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
摘要:随着新课改深入发展,德育教育问题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如何科学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满足新时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切实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与城市地区学生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有些思想觉悟低,心理生熟度不够的学生,则容易被消极思想、不良价值观、错误理念影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本文通过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问题,以期提高小学品德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问题
当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边界日益模糊,课堂教学综合性较强,使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终身受用的知識及技能,其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其人生迷途中的指南针,勇攀人生高峰的台阶,徜徉人生之海的灯塔,一旦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轨迹,背离道德及法律体系,将使学生陷入成长的泥沼,无法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需从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问题着手,以此为由优化品德教学体系,提高小学德育教育质量。
一、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问题
1.理论讲解比重大。在当前农村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向学生讲述更多做人的道理,追加道德理论讲解比重,这虽能确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但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无法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成效,使品德教学出现“教育性有余、实效性不足”消极现象,例如教师在进行“我在学习中长大”教学时,率先向学生介绍白求恩、焦裕禄、雷锋等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物及其事迹,而后又向学生讲述班级中的好人好事,最后针对当今社会道德理念、法律体系及校规班规进行讲解,皆在引导学生约束自身言行向榜样学习,然而榜样是谁、如何学、怎样做等问题教师却没有说明,使农村留守儿童无法有效融入德育教育体系中,徒增学生学习压力,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成效。
2.教学方法滞后。有些农村小学品德教师仍沿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机械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滞后,品德知识缺乏感染力,使学生无法将知识化为己用,阻滞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就需要农村小学教师立足新课改背景,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实况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新型育人手段为桥梁,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用品德知识“修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落实小学品德教育目标。
3.品德教育体系不完善。相较于城市地区学生,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为复杂,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任务无法单凭教师一己之力完成,为此教师应持续优化品德教育体系,攻克品德教育阻力,使留守儿童可以学习到更多终身受用的品德知识[1]。
二、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要点
1.从实际出发。小学品德教师应立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特殊的成长环境,从品德教学实况出发,合理研究教学对策,例如教师在进行“我的角色与责任”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5min自由讨论,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对当前其所要承担的责任极为不满,认为种地、洗衣、做饭都应该是大人的事情,不应该自己来做,教师在肯定学生讨论、分析学习行为基础上,需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祖父母(长辈)、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全家人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使留守儿童得以明晰日常劳作不等于不公平,更不等于不幸福,相比长辈年迈还要照顾孩子,家长背井离乡在外讨生活,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要小的多,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要小的多,继而通过探讨、思考,使留守儿童得以明晰自身的角色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端正其生活观念,对待生活境遇少抱怨、多感恩,积聚更多正能量,助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2.从留守儿童角度出发。小学品德教育若想具有交互性,可以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影响,需具有一定普适性、针对性、生本性,品德教育符合学生心理状态,可以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活不能没有他们”教学时,可以“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为主题进行调查实践,从留守儿童角度出发开展品德教学实践活动,使留守儿童能由衷的对这些人说一句“谢谢”,并怀揣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提升留守儿童道德素养。
3.从教材出发。小学品德教材是教师开展品德教学活动的基础,为此教师应深度分析教材内容与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在关联,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品德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伸出爱的手”教学时,可以“爱的小分队”为主题,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互相关爱活动,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将住的较近的学生化为一组,组内成员需在学习与生活中互相帮助给彼此温暖,让爱的火种照亮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弥补其亲情的缺失,并形成团结互助品格,落实小学品德教育目标[2]。
三、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策略
1.树立德育教育意识,调整理论知识比重。小学品德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生活态度、成长习惯、情感理念为出发点,树立德育教育意识,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科学设计德育教育方案,在“理论+实践”教学方法加持下,确保小学品德教育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活动高效,使农村留守儿童得以理解品德知识,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例如教师在进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从长辈、邻居、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有关本地区风土人情的资料,有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借此机会留守儿童可对其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继而形成浓浓的乡情,产生热爱家乡、回报家乡、保护并习承家乡传统文化等情感,在完成小学农村品德教育任务同时,可有效培育留守儿童德育素养[3]。
2.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内在动力,为此农村小学品德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拓展留守儿童德育素养培育途径,例如教师在进行“请你相信我”教学时,可以“社会呼唤诚信”为主题,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许多学生选择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及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演讲,加深农村留守儿童对品德教育内容的理解,将诚信的种子深植留守儿童内心,实现小学品德教育目标。
3.完善小学品德教学体系。首先教师应设定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评价标准,从教学内容感染力、教学模式科学性、教育任务完成度等多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小学品德教育综合成效,其次教师需根据教评结果,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品德教育模式,削减品德教育阻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更多品德知识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应建立健全教学能力自主提升体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实况,深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明晰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形成内因,并建立“家校互动”德育教育体系,从家长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持续优化品德教育方略,同时将留守儿童心理波动情况转述给父母,引导父母多关心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成长指导,削减教师小学品德教育阻力,使留守儿童、家长、教师得以携手创设高效小学农村品德教育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质量,教师需树立德育教育意识,调整理论知识比重,将德育教育“触角”渗入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成长环境中,汲取品德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小学品德教学体系,从实际出发,以教材为依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素养培育情况,继而在落实小学农村品德教育目标同时,达到引导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探析——从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出发[J].法制与社会,2018(27):203-204.
[2] 彭如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J].发现,2018(6):94.
[3] 孙凤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