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2018-04-11 10:34熊炜
当代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双下肢治疗仪气压

熊炜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管腔阻塞而引发的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据相关资料[1]显示,ICU患者DVT的发生率高达26%~32%。严重创伤、长期卧床、严格制动、感染、各种导管的植入等均为ICU患者DVT形成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DVT,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同时若未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干预,急性期可并发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肺栓塞,后期则有可能诱发诸多综合征,引发患者死亡。但因DVT临床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50%~80%的DVT患者无临床表现,加上检查设备要求较高,极易对ICU患者出现DVT漏诊或误诊的现象[2]。因此,现阶段对DVT的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本院近年来将气压治疗引入到了本病的预防中,现将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ICU患者60例,且入住ICU时间均超过7 d。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2~78岁,平均(59.25±3.61)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患者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例、COPD患者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3例、脑出血清除术后患者4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4~77岁,平均(59.30±3.63)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患者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例、COPD患者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4例、脑出血清除术后患者2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血栓性静脉炎史、深静脉栓塞史或肺栓塞史者;②增加静脉回流可能对心脏功能或者肺功能造成损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恶性肿瘤患者;③出血性疾病患者;④入住ICU时已出现下肢DVT者。全部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入ICU当日开始便于患者的双下肢放置一个大小合适的下肢垫以将双下肢抬高,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并按摩双下肢肌肉,5 min/次,每间隔2 h治疗1次,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常规肢体活动,例如下肢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观察组从入ICU开始便给予长筒靴型间断气压治疗仪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方法如下: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气压治疗仪脉冲压力设置为130 mmHg,双下肢同时使用,每次持续时间为5 s,两次间隔时间为10 s,每次治疗总时长不低于30 min,2次/d,连续治疗7 d。

1.3观察指标①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双下肢进行检查,并监测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以用于判断是否发生DVT。统计两组DVT发生率情况。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情况。③每日对两组双侧大腿周径进行测量并记录。④记录两组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等指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DVT发生率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DVT 1例,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出现DVT 6例,发生率为20.00%(6/30)。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43 1,P=0.044 4)。

2.2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下肢周径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减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治疗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x±s,c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x±s,cm/s)

2.4两组治疗基本情况比较观察组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基本情况比较(x±s)

3 讨论

ICU患者一旦发生下肢DVT,则会对预后产生极大影响,不但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同时还有可能诱发肺栓塞而死亡[3]。ICU患者均存在一个或多个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加上患者病情复杂,无法进行主观表述或表述不及时,一旦表述下肢肿胀或医务人员发现症状及体征时,下肢DVT已经形成,因而极易对DVT漏误诊。据有关资料[4]显示,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静脉损伤,血液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其诱发机制分别如下:①损伤可引发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若未能及时干预可继续损害静脉内皮及其功能,进而会通过诱发具有生物活动的物质释放而造成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致使血小板聚集或黏附,最终形成血栓[5];②久病卧床,久坐不动,便会造成血液血流缓慢,久而久之又会在瓣窦内形成涡流,导致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粘附及迁移,最后形成血栓;③大部分术后患者会有血小板数增高的现象,此时凝血因子含量增加,但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引发血管内异常凝结,最后因血液高凝状态而形成血栓。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ICU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明显增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有创操作:在进行下肢静脉输液、下肢静脉切开输液等操作的过程中均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损伤血管壁,进而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诱发DVT[6];②ICU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加上感染、胃肠功能障碍或者腹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下肢血流缓慢,久而久之局部形成涡流,诱发DVT;③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可能会使用止血药物,止血药物会加重血栓前状态,增加DVT的发生风险。

现阶段,临床上对DVT的常用预防手段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为药物预防,一种为物理预防[7]。低分子肝素为常用的预防药物,但ICU患者往往存在细胞缺氧或内环境紊乱的现象,因而在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之后可诱发出血,安全性不高。此外,少数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现象,因而在给予抗凝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监测药物浓度,因而极大的增加了治疗难度[8]。基于上述两点,限制了药物治疗的应用。物理治疗常采用的手段为气压治疗,气压治疗的过程中,脉动气流通过进入紧束于患者肢体治疗部位上的气囊,同时,气囊随着压力的增加会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能够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避免凝血因子的聚集,防止其粘附于血管内膜上均有积极意义,进而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9]。此外,气压治疗的挤压力与刺激能够直达深部肌肉,血管,甚至淋巴管,进而能够显著提高静脉血流速度与流量,促进血液向心回流,进而有助于增加血管壁剪切力,利于清除静脉窦淤血。不仅如此,气压治疗能够通过周期性挤压作用而达到刺激血管内皮的功效,进而能够增加体内纤溶系统活性,不断清除体内已经形成的微血栓而发挥防治DVT的作用[10]。

综上,气压治疗能够通过增加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而达到防治下肢DVT的功效,进而能够有效改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负担。加上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舒适性良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1]周小燕.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7):126-127.

[2]邓永兵,肖虹,胡晞,等.低分子肝素、间歇性气压治疗预防颅脑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5):430-433.

[3]刘青青,闵燕丽.气压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6):92-93.

[4]金煜婷,朱红灿,焦淑洁,等.重症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0):12-16.

[5]叶雪花,杨志娟,魏职香,等.早期行双下肢气压波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9):45-47.

[6]王林君,孟路阳,王松茂,等.间歇气压治疗仪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9):821-822.

[7]马玉娟,曹留拴,蔡西国,等.早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2):918-920.

[8]贺元,王昊邈,曲乐丰,等.气压泵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2016,8(2):132-135.

[9]梁兵鑫,胡三保.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防治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35):4989-4991.

[10]夏彩宁,闫瑞芳,王世平,等.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长筒靴型气压治疗仪预防ICU患者DVT的临床效果[J].河北医药,2014,36(24):3735-3737.

猜你喜欢
双下肢治疗仪气压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看不见的气压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请您诊断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