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梅,李月玲,于培红,殷召雪,施小明
(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北京 102206;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 100020)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梗死[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脑卒中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2]。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本研究旨在探索脑卒中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状况,并研究其与其他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关系,找出与脑卒中相关的常见生物化学指标,有助于制定防治脑卒中策略,促进老年人健康,多方面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为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以及制定老年人群健康政策提供信息依据。
1.1研究对象2014年,从中国老年学学会评定的12个“中国长寿之乡”中,选择了山东莱州市、河南夏邑县、湖北钟祥市、湖南麻阳县、广西永福县、广东三水区、海南澄迈县、江苏如东县8个长寿地区作为研究现场。剔除以下三种情况:信息不全、未采血样和样本量不足的共243例受访对象,其中2 315例信息完整、并提供了足量的静脉血样。参加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85.3岁,最大111岁,女性占54.13% (1 253/2 315)。各年龄组及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各年龄组性别构成比[n(%)]
本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仪器和试剂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UV- 2401);全自动生化仪(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 7180);SOD,MDA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hsCRP,ALB,GLU,CHO,TG,HDLC,GSP,BUN,CREA,UA(德国罗氏公司)。
1.3测定方法
1.3.1实验室测定:所有血样均在本实验室内测定,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血浆总SOD活力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MDA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hs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ALB采用溴甲酚绿法,GLU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CHO采用氧化酶法,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GPO- POD)法,HDLC采用直接法,GSP采用比色法,BUN采用脲酶紫外速率法,CREA采用苦味酸法,UA采用尿酸酶比色法。
1.3.2资料收集:所有调查员经严格培训,采用针对该项目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行为及生活方式、自我报告疾病等信息;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使用统一配置的体检设备,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并记录在健康体检表上。
血样采集:于早餐前,采集同意自愿提供血样的受访者静脉血。
1.3.3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判断标准和糖化血清蛋白(GSP)正常参考值:脑卒中:自我报告已经经过医院确诊者。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 mmHg(1mm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Hg,或自我报告高血压且正在服药者,判定为高血压。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 mmol/L,或自我报告糖尿病且正在服药者,判定为糖尿病。心脏病:自我报告已经经过医院确诊。糖化血清蛋白(GSP)正常值:<285 μmol/L。
2.1受试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的患病率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1.3%,其中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的患病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38%,63.69%,χ2=6.820,P=0.009);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45.45%(40~59),55.04%(60~69),59.80%(70~79),63.59%(80~89),63.71%(90~99),60.76%(100~)。
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84%,其中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的患病率,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1.11%,12.45%,χ2=0.988,P=0.320);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4.55%(40~59),14.72%(60~69),13.27%(70~79),11.61%(80~89),10.62%(90~99),10.76%(100~)。
心脏病的患病率为10.03%,其中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的患病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9%,10.32%,χ2=4.756,P=0.0029);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4.55%(40~59),8.05%(60~69),11.86%(70~79),9.31%(80~89),8.04%(90~99),7.75%(100~)。以上数据排除了22例回答不知道心脏病患病情况的受访者。
脑卒中的阳性率为6.39%,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的患病率(8.00%,5.03%,χ2=8.506,P=0.004);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4.55%(40~59),5.04%(60~69),7.55%(70~79),7.95%(80~89),5.21%(90~99),5.02%(100~)。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的患病率都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达到峰值后,又缓慢降低,达到峰值的年龄分别是90~99,60~69,70~79,80~89。见图1。
2.2脑卒中发生率与老年常见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病率的相关情况2 315例受试者中148例受试者患脑卒中,2 167例未患脑卒中。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比较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07),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2,P=0.006),心脏病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15,P=0.000),非高血压、非糖尿病、非心脏病的比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4,P=0.000),不同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病情况见表2。
图1 不同年龄组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病的患病率
表2 不同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病情况[n(%)]
①本组有5例受访者回答不知道心脏病患病情况,该5例予以排除;②本组有17例受访者回答不知道心脏病患病情况,该17例予以排除。
表3 脑卒中受试者与非高血压、非糖尿病、非心脏病受试者人群常见生化指标比较
2.4已发生脑卒中受试者血糖、血压控制情况脑卒中受试者148例,高血压患者106例,本次研究体检收缩压<140 mmHg(1mmHg=0.133 kPa)且舒张压<90 mmHg受试者13例。
脑卒中受试者148例,糖尿病患者28例,7例受试者空腹血糖<7.0 mmol/L,这7例受试者其中6例GSP<285 μmol/L。
脑卒中是由血管、环境和遗传因素导致的多因素多基因的复杂疾病[3]。但由于机理迄今不清,缺乏有效地评估手段,以及尚未建立早期、微创、个体化医护救治体系,使其治疗一直效果不佳。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研究旨在了解并研究导致中、老年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便有预见性的排除危险因素,提前干预脑卒中,防止脑卒中发生,提高有潜在风险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148例已发生脑卒中的中、老年受试者只有7例受试者没有已确诊的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这7例受试者在没有任何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情况下发生了脑卒中,可能的原因是脑血管畸形或其它未知原因。
148例已发生脑卒中的受试者中141例受试者伴发至少1种老年常见慢性疾病,并且确诊脑卒中的受试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病率都高于还没有发生脑卒中的受试者,可见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都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及重要的危险因素[4,5]。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及疾病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控制这些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控制血压、血糖积极采取措施管理脑卒中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
脑卒中受试者与没有脑卒中的受试者相比:GLU,GSP,TG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DLC显著降低,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6~8],高脂血症可引起内皮细胞的局部损伤及局灶性部位损害,过高的血浆脂蛋白可通过提高的血管通透性进入血管内膜内,导致巨噬细胞局部吞噬及清除反应促进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引起内皮细胞附近生长因子大量分泌,单核细胞增多并附着在血管壁上,迁移入内皮下间隙,摄取进入内皮的过量的脂蛋白形成指纹,同时促进血小板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造成血小板黏附,使局部血栓发生风险率增高,易诱发脑卒中。
本研究的受访者,在脑卒中已确诊的情况下,大部分受试者其慢性基础疾病包括血糖、血脂、血压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发生二次卒中的风险很高,并且脑卒中的受试者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肾损伤。因此应该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包括加强慢性疾病的护理等措施,对于提高已发生脑卒中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本次研究还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及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都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达到峰值后,又缓慢降低,可以看到在百岁老人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及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低,与之前的研究吻合[9]。因此进一步的研究高龄老人(100~)大血管病变和心源性卒中的相关基因:HDAC9基因、PITX2和ZFHX3基因;小血管性卒中和腔隙性卒中的相关基因和其他一些与卒中相关基因:如编码载脂蛋白E的基因,可以解释高龄老人长寿的基因奥秘。
参考文献:
[1]兰天.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及遗传学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14:986- 989.
[2]艾亚婷,胡慧,徐倩,等.湖北省某城乡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7):587- 589.
[3]Della- Morte D,Guadagni F,Palmirotta RA,et al.Geneties of ischemic stroke,stroke- related risk factors,stroke precursors and treatments[J].Pharmacogenomics,2012,13(5):595- 613.
[4]Go GO,Park H,Lee CH,et al.The outcomes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young adults- a clinical study[J].Cerebrovasc Endovasc Neurosurg,2013,15:214- 220.
[5]官念,吴碧华,刘黎明,等.脑出血病因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6):670- 672.
[6]陈庆友,张艳蕉,于广娜,等.脑卒中肥胖患者发病后血脂、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5):3701- 3702.
[7]Song YM,Sung J,Smith G,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a prospective study in Korean men[J].Stroke,2012,35(4):831- 36.
[8]马亚峰,冯海翔.急性脑出血患者初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c1及血氨水平联合测定的临床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4):75- 76.
[9]施小明,殷召雪,钱汉竹,等.我国长寿地区百岁老人慢性病及有关健康指标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2):101-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