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华信仰的本体基础探析

2018-04-11 23:01吴文新
东岳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信仰整体

吴文新

(山东大学(威海)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 威海 264209)

信仰是有根的。根深才能叶茂;人心、人性的根基深厚,信仰才能生成、发展壮大而且坚固。王阳明心学又被称为“培根之学”,是具有深厚意味和深远意义的,而“心学”实际上就是“信仰之学”,因为心学所培之“根”正是信仰之根,信仰之根无疑是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说,信仰之根,就是信仰之存在论意义上的根本、根基或基础,或称信仰的本体基础。据此,本文试图探讨当代中华信仰的本体基础。

一、信仰之本体基础:天人整体性

(一)宗教信仰基于神—天—人的神秘整体性

从历史看,最典型的信仰,当然是宗教信仰。一般而言,一个宗教信徒,由于对教义的盲目迷信或理性诚服而发自内心地虔诚与恭敬,并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恪守教规、戒律,并日日诵经忏悔、发愿改过行善,成就教义所设定的信徒的理想存在状态。我们不妨想想,宗教信仰对于信徒个人而言,何以有如此巨大而真实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除了特殊情况下,却一般很难对所有的共产党员起到这种效果?这里不能不考虑到宗教信仰的对象的神秘性、彼岸性、虚幻性,并且其神秘而神圣的礼节和仪式,或者类似祈祷或忏悔那样的祈福法会、祭祀典礼等,其无比庄严的肃穆氛围、沉抑悲壮的音乐和装饰冷郁的色彩等,造成身在其中的信徒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情感共鸣和生理反应,身心整体受到显著的触动,从而引发深层的心灵体验和智慧觉悟。信徒由此而逐渐深信不疑地服膺于此种状态,进而笃信并躬行教义的一切戒律和规范。

可以想到,宗教信仰的本体基础正是宗教神秘主义的神我一体、神我整体(空间整体),以及由因果联系形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浑然一体的时间整体,信徒在其中感到自己和那神秘的信仰对象融合为一体了,从而达到那种神秘、神圣、庄严以至令人恭敬、畏惧的神、我和天地万物的整体状态。简言之,宗教信仰的本体基础就是神—天—人的神秘整体性;宗教教义的本体论基础就是这种神—天—人融合为一的神秘整体观。这个神可能是“外在神”(比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国“一神”宗教的“唯一神”),也可能是内在神(比如佛教、道教等东方或中国宗教,往往是“多神”宗教)。我们从《传习录》、《了凡四训》以及其他中华文化典籍里,也都能看到这种类似的信仰状态或境界,也能发现这种神秘整体观的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历史上能够流传千百年而被传颂不朽的圣贤、君子以及大德英豪,看看他们的人生历程,不乏这种对自己所追求、所向往的对象的那种整体性的神秘体验和智慧觉悟,由此而生发起信仰的神圣感、敬畏感、崇拜感和仰望之心,有了此种深刻的整体性的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智慧觉悟,信仰便深刻地稳固下来,成为此后人生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并最后做出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

(二)世俗信仰基于天人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性

那么,脱开宗教信仰,我们无神论者世俗信仰的基础应该是什么呢?那就应该是祛除了“神”媒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或相互作用之关联的整体性,或曰“天人整体性”,古人谓之“天人合一”,故世俗信仰的本体论基础就是“天人整体观”,或曰“天人辩证整体观”。那么,这种天人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是个什么样子呢?可以被实证吗?我们从科学的宇宙概念说起。

“宇宙”这一概念就是“宇”(空间)“宙”(时间)混化为一形成的整体,即“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的时空整体,其中包含了宇宙诞生以来所演化生成的所有物质及其能量和信息;宇宙,既是一个空间整体,也是一个时间整体(比如一个瞬间蕴含了自始至今、甚至自始至终的信息),整个说来是一个全息性的时空整体。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宇宙学研究成果,比如“量子纠缠”现象、引力波的存在等等,虽然并不像有些人夸张宣传的那样,科学证明了佛家和道家思想的科学性、正确性,但是,确实证明了佛家、道家很早就发现的这种宇宙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性。

就具体物质形态而言,古人早有天地万物均有“形”、“气”、“质”三要素构成的理论(参见《管子》),道家和中医有关于“人三宝精、气、神”的说法,对应而言,“形”为有形实体即物质之质,在人为身体、身形或精,“气”为元气、能量等场性、波性的物质存在形态,而前面的“质”和人之“神”,则是信息的物质存在形态,在人为意识或精神活动。万物都是形、气、质的混元整体,或者以形为显态存在,呈现为肉眼可见的物体;或者以气为显态,形、质处于隐态,比如能量及其场;或者以质为显态,形、气处于隐态,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科学尚无法观测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或有超弦理论所探讨的终极存在“弦”等。对于人就更加明显,中医认为人的很多疾病属于气和神的无形的方面,除非是外伤直接伤害或损毁身体(精),身体疾病往往只是人的气和神之失衡、亏缺的变相而已,因此中医特别强调通过调理人的气和神来养生保健乃至康乐长寿。古人各种成圣作佛的修炼均是在精气神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比如儒家更加注重“神”中的道德修养,佛家更加注重“神”的整体涵养,道家更加注重“气”的修炼和提升,武术则更加强调“形”或“精”的锻炼和修养,中医更多从人的气入手调节人的神和精。而且儒释道医武等各家也都高度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认知、体验和运用。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的内在自然及其与外在自然的有机统一,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强调人的本质就是现实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他人和社会也都是内在于人的本质的,人的社会整体性、人与社会性的文化和自身精神世界的高度统一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一种具有个体性特征的人性整体性。这与中华文化关于人的精气神混元整体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吴文新:《人性与人生:新人生学导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亦可整体地阅读该书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和第四章《复杂系统思维方式下的人性》。。而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看来,这种整体性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个体意义上,这种整体性依然具有某种神秘性和外在性,不容易被人感知、体验到以至最终诚敬信服。比如,对于人自己身心整体或精气神整体性的认识就非常困难,否则人们就不会违背这种整体性的生命运动规律而生活了,也就不会得病或很少得病了;身心分裂、人格分裂(两面人等),精神碎片化、外在化、物质化,违背自然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方式,等等,都表明人们对自身整体性认知和把握得很不好。比如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虽然生态科学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生态层面、资源环境方面的整体性,但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依然难以形成这种整体性的参照系,依然是在人与自然分割、对立乃至对抗的意义上发生相互作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灾祸都与此有直接关系。再比如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依然习惯于把他人和集体、社会等当成是外在于自己的存在,甚至多数时候是当成反对自己的存在,于是“个人至上”、“人性自私”乃至“他人就是敌人”、“社会就是地狱”的观念便大行其道,于是也造成社会上诸多的不和谐、对抗和斗争。违背人性整体、自然整体、天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那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三)确立信仰的基础:天人整体性的实在体认

那么,能否在人的身心受用的意义上,体验到这种整体性的客观存在呢?试想,我们的古圣先贤,之所以特别讲求道德和意识修养,强调天地鬼神与人的高度统一,甚至追求天人合一,要具备“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培育“民胞物与”的胸怀,那一定是他们深刻地体验到了这种整体性的客观存在,及其能够给人带来吉凶祸福的无比巨大的力量。

其实,我们现代人,从看似天灾实为人祸的自然或生态危机中,就不难体认到人与大自然的整体性;从人身体的各种疾病也不难体验到人的情绪情感、道德涵养乃至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所启示的人的身心或精气神的整体性;自己人生的成败、顺逆乃至毁誉、祸福等的发生缘由和深远影响等,也都深刻地提醒人们那种人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的普遍联系及其一体性。我们认为,一个勤于自我反省和善于自我鞭策的人,是很容易经验性地体认到这种客观存在的整体性的,更不用说通过古人那种所谓神秘的身心和天人合一的修炼体悟来实证这种整体性了——这是一种内向型运用意识的、超验性的实证这种天人整体性的直觉证悟方式,古代科学不发达,我们的古圣先贤在经验层面难以现实地把握这种极为广阔深远的天人整体性,因此更多地采用这种反求诸己、以心观物见道的方式,来体察和证悟这种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性。而这些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性,正是我们必须修养意识、涵养道德、去除私念、廓然大公的本体依据。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仰——特别是世俗信仰,必须、而且只能建立在人性整体性和天人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上*本文通常也把具有个体性的人性整体性放置在具有最广阔深远的天人整体性之内来言说,因此,在没有单列人性整体性的语境中,“天人整体性”一语也涵盖了“人性整体性”。,没有对这种整体性的发现、认知和体验,乃至刻骨铭心的虔敬恭信,那就没有信仰行为的发生。当然,这里的“天”是相对于单个人之人性的所有外部环境,社会的、自然的、文化的等等。

当然,如果再深入细致地考察,这个客观实在的天人整体性,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层次,可以由近及远、从小到大加以概述,我们也可一层层去感知、去经验、去体会、去领悟。试举例而言:首先是人自身的整体性,这个应该是最容易感知到的,比如人的身体的整体性,虽然一旦我们生病,现代医学总是针对病灶而施治,但如果你找到中医,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号脉开药,你会发现人的身体通过经络气血而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比如“脚疼医头,头疼医脚”,比如手、脚、脸、耳等对于身体的全息性等。同时也会发现人的身心的整体性,比如你发怒了就会脸红脖子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两胁或肝区疼痛,说明人的情绪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再比如当你看中医时,医师会告诉你不要生气、不要忧虑、不要悲伤,要想得开、放得下,要心情愉快、心境开朗,等,岂不说明这些情绪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家庭是一个整体,家中一人有身体或心理问题,全家人必然跟着紧张,甚至发生冲突或更严重的事件。一个社会组织或工作单位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互补协调、不可分离,而其领导或管理者则必须时时处处事事站在这个集体的整体性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一切事情,否则这个单位的整体性或集体感就会分崩离析。一个阶级是一个整体,所谓每个阶级成员之间共同的阶级利益、阶级意识,以及基本相同的命运前景等,体现的正是整体性;与此相应,一个政党具有整体性,政党的每个成员都离不开这个整体,并时时处处体现着这个整体的灵魂和形象。一个国家是一个整体,虽然它的构成成分层次多样、其间关系也非常复杂,但是国家的整体性依然在这个国家内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利益的共同性方面,形成国家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利益,这是具有超越于每个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整体性。进而全人类是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凸显出全人类是一个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这就是全人类的整体性。再进一步在大自然本身的整体性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而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发生整体性的关系——大自然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满足了人类同样无限丰富的需要,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以至于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类只是大自然的儿子,在吮吸着自然母亲的乳汁甚至血液而生存和延续着,由此,人与自然之间不仅存在科学认知、技术改造、质能交换等方面的物质性联系,而且还有类似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精神性的联系,这就是天人整体性的丰富含义*笔者在给理工科研究生讲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时,曾做过这样一个“思想实验”:我不经意中在威海街道上随手扔掉了一个塑料袋子,它偶尔被风吹到了海里,然后随着海风海浪漂流到了太平洋中央区域,不料被一个鲸鱼吞食,不知什么原因,这塑料袋从里面堵塞了鲸鱼背部的出水口,致使鲸鱼窒息而死,最后鲸鱼历经“磨难”而被海浪冲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被渔人发现并屠宰,之后把鲸肉卖给居民食用,不料由于鲸鱼死亡有段时间,加上各种因素而使其肉质腐烂,居民食用后发生莫名其妙的疾病,多名居民不治而亡……。虽然只是虚构,但在现实中并非不可能;但这或许就是“蝴蝶效应”,我在威海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却造成了地球另侧多人失去生命。这不正深刻地体现了人与地球自然的整体关联性吗?其实,量子纠缠现象更能证明物质宇宙乃至跟人的意识之间的整体性。可参见:“大数据实验室”微信公众号2015年8月6日文章,孔俊涵《量子纠缠:科学与信仰交界》。。——可以说,人生在世,纷繁复杂的一个个人生—社会事件,都会使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体会到上述不同层次的整体性存在。由此可知,承认这个整体的客观实在性,尊重和敬畏这个整体性,把自己的一切置于这个整体性之中,在这个整体性之中去从事自己人生的一切活动,并且无论如何不要去破坏这个整体性,反倒要想方设法维护和完善、提升这个整体性,这也正是我们世俗信仰的基础。

由此也不难看出,共产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世俗信仰,也正是基于这种人性整体性和天人整体性的科学揭示和逻辑呈现,它不仅对个人的人性有一个深刻的整体性的解析,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本质层面的体认和判断,而且对人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人与外部和内在文化与精神的固有的关联性进行了历史的、辩证的和实践性的揭示和论证。这种信仰体系,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强大严谨的逻辑力量,而且还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和道德震撼。要体认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对上述天人整体性的深刻认知和心灵体验。

二、世俗信仰和宗教信仰之本体基础的差异

以上论述了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的本体基础,那就是(神)天人整体性的存在。但是,“神—天—人”整体性不全是客观存在,还有宗教神话中的虚幻的存在,那就是“神”及其与“天人”关系的虚幻性,因为这是在宗教信仰中。但如果是世俗信仰或无神论的信仰,那么就剩下天人整体性的存在了,而且是客观存在。

世俗信仰包括了中国的儒家信仰和现在我们探讨的“共家*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曾经倡导建立“共家学派”即“共产主义学派”,“这个学派需要有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生的学者”,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版”;它“以孔子和马克思作为学术上的主要资源”,并以此“把孔子和马克思的思想及其他伟大思想家的思想融汇在其中”。参见:韦正翔,《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序言第1-3页。其基本精神与本文所论“当代中华信仰”的内容有极大相同之处。”信仰即共产主义信仰。儒家信仰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被神秘化、教条化和宗教化,但本质上它是一种世俗世界的人伦—社会(包括政道与治道)信仰,儒家所拜之“神”都是历史上“立功、立言、立德”方面成绩卓著的圣贤大德,这树立了儒家“内圣外王”人生修炼的榜样、目标和境界,形成了儒家信仰的“群神谱”或“圣人家族”。儒家信仰在人格境界方面的确有非常高远的追求,特别表现为通过每个人“内圣外王”的修养而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大同盛世”的终极理想上。阅读儒家典籍,经常看到儒士们对“仁”、“公”、“道”的执著和激情,而其核心“公”的道德和政治理念、以及个人“大公”修养的追求,都令人惊叹和敬仰!但是,遗憾的是,儒士们“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大公”、“大道”之理想难以实现,追溯原因,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就是与“公”相应的社会基础——公有制之完全缺失。惟其如此,在个人德行修养极高的情况下,他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却一一化为泡影,令人不胜唏嘘、无限慨叹。在私有制乃至大资本私有制所决定的阶级分化和对立冲突的社会存在里,何以容得“大公之道”的践行?私有制把整体性的人性和天人关系给撕得粉碎,而那些圣贤大德所追求的大公之道却是地地道道的人性和天人整体性,二者的矛盾显而易见。

据此可以说,私有制通过阶级分化和对立把本来是整体的社会撕裂了,并通过分析性解构性的科学技术把大自然撕裂了;而私有观念则把完整的人性或身心整体性撕裂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撕裂了,也就把人的本质撕裂了;基于这种撕裂了的人性和社会、乃至撕裂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的信仰要么是加剧这种撕裂,要么是在虚幻的“彼岸”或“来世”来实现某种虚幻的“整合”,形成某种泡影般的“整体性”,谁来实现这种被撕裂了的“现世”整体性的复归呢?那只有想象中的“神”了,于是乎,“一神教”的宗教信仰便具备了厚实的社会基础。这一点,看看世界各大宗教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就知道,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观点是多么符合实际。宗教信仰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阶级分化和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人类自我撕裂进而自我对立对抗的工具,它的一切美好的德性和理想都具有非现实的“彼岸性”和“虚幻性”。而世俗的儒家信仰之悖论和困境恰在于,它要在一个小生产—私有制基础上、阶级分化甚至尖锐对立的小农专制社会中,实现其大公大道的理想;那些可敬的圣贤大德们在自己内圣外王的人生修养中,怀抱着拯救黎民百姓、造福天下苍生的大公之志,憧憬并追求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是为大同”(《礼记·礼运》)的崇高理想,但实际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维护了剥削阶级的利益和统治集团的政治特权,最广大的劳动群众依然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而难得幸福;这不能怪他们个人,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大公怀抱和大道追求。

因此,我们认为,像实现儒家这样古老的中华世俗信仰的理想,都必须有大公的社会存在作基础,就更不用说,本身就直接表明自己就是要实现公有制的共产主义信仰呢!众所周知,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公有制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的一切理想追求无不建立在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基础之上。在还没有公有制的时候,共产党人领导广大劳动人民推翻基于私有制的剥削阶级的统治,直接的目的就在于建立全新的公有制,从而为共产主义理想打下坚实的社会存在基础。一旦实现了公有制,接下来的任务,主要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全面改造旧的社会制度、改善社会环境,营造全民信仰共产主义的社会氛围,从内在的身心整体上造就全新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某种意义上说,公有制不仅体现了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性,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体性;这或许才是一切世俗信仰得以实现的社会本体基础;或者说,只有公有制的社会存在,才能建构起真正的天人整体性。

由此可见,像儒家和“共家”(共产主义)这样的世俗信仰,真正地实现都要依赖于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社会存在的诞生和发展,而公有制其实是实现人性和社会整体性的制度基础和技术手段,是一种符合整体主义世界观和系统整合方法论的整合性、建构性“社会技术”;前述所谓天人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性也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才能成为每个人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并可能在这种体验和觉悟中不断提高其层次和境界,才可能在最广泛的人类成员中普及,并促使每一个人类成员都自觉地遵循这个天人整体性的本质和规律来发展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当代中华信仰的本体基础:天人合一—公道民本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以最广大劳动人民为能动因素的人性及天人整体性,概括为“天人合一—公道民本”的整体性,并把它作为当代中华信仰的本体基础。对于“天人合一”,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述,无论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上(侧重于形下层面),还是在中华人格修养的“天地境界”或“宇宙境界”的意义上(侧重于形上层面),都体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整体性,故此不赘论;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天人合一”,已经不是中华先贤所自觉体悟到的那种依然处于模糊和轮廓状态的整体性,而是基于现代科学中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复杂性科学(比如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乃至具有更高层次整体性的相对论及量子宇宙学等,融入了中华文化中佛道医等天人整体的理念。这显然是现代的科学的天人合一的高级整体论。这里的“天”就不再具有以前不大能说清楚的那种人格化、超自然的神秘的含义了,而成了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紧密相关的一切客观环境(宇宙自然和生态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下面重点谈谈“公道民本”何以与“天人合一”形成整体,并成为当代中华信仰的本体基础。

(一)“公道”:通往大公之道,奔向大道之公

“公道”不只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公平正义意义上的“公道”,而是包含并远远超越它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的“大公—大道”之意,在中华文化中,有多种说法来表达基本相同的含义,比如“大同”、“大通”等,其核心含义是“公”或“大公”。中华先贤对于“公”有着深刻的阐述,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公”是通往“大道”之路。为公是修行“大道”的切近之路。从修道的角度看,要往根本大道上提升自己,不实现“公”是不可能的。《道德经》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回归到根本就是静,宁静安详了就恢复了生命活力,生机恢复就能达到恒常不变,当你懂得了恒常不变、坚持不懈,就能达到宽大包容、海纳百川了;具有了如此能容得下天地万物的大胸怀了,也就实现了“公”;至此还没有结束,“公”并不是目的,还有更高的境界需要爬升,那就是在实现“大公”之后,天下苍生就生命力旺盛,国家就能兴旺发达,天下就繁荣太平(“王”)了;进而就可以符合宇宙大自然的规律(“天”),再往上走就可以符合宇宙根本之“道”,这才是根本“大道”;而不管对于个人修道,还是家国天下的齐治安平,顺乎“大道”,必然能够健康长寿、长治久安了。

其次,“公”是得道后对客观规律的态度,能“公”即可“得道”。人们对“道”感到非常神秘、不可思议,但是在古人看来,并不那么深奥难懂,当一个人能怀抱“公心”,践履“公行”,便自然“得道”了。马王堆出土黄老帛书《精法》中讲“故知道者观天下也,无知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说,得道之人看天下事事物物,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不占有那些东西,不为什么特殊目的去做什么事情,都是不自私、无自我的;可见得道者做到了“公”。接着,“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就是说,能够做到公,就会明白通达,不偏愎、不遮掩,亦即“无私”;私心、私欲往往使人糊涂愚笨,此所谓“利令智昏”;最明白通达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功;非常端正的人往往能够宁静安详,不会浮躁轻狂,而能够达到非常宁静的人便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同时,像这样无私的人必然具有高度发达的智慧和能力。由此可见“公”的威力!《吕氏春秋·贵公》讲“故老聃者至公也”,说老子达到了最为大公的程度;《荀子·修身篇》云“君子能以公义胜私欲”,能克己奉公的就是君子。

其三,“公”作为中华信仰的高级内容,要让人践行,必须具有践行者个人身心受用的效益。这样,“公”便在人的身心整体和日常生活中有种种表现。道家《金丹心法》说“何为道?天下之所公”,这与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理完全一致。宋儒理学家二程提出人的涵养里面最高的工夫就是“廓然大公”,亦即心胸开阔、时时处处为公,这就是一种人性“精气神”的涵藏育养;古时很多修道者把“廓然大公”当成修炼之要诀。儒家理想“大同”实际也是“为公”、“大公”的意思,“大同”即“同于大道”,与大道相同;“大通”即“通于大道”,与大道相通。《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自身也,谓之大同”,那就是把天地万物都结合到自己身体里面来了;这个观念正是陆王心学“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源头,人要把自己的心量敞开,要包容万物,与万物混化为一体——体会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整体景象;在道家修炼中,往往能够体验到这种境界,比如道家四大名人之一的谭峭在其《化书》中说“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之谓大同”,这可谓古人修炼人性、涵养道德的高级境界。

第四,“公”的最终目标是让天下人都身心受益,都获得幸福和自由。最为典型的当属孔子的那个“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大道盛行之时,人人为公,选择德才兼备、大公无私的人做事情,他们讲信用,善修养,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在家里,人们不只孝敬自己的亲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还像赡养自己的老人一样赡养别的老人,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哺育别的孩子;在社会上,人人各有所安,老人能够安度晚年,有力气者有活可干,年幼者能够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扶助恤养,男人尽其能力做适当的工作,女人生活上都有安顿和归属;至于劳动创造财富,那就要做到不随便丢弃、不私自藏匿财物,有力气都很高兴地使出来,不会偷奸耍滑,凡事只为自己打算;能做到这些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没有坑蒙拐骗、偷盗抢劫的了,那就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这就是大同世界。这一思想到了清末,被康有为集大成,形成了中华文化范畴内最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他的大同之世里,“天下为公,一切皆本公理而已。公者,人人如一之谓,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分等殊异,此狭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此广大之大道也。无所谓君,无所谓国,人人皆教养于公产。……故外户不闭,不知革兵,此大同之道,太平之世行之。”(康有为《礼记·礼运》注)而在《大同书》的序言里,则概述得相当清楚:“夫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既无专制之君主,亦无民选之总统,……人民皆自由平等……没有失业之人……私产制度可废,资本主义自烟消云散……人类既安居乐业,思想日新……爱物为大同之至仁。于斯时也,人物平等,是之谓大同矣。”(康有为《大同书·序》)

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论述,这里的“公道”就是通往大公之道,也是奔向大道之公,实际上,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大公大道,而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是通往共产主义大公之大道。这里的“道”既是境界,也是通往境界的光明道路。

(二)“民本”:人民是社会之根、国家之本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民本”传统,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也曾经倡导“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差异正在于,前者更多地强调人的个体性,尽管这个个体也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但是归根到底一切以个体为中心,而且很容易抽象化、孤立化。但用诸未来,在普遍公有制的社会里,“人”则更具有个性,而且是自由的个性,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讲,在未来的那个自由人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将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来,因而,那是真正的“人本文明”。但回到现实社会,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依然是一个阶级分化和对立的社会,抽象的、一般的“人”并不存在,现实的人总是与种种复杂的物质利益和物质性的社会关系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也只有少部分人在享受着大部分权力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绝大多数“红利”,而真正创造这些“红利”、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却在默默无闻地劳动着、奉献着,难以或很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调“以民为本”有着特殊的现实针对性。

中华文化的“民本”范畴表明,中华先贤在世界文明史上,最先认识到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默默无闻却又不可忽视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国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还有“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荀悦《申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等论。而荀子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更是被后世明君念念不忘,视为座右铭;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汉代刘向干脆把百姓比作“天”:“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拥戴他)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说苑》)一代明君唐太宗深刻地意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割股以啖腹”,意思是:好像割自己的大腿填饱自己的肚子。,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第一》)可以设想,如无此等觉悟,便不可能开创震烁千古的贞观之治。像明代大儒王阳明还在读《大学》时颇有感慨地作《亲民堂记》,表达其民本思想,他说:“政在亲民”,亲民就要“明明德”,而明明德的目的意在亲民,“明德,亲民”“一也”,“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三才之道举矣。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兄弟莫不亲矣。……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天下平。”(《王文成公全书》卷七)阳明一生也是心系百姓,为官期间推行古之良法,确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极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但还是那句话,由于私有制的社会基础,这些民本思想——实际上是“畏民”、“爱民”和“主民”而非“民主”的思想,除了个别人作为人生修养的行善、个别帝王推行“仁政”而局部短暂地实行过以外,在整体上、普遍的意义上从未真正地推行过;即使做到,也根本上、总体上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的民本仁政,还需要在公有制下才具有现实性。

显然,“民本”之“民”,是一个集体性概念,体现了“民”内部个人之间关系的共同性和整体性,同时它还有相对于“官”场精英而言的草根性、乡野性,突出强调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历史的那部分占人类成员最大多数的人;当他们被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时,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人民,才有人民的权力和权利。……如果只有个人、没有人民,只有‘以人为本’而不‘以民为本’,基层群众……不能全方位地‘参与’,也就无法回归‘人民政治’,无法落实基层直接民主”*鄢一龙,白钢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页。。可见,现代的“民本”就是要首先把由私有制、小生产所割裂的原子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一起从事社会化大生产、从事人民共同的公共事务,最终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民本”,意味着人民是社会一切发展的根基、根本,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人民既是历史创造的手段,更是历史进步的目的,此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就是共产党人“民本”思想的核心含义。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本”是共产党人的民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概念,它蕴含并可引申出现代“民主”观,在这里,人民不仅是历史创造者,是社会主人、历史主体,而且是自己的主人——自己解放自己、自己造福自己的主人,所以,任何社会制度、任何执政集团、任何领导人、管理者,都要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去组织、引导和帮助人民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人民乃社会之根、国家之本的原因,正是基于人民主人地位和作用这一事实。共产党人之畏民、敬民、爱民、为民,是把人民当主人,而自己当公仆,服务于人民群众,也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基于民本理念,“公”的时空层次表现为:从公心的个人出发,历经家庭—集体*“集体”从其形态上看,就是从超越家庭的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各种劳动或工作组织(企业、学校、政府机构、非政府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等)、社团、学会(协会)、政党,以及各种合法的宗教团体等;从其历史形态看,集体就是共同体(比如利益共同体、理想志趣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再发展就是联合体(从劳动者联合体到自由人联合体等),理想志趣共同体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形态、胚胎或雏形;未来的各种劳动或工作组织也逐渐演变跃升为这种理想志趣共同体,那就是真实的自由人联合体。—国家—全人类—天下(天地万物);其核心价值观就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天人主义”*“天人主义”即超越人类福利眼界而追求人与万物平等共存、和谐共荣的思想观念,就是我们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圣人情怀,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菩萨般若智慧。。

(三)公道—民本是一种具有显著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社会历史整体性

合而论之,“公道民本”就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推翻私有制(特别是大资本私有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推广和普及劳动人民公有制,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公大道。共产党人是来自于人民并融入人民之中,组织和领导人民完成这些历史使命的先进的信仰共同体。公道民本是一种整体性,其中包含了大公这种形而下的整体性,包含大道这种形而上的整体性,包含了人民这个组织起来的集体的整体性,包含了国家、人类社会基于人民创造实践的整体性;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大力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全世界全人类的时空整体性)。而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公道民本将处于手段和目的、过程和结果、主体和对象等等关系螺旋上升的辩证统一状态,这也是一种历史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和天人合一一起,共同构成当代中华信仰的本体基础。

不能忘记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作用下,“天人合一—公道民本”的整体性之客观实在,具有实践性、唯物性、辩证性、社会性、历史性和人民性的特征。实践性表明这个整体基于人类特别是人民的历史实践,实践是这个整体的直接的和现实的源泉;唯物性表明这个整体的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像宗教信仰那样“神—天—人”的神秘虚幻的整体性;辩证性表明这个整体内部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混化融通的;社会性表明这个整体是基于对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把握,透显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历史性告诉我们这个整体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具有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性和历史进步的阶梯或层级性;人民性,明确指出其中的“人”和“民”的高度统一,这个整体是人民的整体性、组织性,是占人类成员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集体特性的突现。“人民性”包含了“劳工性”、“民族性”和“人类性”的三重内涵及其历史的、辩证的统一,是一个社会和历史高度统一的时空整体性范畴。人民首先是指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其次是与现代国家制度相联系的民族共同体,比如中华民族,最后再延伸到全人类,因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解放劳动人民(即现代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而解放全人类,或者在全人类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

综上所述,当代中华信仰的本体基础,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天人整体性,其次是公道民本的社会历史整体性,广义来说,二者其实具有修养境界的高度一致性和价值意涵的深层相通性。因此,进行信仰教育,必须厚植其根、坚固其本,也就必须从信仰的本体基础入手,让人们首先自觉到天人合一、公道民本这种整体性的客观实在性,有了这种本体基础的体认和感悟,信仰的确立和稳固、坚挺和强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猜你喜欢
信仰整体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论信仰
因式分解中的整体思想
铁的信仰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不灭的信仰
健康扶贫应融入整体扶贫开发战略