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的阅读,用声音温暖一座城

2018-04-12 00:55陶瑾
现代苏州 2018年7期
关键词:苏州仪式文字

记者 陶瑾

仪式感的阅读,用声音温暖一座城

记者陶瑾

“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且不说相隔一千多里路,要转三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无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

在朗读这些文字时,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芳几度哽咽,王芳说,之所以推荐《世界上唯一在等你的人》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大家:珍惜当下每一件你做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还有明天,还有明天,但其实很多事根本没有明天”。

生活,有时真的需要有仪式感的介入,去发现它的另一面。朗读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生活仪式”,真正的直面内心,唤醒人们对于文字、对于情感的回忆,触动心灵尽情地表达和倾诉。

亭子里的声音和故事

央视《朗读者》热播以来,越来越多的耳朵被唤醒。聆听那一声声或热情洋溢或催人泪下的声音,相信不少人都会为之动容。与之而来也带动了朗读亭的全国风靡。

朗读亭不是个简简单单的亭子,它用视听化的呈现形式,配以现代传播手段,唤醒人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感知文学美感,让朗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朗读者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忘我朗读。它可以让素未谋面的两个人,通过文字和声音,感受对方的情感和思想。

“朗读亭”出现在苏州,它听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也感受到了不同的声音和情绪。去年,苏州设立的朗读亭在图书馆、博物馆、书城、高校、历史古街等相继停留过,每一站都深受大家欢迎。

后来,在幽幽小巷,古胥门旁,我们又发现了一处更安静、更私密的“城市书房”,就在悦未来青年公社里头有一个姑苏朗读亭,外观与央视朗读亭一样,亭内设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今天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儿,来巷子里的朗读亭朗读。停好车,撑着伞,一个人寻找亭子,彻底体验了一把冰冷的雨在我脸上胡乱拍的感觉!之后找木箱,输密码,拿钥匙,还以为穿越到了跑男的现场。”整个体验过程,你见不到工作人员,独自一人完成朗读。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人能够放下心里的顾虑和戒备敞开心扉。工作人员则在另一边聆听,时而与朗读者对话,一切只通过声音。结束时,工作人员会说上一句:“关上门的这一刻,你可以假装自己没来过这个地方。”

据了解,这个朗读亭是由三个苏州青年合伙创办的,他们怀揣美好的情怀,重塑阅读的仪式感,创办了“姑苏朗读亭”。“朗读亭的存在,正是因为我们坚信文字与声音的力量。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希望能够让普通人找到这样一种表达途径。”合伙人之一的邵振华告诉记者,从筹备初开始花了大半年时间,去年12月正式推出,没想到前来体验的苏州市民和外地游客真不少。

朗读者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上班族,有全职妈妈,有青春阳光的年轻人,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戴红领巾的学生,也有读书会组织。亭内提供一些读物,当热很多人都是“有备而来”。

有的人读着读着就哭了,有的人在安静念完一篇文章后静静离开了,有的人借着文章说出了心底的话,也有的人始终没有勇气走进亭子朗读。一位苏大研究生读了一篇《给实现梦想的你》,话语中能够感受到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一位70多岁的爷爷,读了一首《七律长征》,回忆曾经那段艰难的从军之旅,感慨万千。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对着话筒丝毫不拘谨扭捏,稚嫩的童声里,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有的时候,文字的仪式美,语言的节奏感,都需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一段电影桥段、一封信件……我们读的是温润人心的文字,文字里讲述的都是一个个曾经的故事,激荡着内心,同样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1.朗读,深受青少年喜爱

2.生活,有时真的需要有仪式感的介入

3.电车上朗读

4.姑苏巷子里朗读,安静而私密

5.朗读亭内设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

心灵之声席卷苏城

去年4月,苏州街头出现一辆朗读车,车内被布置成了书房模样,里面摆满了书籍。一台电脑、一个耳机,你可以坐进车里,录下自己的读书声。据悉,这是苏州图书馆为启动“知苏达理•享朗读”活动,特意将房车改造成朗读车,为每位参与的市民建立声音档案。

70多岁的退休教师闻定国就一路“追随”朗读车,专程坐公交从市区赶到越溪,就为了体验一回当朗读“主播”的感觉。喜欢阅读的邵先生准备了《傅雷家书》里的片段,“我读得不太好,只是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阅读,少看一点手机。”

近来,你发现没有,苏州线上线下,有不少民间“朗读者”组织。大头是苏州“朗读者”计划的发起人。刚开始他觉得让身边的朋友朗诵文字,会显得有些矫情,没想到发起后一呼百应。大头说,自己并不要求这些参与者的音色、功底有多么出彩,“本来就是普通人,要求太多,曲高和寡就没意思了。大家将自己的声音、情感通过朗读传递出来,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一种温暖,这才是我的初衷。”他会根据天气、节气、重大事件等选择题材不同、长短不一的选段。每周他还会安排一天“趣味朗读”,请大家用方言朗读,或读一段绕口令。对那些朗读者来说,临睡前来上一段,真有“心灵鸡汤”的慰藉感。

在一万个人的生命里,朗读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意义。家住吴中的江南燕,深刻体验了朗读的乐趣。她把自己和儿子在APP上录制的“羊妈讲故事”栏目发到家长群里,立马引起反响。“声音真好听,小朋友很喜欢听。”“受你们启发,我和女儿也开了一个读故事栏目。”

开朗读专栏,其实是源于朗读带给孩子的变化。十多年前,儿子出生,江南燕坚持每晚读故事给孩子听,亲子朗读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件趣事。因为朗读,儿子变得自信了。后来,听说网上有专门录制音频的平台,江南燕干脆和儿子一起开了这个专栏,体验了一回当主播的快乐。

如今,朗读在苏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社区开出“朗读吧”,居民们自告奋勇来上几段,或回忆往事,或朗诵经典。“朗读吧”面向全市开放,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预约并走进来,分享一段声音。还有不少学校的官微上除了能看到校园各类活动,还能听到“好声音”。孩子们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朗读,有的分享旅游趣闻,有的感言校园时光,有的描绘美好生活。

你见过车上朗读么?去年8月举行的“电车微朗读”活动,40名通过网络报名的市民在行进的有轨电车上朗读。列车缓缓启动,每位参与者朗读一分钟。不少从中途上车的乘客,找一处位置坐下,静静地聆听。活动采用网络直播,很多网友留言,一定要找时间去坐一坐有轨电车,除了欣赏沿途风景,还期待体验这种别样的“浪漫邂逅”。

朗读这一形式充分挖掘了每个人对文化的自觉追求。朗读,让苏州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稍作休息,也慢慢改变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苏州吟诵”非遗传承人魏嘉瓒给学生讲朗读方法

传统吟诵不能忘

对于当下掀起的草根朗读热潮,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伦很是欣慰,他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朗读已经突破了空间时间,人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平台上听到很多名师的经典朗读,也能听到普通人朗读的声音。在朗读过程中,思维会飞得更远想象力会更丰富,感悟也更加深刻,这种阅读方式永远都不会过时。

谈到这些新兴的朗读平台,苏州科技大学语委办主任王玲玲觉得,互联网时代,各项技术的发展给了大家更多展示的舞台,也满足了现代人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除了让普通人参与进来,王玲玲寄希望于这些新技术,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文本,除了朗读,还有说读、诵读、吟诵、吟唱的方式。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形式,每个人都能参与,但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吟诵、吟唱方式,现在会的人却凤毛麟角。”王玲玲告诉记者,为了将其发扬下去,她在学校带着诗社的成员学习这种表现形式,同时走进社区、学校表演。她还计划让学生和会吟唱的老一辈们进行结对,通过新的平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的确,诵读名篇,重温经典,与书香城市的气质尤为契合。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苏州吟诵”非遗传承人、苏州诗词协会会长魏嘉瓒表示,中国传统读书方法关键在“传统”,读书,不是唱歌唱戏,它有其本身的规律和一定的诵读要求,讲究平仄,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当然,传统的东西也允许创新,但必须是在继承和运用好传统的基础上。

猜你喜欢
苏州仪式文字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十岁成长仪式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仪式感重要吗?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