠,身穿罗裙,手扶朝简,向八部大神塑像鞠躬3次。然后,族人首领请来屠夫杀猪宰羊,看谁杀得快。巫师将猪头煮熟,在猪头中插上1柄屠刀,将其摆放在供桌上。其次进行的是木盆献礼。巫师会端起盛满猪血的木盆,再插上1把筷子,将它们呈献于神坛。再次进行的是舞蹈祝福。在祭祀仪式过程中,巫师既不跪拜也不献酒献爵,只带领人们敲起锣鼓,围绕祭桌神坛跳起严肃的摆手舞,其中男的在外圈,女的在内圈。最后进行的是血符画脸。跳完摆手舞后,巫师会与所有的舞蹈者站列于神桌前,此时所有人都不能讲话,不能笑,要手拿木棍往盛满猪血的木盆里沾一下,相互在脸上画一道血痕,土家族将这道血痕称为“夹巴画”。比如,以下为巫师在祭祀八部大王时所唱的《祭祀歌》:
刮大风啊,惊天动地,唔,
首八峒的八部大王,能呼风唤雨。
八部大王吹牛角,神兵神将天上落。
唱歌跳舞打头阵,一朝杀过九江河。[8]129
在土家族祭祀八部大神时,巫师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吟唱祭词,用歌舞来取悦神灵。从上首《祭祀歌》中可看出,其结构形态为非方整型结构,前两句为引子,后为3个乐句,采用鱼咬尾连接式的乐句首尾连接手法,以此突出八部大神威严的主题。这首歌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三音列结构的歌曲,只有徴、羽、商3个音,在旋律中显出肃穆、雄壮的特点。
土家人有崇拜家庭祖先的习俗,他们把列祖列宗特别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上辈尊长当作家庭祖先神,常年对其供奉祭拜。例如,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都被认为是土家族的家庭祖神。在祭祀家庭祖神时,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祭祀场所,如祭祀向老官人是在主人家堂屋进行的,祭祀彭公爵主是在空旷的坪场进行的,祭祀田好汉是在碓屋里进行的。祭祀家庭祖先时,巫师主持祭祀仪式,人们杀猪宰羊,场中锣鼓喧天,土家人以此祈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切正如以下这首《老祖歌》[9]318中所表达的那样:
土家族祭祀祖先时,都要请巫师前来举行祭祖仪式。一旦仪式开始,巫师会在堂屋内焚纸烧香,以求风调雨顺、财源广进。这首祭祖歌音调具有五声性,是建立在F宫系统中的,其音组织的核心是由一个大三度和一个小三度构成的三音组。歌曲旋律规整,音调肃穆,线条悠长,主要使用三度小跳音程,继之以四度、五度、六度大跳音程。由于旋律的祭祀性质,在旋律中加入了许多独特的前倚音、波音等装饰音。从歌词本身来看,它是一首典型的四句子歌曲。根据对土家族《老祖歌》的分析,可以认为“三声腔”这种歌曲结构形式普遍存在于土家族民歌之中。由于受到多方语言的影响,其旋律的走向完全与土家族语言形态相一致,这种歌曲渗透着别具一格的土家族传统音乐风格和特点。
土王是土家族民间宗教信仰习俗中的祖先神,指的是土家族历代首领,也是土家族全民族的祖先。在土家人的传统宗教习俗中,土王是整个土家族祖先神的一种代称,有时也指土王神灵。从元代开始,土家族地区实施土司政策,直到改土归流,土司在土家族地区统治了800多年。为了更好地控制少数民族,历朝历代的中央王朝都分封各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王。在土家族聚居区,土王都由部落首领担任。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土司王又被群众称为土王,受到人们的尊敬与膜拜。一方面,土司王是土家族的部落首领,对土家人有先杀后奏的权力,是经中央王朝授权的“土皇帝”。另一方面,土司在土家族地区拥有至高无上的族权和神权,而且独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从而得到了当地土家人的崇敬,于是人们心甘情愿且自发地对其进行崇拜。土司为世袭制,一旦获封为土司,其后代子孙便世代为王。由于生前名声显赫,被册封为王,所以土司在死后仍然被人们尊奉为神并受到祭拜,被称为“土王神”。
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比较多,一生之中必须经历诞生礼、成年簪冠礼、婚礼、葬礼等四大礼仪活动,这些礼仪活动形成了土家族复杂、多样、多重的民俗特征。婚礼是土家人比较隆重的礼仪习俗,在婚礼中敬土司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环节。男方在迎亲时必须事先安排好迎亲队伍,队伍一般由抬花轿的4人、唢呐手2人、打包包锣1人、打碗钹1人、提灯笼的2人、抬嫁妆的若干人等组成,迎亲出发时间有时取决于巫师选定的吉日良辰。待到迎亲的花轿出发以后,男方家请来的巫师就在主人家堂屋做法事,祭祀土司王。巫师在堂屋设案台1张,主人在案台上摆上猪头、糍粑、香纸等,用大围布将堂屋左角围上,然后在围出的空间里放置1口木箱,木箱内装有新娘穿的衣裙、首饰。新郎九叩八拜,请土司王行使象征性的“初夜权”。湘西龙山土家族聚居区有这样的传说,土司王“由于惨无人道,在行使‘初夜权’时,被人屠刀杀死。传说死后,阴魂不散,若不敬奉请他,他就要作祟,使新婚之夜,夫妻不和。”[10]遵照土家族习俗,在将新娘迎进屋这一晚,祭祀土司王时都要在猪头上插一把屠刀,以震慑阴魂。祭祀完土司王以后,巫师抱来一对鹅放置在堂屋祭台下,俗称其为“奠雁”,其象征了土家族一对新婚夫妇像雁鹅一样感情深笃、忠贞不二。土家人对土王的信赖与膜拜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认为土王的灵魂永远存在,于是请巫师给土王许愿,行法事追解。在一些祭祀土王的歌曲中,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土家族不同时期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与审美取向,例如,有位巫师在祭祀土王时吟唱了如下巫歌:
哎,我的屋在震动,龙凤在这里腾飞,龙凤在这里显威。
地方上的头人来了,我们一家要向他诉说。
我的屋多美啊,有龙凤格丫,龙凤藏在这里。
头人啊,你看威风不威风,我们一家都有福气。
尊敬的土王啊,在生你是人王,殁后跟官成了神王。
过去你在阳间管人,现在你在阴间管神。
吃山管山,吃水管水。天管了四方,地管了八面。
红土管了三丈,黑土管了三尺。[11]179
在祭祀土王时,巫师吟唱的这首祭祀歌属于典型的祭祖歌,由巫师梯玛一人独唱,主要内容为祈求土王、歌颂土王功德。从旋法上看,这首歌旋律平稳,多为下行进行,采用了一些下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属于一种吟诵;曲调肃穆低沉,巫师作法过程中会与神进行对话,所以旋律威严,节奏鲜明,气氛浓烈。从语言形式上看,这首歌大部分是用古代土家语演唱的自由诗体,有自己的格律但又不受字数的限制,表达了人们对土王的崇敬之意。在对该首歌进行格律与音调考察时,我们发现,祭祀土王仪式是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必须进行的议程,其源头相当久远。祝告之辞大多取自于《诗经》中的《关雎》《桃夭》《麟之趾》《鹊巢》等篇章,梯玛用高、平、拗、古4种声调歌唱,其歌古朴悠扬。
1950年以前,在湘西、鄂西的土家族村寨都建有土王庙或土王祠,这些庙或祠专门供奉土王,有时兼作土家族的摆手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发现了所谓土家族最古老的摆手堂,摆手堂上供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3位土王。彭公爵主原名彭士愁,是土家族古代的土王,其牌位被立于中间。左边是向老官人向宗彦,他也曾担任该地区的土王。右边是好汉田二耕,据说他反抗清廷,战败被擒,自己一人承担责任被处死,从而保护了部下,被土家族尊为好汉。每逢节庆集会,土家人都要去摆手堂祭拜3位土王神,拜完3位土王神后,人们才能跳起摆手舞。
从宗教文化视角来看,土家族的神祇因地区差异而有所区别,崇拜所指的对象不统一。湘西土家族所祭祀的土王是“八部大神”“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有的地方要加上“贾氏把总”“鲁氏夫人”;有的地方则去“三抚庙”祭祀三尊菩萨,即冉宣慰、田宣慰、杨宣慰。湘西土家人祭祀土王的时间主要从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一日,在举行摆手舞前后的“祭祖”仪式中祭祀,主要由摆手舞队在神像前祭拜。除此之外,逢年过节或巫师(梯玛)作法时,湘西土家人都要敬奉土王神。
在土家族地区人们普遍信奉土王,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将这些土王庙称为“摆手堂”或“土王祠”。《永顺县志》曾记载:“土王祠,阖县皆有,以祭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王后裔或土民后裔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曰摆手。”[12]67土司在生时为土皇帝,同时集神权、族权于一身,备受尊敬;死后被尊称为祖先神,人们建高堂祀之,这堂被称为摆手堂。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于彭氏土司在湘西北统治时间较长,人们便对土司产生了信仰和崇拜,各地都建立了神堂庙宇,以供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3尊神像。相传土王至高无上,文武百官在庙前经过必须下马,新娘必须下轿。每年农历正月,由巫师(梯玛)主持祭祀仪式,在庙前杀猪椎羊,击鼓鸣钟,高唱神歌,以祭土王,同时举行盛大的摆手活动。关于具体的祭祀时间各地不太一致,有的地方在农历正月举行,俗称其为“正月堂”。有的地方在农历二月或三月举行,称其为“二月堂”或“三月堂”。
祭祀土王要跳摆手舞,舞蹈时,巫师击鼓敲锣,常常由大土锣、大鼓来为之伴奏,同时要伴以歌唱。摆手舞是人们祭祀土王的主要形式。巫师举行祭祀仪式后,成千上万的土民一起聚集在摆手堂前,随着锣鼓的节点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摆手舞的动作以手的摆动为多,脚随手的摆动踏着节拍。跳摆手舞时所唱的歌被称为摆手歌,其因摆手舞而得名。摆手活动以歌舞为主,摆手歌是巫师在祭祀土王时所唱的系列古歌的统称。从类型来看,摆手歌有巫师独唱、众人齐唱、巫师领唱众人和等多种形式,曲调根据内容而变化。土家族学者田世高曾指出:“摆手歌主题十分鲜明,主要以句头重复或句头非严格变化重复。并采用装饰音对旋律进行修饰,使之更具有土家族民间音乐特色。”[13]94摆手歌内容主要是吟唱土家族来源、民族迁徙、农事生产、民俗生活、传说故事等,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庄严肃穆的风格,具有创世史诗的特征。从形式看,摆手歌是用土家语吟唱的,有固定的唱词,也有即兴创作的成分,摆手歌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怆然古老的形式构成了一部部壮丽、华彩的乐章。
土家人自古就分散聚居在湘鄂渝黔边邻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经济文化落后,因而土家人对众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理解,于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思维对其给予解释,这就造成了土家人思想意识的狭隘性和闭塞性。人们依赖大自然,并且对大自然这种奇异的力量加以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神灵”就成了土家人的精神支柱。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土家人的宗教信仰为泛神教。他们崇拜祖先,崇拜诸多神灵,其中祖先崇拜和土王信奉最为盛行,土家人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14]34。史料显示,土家人认为万物皆有灵魂。除了信奉祖先神、土王神和梯玛神之外,他们还信奉女神、灶神、土地神、猪圈神、梅山神、四官神、五谷神、猎神、白虎神等。祭祀祖先神、土王神和梯玛神都是在庙宇中进行的;而其他神是没有庙宇的,对他们的祭祀一般在山林、岩洞、河滨、荒野等处进行。土家人把鬼神分为善鬼与恶鬼。祭祀善鬼善神时,人们请来巫师祭祀,希望善鬼善神能保佑村寨平安,来年五谷丰登。祭祀恶鬼时,也是请巫师前来作法赶鬼,以免恶鬼与人作祟。
女神是土家人最早信仰的神,她既原始又能干。在土家族地区,生育神、女猎神、火畲女神等是人们崇拜最多的女神。人们之所以崇拜生育神卵玉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传说卵玉吞吃了仙桃和桃花,生下了8个儿子和1个女儿,从此繁衍了人类。湘西土家人还崇拜“苡禾娘娘”,因为苡禾娘娘吞食了茶叶,生了8个儿子,8个儿子见风就长,靠吃虎奶长大成人。后来他们都在当地土王破冲嘎手下为将,因作战有功,被封地于现今湘西龙山、永顺交界地区,号称八部大王。土家人非常敬重苡禾娘娘,一年之中要多次专门祭祀她,这种崇拜的习俗一直为后世沿袭。在土家族聚居区,传说白帝天王的母亲蒙易神婆也是一位能生孩子的女神,号称“天后娘娘”,谁家没有后嗣,就去祈求天后娘娘送子。女猎神媒山是土家人最崇拜的神,又叫媒嫦,原是一位打猎姑娘,因为替老百姓出头,与老虎搏斗,牺牲在深山老林之中,后来被人们尊称为“猎神”。火畲女神是一位砍火畲、种小米的“能干婆”。有一次,她去烧火畲。那时森林草厚,风刮得火团到处飞,整座山都燃烧起来,她由于走不出山,被大火烧死在火畲地。后来,土家人将她安葬在坡上的岩洞里,敬奉其为“火畲神”。
灶神崇拜在土家族地区也比较流行,土家族先民曾经把灶神看成是玉皇大帝的信使,认为灶神是玉皇大帝派来了解人间情况的人,随时都可以把人间的情况报告给玉皇大帝。土家族社会有“灶神上天奏本——标杆笔直”的说法,这证明在土家人的心中灶神是非常正直的,其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在土家族地区,每家每户习惯于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点“灶锅灯”,送灶神上天去见玉皇大帝,使其能够及时汇报人间的情况。每当族群之间发生纠纷时,只要在灶神像前发誓或赌咒,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如今,在土家族地区人们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向灶神学习,学习灶神的无私精神。作为一种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灶神精神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成为了土家人为人处世、待人接客的基本道德规范。
土地神是土家族古老宗教信仰中的神灵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土家族聚居区村村寨寨都建有土地堂和土地庙,这些土地堂和土地庙常年香火不断。每逢过节、农历初一、农历十五,土家人都要杀猪宰羊去祭祀土地神;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待到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在土地庙前杀鸡,以示“贺生”,希望土地神保佑其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在土家族神灵信仰中,土地神能帮助人们除邪驱鬼,是人们的保护神。土地神是一个多神系统,分为天门、城隍、桥梁、山林、天垄等5种土地神。旧时土家族山寨均立有土地堂或土地庙,庙依其神职分建于山脚、田垄、寨中,其中城隍土地庙一般建于城镇,庙中立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像[15]262。传说土家人不敢得罪土地神,谁得罪了土地神,他就会使鬼怪鸟兽来毁坏庄稼。所以,土家人相信土地神,家家户户都崇拜土地神,平时逢年过节各家各户都去土地庙祭祀。
梅山神是土家族的狩猎女神,她的神位往往由3块石头合成,放置在所居住寨子的隐蔽处。有的地方用木头刻成小像,将其放在祭祀的隐蔽处;有的地方用稻草扎成人的模样;这些人像都被称为梅山神像。人们经常在打猎的前半夜来祭祀,祭祀时必须穿戴整齐,口中要念诵口诀或咒语,吟唱狩猎歌,祈求梅山神来驱赶禽兽,同时恳请梅山神保佑自己能捕捉到更多的猎物。祭祀梅山神所唱的狩猎歌具有浓郁的巫风色彩,歌唱的内容主要是对梅山神的崇敬和对野兽的驱赶,大多数都带有口诀或咒语性质。以下为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敬山请神》[16]255-256:
请山奉山,奉请地盘业主,
压界土地,管盖龙神,
河泊水管,山神土地,
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土子土孙。
弟子左请雄兵千千,右请万万猛将;
弟子奉请翻行倒走,
穿岩破洞,独脚五郎。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可见,这首祭祀梅山猎神的狩猎歌在内容与风格上同土家族梯玛神歌一样,都充满了原始古朴性,它的民俗生活气息弱化,主要歌颂的对象是梅山猎神,祭祀的功能目的非常明显。
四官神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地位比较高,他能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官神在鄂西、渝东南土家族地区被人们奉为财神,家家户户都把其供于神龛上。在湘西土家族地区,人们将四官神神位供在堂屋大门的后面,每年大年三十日午夜子时祭祀。祭祀时,主人家要在自家堂屋摆置1张方桌,桌上放置猪头、猪腿、酒、糍粑、团馓等食物贡品,巫师再摆上一长摞官洋(银元),以引导鬼魂。然后,巫师关上大门,点起蜡烛,焚香膜拜,祈求四官神保佑六畜兴旺。祭祀完毕后,主人家燃放鞭炮。祭祀四官神所唱的祭祀歌具有很强的神秘性,由于祭祀时以四官神为吟唱对象,所以现实生活气息较少。祭祀歌的唱词较固定,大致押韵,整散兼行,可两句一节,也可四句一节,还可为不分节的长短句,极富浪漫色彩,想象力丰富,格调神奇古朴。
五谷神又被称为“五谷娘娘”,传说她是天上的五谷仙子,主管人间五谷杂粮。在土家族聚居区,五谷娘娘的传说比较流行。人们按照想象的五谷娘娘的模样塑造了五谷娘娘的神像,还修建了五谷庙。在鄂西土家族地区,人们把五谷神称为“谷神”或“田鬼”,当地土家人于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这一天,在稻田里扯三根抽穗的谷穗,带上酒肉去五谷庙敬五谷神。土家人至今还保留“吃新”的习俗,祭祀时,人们把稻谷、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插在祭坛下,或将已经煮熟的杂粮摆放在自家大门外。土家人祭五谷神,要唱祭神歌。祭神歌旋律一般为三音列结构和传统的五声调式,主要内容是祈求五谷神保佑自家年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健康。
白虎神在土家人的神灵信仰崇拜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祭祀白虎;另一种为驱赶白虎。部分土家人祭祀白虎,将白虎奉为家神,希望白虎神能替人消灾。因此,这一部分土家人每逢红白喜事都要祭祀白虎,对白虎神十分崇敬。根据湘西永顺土家族的传说,他们的老祖宗是两兄弟,一个称“铜老虎”,一个称“铁老虎”。在土家族聚居区的湖北省长阳县有唱丧歌的习俗,在丧歌《十梦》中有“三梦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的说法。在唱《丧歌》的同时,还有配合唱丧歌的“虎抱头”等舞姿。有的居民家中的神龛上至今还供奉着1只木雕的白虎,以象征对虎祖的祭祀。土家族巫师跳神时会舞动绺巾,这象征着虎的斑斓条形花纹,用这样的虎纹绺巾作为法器才能显示威严,以便避凶化吉。另一部分土家人认为白虎属于邪神,害怕白虎,驱赶白虎,有“白虎当堂坐,无灾必有祸”的说法。湘西永顺、龙山部分土家族聚居区有赶白虎的习惯,传说过堂白虎是危害小孩的凶神,若是小孩患了“急惊风”,口吐白沫,便说是被过堂虎“罩住”了,需要去请巫师来驱赶。
在祭祀神灵的过程中,无论祭祀女神、灶神、土地神、猪圈神、梅山神,还是祭祀四官神、五谷神、猎神、白虎神,土家人都会根据场合的不同演奏或演唱不同形式的音乐。但是,在演唱或演奏的过程中,巫师所运用的法器可被作为整个乐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也可作为伴奏。从表现形式上观察比较常见的就是,祭祀神灵时巫师敲击法器,众人跟随吟唱。可以发现,在巫师请神驱鬼的“神歌”及咒语之中夹杂了土家族古老的传统音乐,对土家族传统音乐基本节奏的仿效烘托和渲染出了宗教祭祀时所特有的深邃和神秘。
在土家族地区,人们普遍崇拜傩神,祭祀傩神公与傩神母。历史文献资料显示,土家族傩神源于土家族起源的传说。传说远古时期,涨齐天洪水,世上一片汪洋,人类全被淹没,躲在葫芦里的雍尼和补所随水漂流,保住了性命。土义介图①土义介图系土家语,指天上专管人间婚姻的神。关心人类命运,哭劝兄妹成亲。后经多次问卜,又经乌龟指点,兄妹才得以在红槐树下成亲,不久生了个肉坨坨,将其合黄土撒去便繁衍为土家,合河沙撒去便繁衍为客家(汉族),合树苗撒去便繁衍为苗家。从此人类得以繁衍。因他们羞于兄妹成婚这件事,所以傩神公和傩神母的脸都是绯红的[17]24。傩神是土家族宗教信仰和神话中的始祖神。远古时期,土家族先祖祭拜傩神的主要目的是想利用他们战胜“超自然力”。在当时,谁家如无子嗣,就会请巫师敬奉傩神,俗称其为“还傩愿”。还傩愿仪式古朴严肃,祭祀前主人家在堂屋中用竹子扎起五彩三洞桃源门,门上书写“桃源洞”三字,这象征着远古傩神处于穴居时代。洞门内设神坛,坛上安坐傩神公与傩神母神像。“还愿”法事持续三天三夜。在跳傩求子法事中,巫师要唱淫词,跳象征性篝傩舞,跳得越优美,傩神也就越灵验。后来,土家族地区出现了傩戏,在傩戏中保存了许多原始宗教和信仰遗俗。演出时,要供奉傩神公与傩神母。傩堂戏在土家族地区比较盛行,演出前都要在神案前铺上席子,巫师就在席子上祭祀、表演。其内容多是请神、求神、酬神之类。目的是通过天神赐福、地灵赦罪和水神解厄实现降福禳灾、六畜兴旺的愿望。
在土家族地区,盛行还傩愿仪式。除了祭祀活动外,这种仪式的整个过程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表演。傩堂戏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还傩愿表演形式,它以歌、舞、演、道白、面具等为手段,在装鬼扮神的表演中逐步加入了民俗生活中的一些人物与情节,从而形成了一种民间祭祀性的戏剧。人们搬演最多的傩堂戏要算孟姜女的故事,从供奉的傩神或经常演唱的剧目看,孟姜女的传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傩戏一般被称为二十四正戏,也就是二十四神戏。在每次傩愿仪式法事的结尾,巫师要用香火在黄裱纸上烧二十四个洞,以表示祭奠二十四傩神。在二十四傩神中,被称为勾愿神的孟姜女、范郎是还傩愿时举足轻重的两位神灵,还傩愿的核心在于演唱《孟姜女》。唱完戏后,没有卸妆的孟姜女、范郎等演员会主动向主人家及观众“拜台”,以表示“了愿”。据说这样神灵就会禳灾赐福,主人家来年就会五谷丰登。随着傩堂戏在土家族地区的普及,其又分为傩堂上唱的和舞台上唱的两大类。在傩堂上唱的有《搬开山》《请仙蓬》《搬师娘》《按土地》《跳球郎》《抬判官》《迎圣驾》等堂数。舞台上演唱的有《孟姜女》《龙五女》《庞氏女》等剧目。土家族民间有一种说法,“不演三女戏,不能了愿”。还傩愿时,如果不演《孟姜女》的全套本也可,但必须演《池塘洗浴》片段,可见《孟姜女》《龙五女》《庞氏女》在群众中影响极大,明显反映了土家族地区浓郁的巫傩遗风。在傩戏表演过程中,有许多傩歌表演,这些傩歌常常由一人独唱,唱腔多为数板,曲头和牌子之间有一专用过门,节奏不规则,速度快,吸纳了土家族民间的说唱音乐与民歌。
随着傩戏的发展,在舞台上演唱的傩戏演员逐渐组成了戏班,人们称傩戏的戏班为“坛”,称戏班主为“坛主”,戏班兼顾传教祭祀与演艺两种功能。傩戏的戏班只要有六七个人就可以开坛唱戏,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孟姜女》《搬先锋》《八郎开山》等正戏,以及《孟宗哭竹》《长安杀子》《仙姬送子》《张生跳墙》等十多目杂戏。祭祀傩公傩母时,人们在仪式中翩翩起舞,舞蹈有单人、双人、三人及多人形式,其表演都已程式化,具有原始巫风色彩。傩舞一般以人声帮腔为主,巫师唱时众人和,全由锣鼓过渡,伴奏乐器不用弦乐,只用锣鼓。傩舞在祭祀傩神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夹杂在仪式当中,有时也会在傩堂戏中出现,这种舞蹈动作弧度小,庄严肃穆。在傩戏班表演时,有时也演绎舞蹈,这部分舞蹈不拘泥于祭祀的严肃性,舞姿豪放舒展,可以自由发挥,气氛也比较活跃。
其实傩神崇拜就是一种农耕社会中固有的鬼神崇拜文化,源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所反映的鬼神形象都是虚幻的、超现实的,是人们在单纯的驱鬼除魔的基础上逐步加上辟邪、纳吉、消灾、祛禳、祈年、求子等内容而形成的。傩祭属于巫教派别,其演唱形式与内容同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傩戏自身的巫化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据史料记载,土家人历来就“崇巫尚鬼”,这恰恰是傩祭能在土家族地区广为流传的重要条件。伴随着傩祭、傩戏、傩舞、傩歌等音乐形式,作为土家人崇拜的傩神以及祭祀仪式便与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它的音乐特征就自然被“土”化了。
在宗教文化视阈下,土家族音乐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主要还是因为音乐内容的教化性和娱乐性。人们把音乐当成了交流情感的一种工具,同时对于音乐中所演绎的人物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土家族音乐娱乐色彩浓重。再者,土家族音乐已经固化且程式化了,其不仅能使土家人在音乐中享受快乐,而且能在音乐中传承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