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坚
1938年冬,郭沫若住在陪都重慶。一天他到七星岗一家牛肉馆小酌,酒酣耳热之际,店主人马大嫂前来索取墨宝。马大嫂的丈夫叫马星临,郭老乘着酒意,笔走龙蛇,给这小馆取名“星临轩”,写成招牌盖上大印,同时题赠单条,备赞风貌曰:“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此庐虽小,其味隽永。”店主装入玻璃镜框,悬于中堂。各界人士闻风而至,门庭若市,星临轩由一家小牛肉馆变成了一家知名的大餐馆。
1959年,郭沫若到成都,“带江草堂”老板邹瑞麟专为他做了一道鲶鱼肴,郭沫若见他烹制的鲶鱼鲜美可口,配料若鲜花,就为其起名“浣花鱼”。时值“大跃进”高潮,逸兴遄飞的郭沫若留诗曰:“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百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
1962年11月,郭沫若为了收集创作《郑成功》电影剧本的素材,同夫人于立群来到厦门,游览了南普陀寺。中午用的是素餐,席间上了一道素菜:一半是用面筋块堆成奶白的半月形,另一半深黑的半月形是用香菇组成的,当归调味做汤,冬笋焖熟配料,造型成圆状,盛在大碗中,像半轮月影沉于江底。郭老望菜生情,遂说出“半月沉江”四字,众人齐声称妙。此后,“半月沉江”便上了这家菜馆的菜单。寺里的人写了一张菜单,请郭沫若修改或提意见。郭老就把菜单上的菜名排列了一下,编成了有韵律的句子,一边吃一边打着节拍,嘴里高声吟哦起来:“千层腐皮醋面筋,腐竹酥白碧青,南米粉玉翠花生,半月沉江长生果,酸卤菠萝甜炸酥酡,三杯茅台,醉得不亦乐乎!”
郭沫若吟哦得很风趣,逗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用过午餐,郭老又挥笔题诗。诗这样写的:“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南普陀寺素菜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由于郭老编了顺口溜,在题诗中又有“半月沉江”四个字,于是,这道菜身价倍增。
“鸿宾楼”是北京著名的清真菜馆,身为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久闻这里的“砂锅羊头”美名,到了1962年春天,他才有机会亲临鸿宾楼品尝。郭老乘着雅兴,欣然即席命笔:“鸿雁来时风送暖,宾朋满座劝加餐;楼头赤帜红似火,好汉从来不畏难。”原来这是一首藏头诗,四句头一个字相连“鸿宾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