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成创新中知识转移转化微观机理探析

2018-04-12 07:20刘一君张同建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层面个体

刘一君 张同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一、知识转化对集成创新的促进效应及研究现状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最深邃的技术,如卫星、火箭、核能开发,但是迄今没有学会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这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的确,科技成果转化的滞后性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专业性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签约转化率不足30%,签约转化后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不足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70%左右。

集成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有效策略或方式。所谓集成创新,是指企业利用并行的方法将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不同流程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可以产生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集成创新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知识转化的过程,即在知识资本的转化过程中,集成创新得以展开和实现。*Leonard D, Sensiper S. 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1998,40(3):112-121.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结合实践,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隐性知识是依托于个人经验,且涉及一系列无形因素的知识,根植于个体的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的环境,难以规范、明晰和梳理,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而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常规、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或者可以通过文字记录和书面描述的知识,如技术文件、报告、工作守则等。*Nonaka I,Kujiro.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6):96-105.在此基础上,野中郁次郎又在其《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知识转化包含社会化、外显化、内隐化和组合化四个阶段。其中,知识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外显化是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组合化是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而知识内隐化则是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Nonaka I,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 Range planning, 2000 (33):32-34.野中郁次郎强调,正是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知识资本在质的方面得到改进,在量的方面得到扩充,从而使知识资本的价值得以实现,企业的核心能力得以形成。

集成创新知识行为的研究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集成创新知识转化的研究深化奠定了基础。李文博等(2005)设计了集成创新的测评体系,分为技术集成、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等四个要素,其中,技术集成包括技术系统冗余度、技术系统自有核心技术、与同行业比较的技术水平三个指标;组织集成包括企业与用户交流程度、部门间交流程度、企业之间交流程度等三个指标。*李文博、郑文哲:《现代企业的集成创新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4期。史宪睿等(2006)探讨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认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分为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和组织集成能力三个要素,战略集成能力反映了创新战略的选择能力,知识集成能力反映了企业在集成创新过程中对各类知识的驾驭能力,而组织集成能力反映了对集成创新实施的保证能力。*史宪睿、金丽,孔伟:《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1期。王众托(2007)解析了集成创新中的知识集成机制,认为在系统集成创新中知识的集成和创造占有重要地位,集成知识类型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知识类型,如接口知识、部件知识、系统知识,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以及科学知识、实际经验和技能,等等。*王众托:《系统集成创新与知识的集成和生成》,《管理学报》2007年第5期。张方华(2008)认为,集成创新有四个阶段,即新产品概念阶段、科学研究阶段、技术开发阶段、商业化阶段,它们分别对应信息集成、知识集成、技术集成和辅助要素集成四种集成模式。其中,信息集成是对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的集成;知识集成是对技术研发知识、市场开拓知识和创新管理知识的集成;技术集成是对先进技术、成熟技术和中试技术的集成;辅助要素集成是对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集成。*张方华:《企业集成创新的过程模式与运用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0期。孔凡柱等(2011)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了企业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契合机理,提出知识螺旋契合、管理行为契合和目标契合等三种契合模式,分析了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契合要素的实现路径,并从知识管理视角指出这两种创新的有效结合路径。*孔凡柱、罗瑾琏:《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集成创新与合作创新契合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5期。

在知识经济时代,集成创新也具有知识管理的特征。从知识管理对集成创新促进的视角看,现有的研究体现了如下价值:其一,阐明了知识管理在企业集成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核心要素;其二,探析了集成创新中各种知识行为,包括知识转移、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等,为集成创新知识管理的深化奠定了基础;*Mcelroy M W. U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sustain innov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2000,3(4):34-37.其三,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提出了若干集成创新的改进策略,推进了知识管理理论和集成创新理论的融合。*Lester M.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long view.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10(3):165-176.

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性策略,对集成创新的实现具有深远的驱动力。从知识转化驱动力成长的视角看,现有的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集成创新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分布在一些孤立的领域,远未形成集成创新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2.没有区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集成创新中的不同作用;3.未能将集成创新的知识管理策略转化为企业可以执行与操作的职能管理策略,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4.未能区分集成创新中狭义知识管理与广义知识管理的界限,事实上,集成创新所包含的知识集成、技术集成、组织集成和战略集成在本质上都是广义意义的知识管理;5.未能发现知识转化在集成创新知识管理中的核心性和基础性地位,是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基座;6.虽已涉及集成创新中知识转化的探讨,但未能对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组合化和知识内隐化在集成创新中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解析。

进入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技术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迅速发展,被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重要的信息,并形成重要的信息库,从而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人们通过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从中得到更有价值、有意义、深层次的信息,并且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企业的决策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Mcadam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within organiz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7(4):233-241.

二、集成创新中知识转化微观机理解析

一般认为,集成创新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集成创新是以创造性为集成的创新。集成并不是各分离要素的简单集中,而是融合了创造性思维,为了创造而集成,即产生创造性的要素组合,强调创新效果。第二,集成创新是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创新。分离要素相互组合、补充和协调,形成最合理的融合方式。第三,集成创新是一种复杂性创新。集成创新的工程浩大、操作复杂,需要以系统论为引导,实现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节的有机集成。集成创新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促进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集成创新是具有放大效应的创新。集成创新不仅强调要素之间的融合,也强调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融合,由此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带来集成放大效应。

从知识行为的视角看,集成创新的过程在微观上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知识转化的过程,知识转化是知识环境下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刘良灿、李文、张同建:《面向新产品开发的集成创新中知识转化动力机制实证研究——基于国有企业的数据检验》,《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期。在集成创新过程中,知识转化不仅存在知识社会化、知识内隐化、知识外显化和知识组合化四种形式,也分别发生在企业层、团队层和个体层,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转化网络。企业层知识转化的目标是为了提高集成项目开发决策的准确性,团队层知识转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项目的开发任务,个体层知识转化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员工的活力,为团队层和决策层知识转化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环境。知识转化分析不仅涉及显性知识,也涉及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参与的转化对集成创新成果起到核心性的促进作用,而显性知识参与的转化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促进作用。

(一)集成创新中的知识社会化

在集成创新中,知识社会化发生在企业、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对集成创新的深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决策层需要修炼学习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不仅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也可以通过决策人员之间的深度会谈,还可以通过学习外部的可靠经验。在团队层面,技术团队、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都需要实施内部修炼,提高团队的内在素质。这种修炼不仅来自于团队内部的酿造,也来自于团队之间的相互启发,尤其是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对技术团队的启发。在个体层面,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和营销人员也要不断进行隐性修炼,逐步培育个人的业务潜力。这种修炼不仅来自于个人的深度思考,也源于团队内部人员的启迪,还源于团队外部人员的诱导,特别是营销人员和生产人员对技术人员研发思维的诱导。团队层面的知识社会化受到组织制度的激励,个体层面的知识社会化受到企业文化的推进。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集成创新知识社会化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集成创新知识社会化体系

(二)集成创新中的知识外显化

在集成创新中,知识外显化主要发生在企业、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对集成创新的深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决策层在项目决策上应尽量避免闭门造车、独断专行,因而需要在决策形成阶段善于将自己的决策意愿、思维逻辑、推断模式、未来设想等大胆地表述出来,不仅要供相关决策人员参考,也要供内部员工监督,还要供外部专家纠正。这是一种领导魄力,适用于民主化的领导风格。在团队层面,技术团队、营销团队和生产团队均需要将设计草案、实验要领、营销策划等隐喻性的团队创意向外部展示出来,这也是集成创新中技术——生产——营销集成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不仅需要决策层的监督,也需要其他团队的审查,需要与其他团队的局部战略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一致。在个体层面,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和营销人员也要不断地将自身的“看家本领”或“绝技”向外展示,这不仅有利于自身业务的锤炼,也可以示范于他人,共同进步。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集成创新知识外显化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集成创新知识外显化体系

(三)集成创新中的知识内隐化

在集成创新中,知识内隐化主要发生在企业、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对集成创新的深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决策人员需要通过对集成项目决策的比较性反思来强化自身的业务素质,这是发达国家企业集成创新决策优化的常用方法。这种比较不仅将现实的方案与本企业过去的同类方案进行比较,也与其他同类型企业的集成创新方案进行比较,甚至与其他不同类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在团队层面,技术团队、生产团队和营销团队需要不断地依据既有的、成熟性的技能、方法、思维模式来修炼团队的内在能力,挖掘团队潜力,增强团队创造力,这也是现代企业团队能力培育的一种有效策略,在集成创新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在个体层面,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和研发人员同样需要不断地在现有的技能和经验的基础上潜心修炼、闭门思过,以求幡然醒悟,这是强化优秀人员业务素质的可行之路。团队的知识内隐化需要依靠组织激励机制来驱动,个体的知识内隐化则依靠敬业精神或对组织的忠诚度来驱动。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集成创新知识内隐化体系,如表3所示。

(四)集成创新中的知识组合化

在集成创新中,知识组合化主要发生在企业、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对集成创新的深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决策层之间需要建立一种祥和、平等、无间隙的沟通氛围,并对多种技术优势或决策方案反复抉择、重复组合,以求最佳匹配模式。同时,信息数据库建设对于决策层完满地实现决策目标也是必要的前提。在团队层面,知识组合化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团队将个体的成熟知识进行组合,形成团队的档案性、永久性、参阅性资料;另一种是将过去的多种成功模式、方案、设计进行整合,抽取有价值的要素,重新构成更具竞争优势的新模式、方案、设计。这种团队能力的开发行为在技术团队、生产团队和营销团队内部都是必要的,是团队管理人员的一种开创性职责,在现代企业尤为重要。在个体层面,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知识组合化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将自己的成熟技能、经验、诀窍进行梳理,上升为个人公开能力;另一种是通过与其他个体的随机性交流、聚合他人的知识,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集成创新知识组合化体系,如表4所示。

表3 集成创新知识内隐化体系

表4 集成创新知识组合化体系

三、研究意义阐释

我国开展集成创新战略已历数十年,但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对技术、协调、市场等各类集成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挖掘知识转化的内在潜力。在这一目标的语境下,本研究具有如下价值和意义:其一,构建了完整的集成创新知识转化体系,强调了知识转化在集成创新知识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也扩展了集成创新理论,促进了集成创新理论和知识理论的融合;其二,为集成创新知识管理或知识转化的绩效测评提供了理论平台,推进了集成创新知识管理研究由理论分析向实证检验的转换;其三,拓展了集成创新知识管理研究领域,推进了知识管理策略向企业可操作的职能管理策略的转化,提高了知识管理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其四,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方向同时分析了知识转化在集成创新中的作用,深化了集成创新的知识研究机制;最后,为集成创新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其他知识管理策略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有效平台,阐明了知识转化才是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等其他知识管理机制优化的动力源。

知识转移或转化,不仅受到知识资本特征的影响,也受到知识转移主体的转出意愿和转出能力、吸收意愿和吸收能力的影响,还受到产学研合作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因而知识的转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产学研知识转移机制中,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转移具有突出性的作用;在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转移体系中,团队层面的知识转移和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处于核心性地位,因为产学研知识创造最终依赖于个体来实现。显然,现有的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既没有达到应有的复杂度,也没有关注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因此,团队层面知识转移和个体层面知识转移是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由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滞后性,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的知识管理部门和专职的知识主管人员(KMO)。因此,为了提高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的应用价值,需要将知识转移优化策略转变为企业可以执行和实施的职能管理策略,即转变为具体的薪酬激励、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决策、生产调度、营销策划等策略。具体对策建议:

第一,对企业层面产学研合作职能管理改进策略的归纳。这种策略改进主要涉及企业的决策层,需要在产学研合作决策上进行战略调整,才能稳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效。根据企业层面知识转移的改进策略,应在企业信息共享、决策优化、产权重组等方向做重点分析。

第二,对团队层面产学研合作职能管理改进策略的归纳。团队层面职能管理的改进可以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效,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问题是,企业并不知晓在那个方向进行重点性改进,在那个方向进行一般性改进。只有在知识转移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转移改进策略的引导,企业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团队管理职能的优化。在现有的企业环境下,应在职业培训、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生产规划、营销方案设计等方向做重点分析。

第三,对个体层面产学研合作职能管理改进策略的归纳。对于企业个体行为管理的改进,可以提高产学研的合作成效。但是,如何发现职能管理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一个难题。在个体层面知识转移或转化改进策略的引导下,通过知识管理向职能管理的转化,企业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现有的企业环境下,应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做重点分析。

猜你喜欢
产学研层面个体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将在重庆举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